【学优争先】王斌:“牛人”养牛有牛劲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0 16:37

  每天清晨,在关庙镇老龙村一个庞大的养殖场里,伴随着“哞哞哞”的牛叫声,村庄呈现出一幅六畜兴旺的喜人景象。这些圈在牛棚里的西门塔尔、夏洛莱牛争抢着牛饲料,每头牛吃得有滋有味。牛身油光闪亮,白黄黑相间,花纹优美,骨架高大,长得膘肥肉满,牛棚里干净整洁,放置有序,牛棚四周被绿水青山拥抱,田间地头花草绽放,玉米、红苕,蔬菜绿意盎然,田野里飘荡着泥土草木的清香,蓝天下的村庄风光旖旎。牛棚的主人正是被村民称为“养牛大王”的王斌。

  王斌是汉滨区五里镇丁家营村人,今年49岁,父亲退休后,他顶班进入中石油长庆油田工作,从此以后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人真诚真善,乐于助人,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在单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工作满腔热忱,爱岗敬业,发挥出一枚螺丝钉的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先后多次受到表彰奖励。根据相关政策规定,他提前退养回家养老,与妻儿团聚。他从小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爱钻研肯学习,总喜欢倒腾一些东西,按常人的说法,他有些不务正业,但凡是他看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就一直穷折腾下去,对万事万物总是充满着期待,在同事的眼里是一个怪人、能人。在一次闲聊中,一个创业的主意如电光火石般从王斌脑海里闪过,他家中小舅养了一些黄牛,但品种单一规模小,虽说养牛的利润空间很高,但小舅年事已高无力操持,想到自己身体也很强健,况且退养在家无事可做,他大胆提出了在家养牛的想法,家里的亲戚朋友得知后,都纷纷劝他莫去养牛,并说养牛投资大、风险高,养不好投资全部打水漂,得不偿失。他的自身条件也蛮好,退休工资高,爱人也有固定的收入,儿子在外创业事业有成,享享清福何乐而不为呢?但他从小就是个要强的人,看准的事情非得把它干成功。他反复给亲戚朋友做思想工作,消除众人思想上的顾虑。好在妻子和儿子理解支持他,他便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他冒着酷暑高温,到山东、福建、内蒙古、新疆等地参观学习养牛的经验技术,开阔了视野的王斌对养牛更有信心了。

  回家以后,他每天风尘仆仆早出晚归,在朋友的帮助下,2016年,他在关庙镇老龙村承包了30余亩土地,按照年养殖规模900头牛、牛出栏850头标准的牛舍,进行“三通一平”,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高标准牛舍两栋,修建化粪池,青储饲料储藏室1180平方米,修建员工宿舍和多功能用户720平方米,隔离区560平方米,修建大型机井一眼,水塔一座。在建牛棚期间,他每天起早贪黑,吃住在工地,饥一顿饱一顿,每天连轴转,人被太阳晒得黝黑黝黑的,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晚上他睡在空旷渗人的工地,狗吠声声,蚊叮虫咬,然而他也已习以为常。妻子和儿子心疼他,劝他回家休息,别把身子累坏了,但为了能把牛养好,他选择默默忍受,谢绝了妻子和儿子的一次又一次好意。吃住在村里,踏实勤奋的王斌很快和当地的村民熟络起来,村民看他每天矿泉水方便面也不是办法,经常给他送来好吃好喝的,主动给他化解征地上的小矛盾,时间长了,方圆几里内的村民都和他变得熟稔起来,成为他养殖业的好帮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牛棚建成后,王斌几乎脱了一层皮,体重瘦了十余斤,手上和脚腿都被树枝划得伤痕累累。顾不上休息整顿,他拿出全家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朋好友筹借了部分资金,先后筹集了1000多万元,购买优质牛回家进行圈养,养牛是一项高科技活儿,王斌经常晚上在灯下搜集科学养牛的知识,遇到不懂,便上门向省市有关养牛专家咨询请教,不怕吃闭门羹,弄通弄懂为止。除此外,他还和当地的养牛大户进行学习交流,拓宽他养牛的思路和技能,并聘请了两名畜牧专家和他同去山东购回90头西门塔尔、夏洛莱牛,其中共有5对公牛,5对母牛,仅一对公牛价值就50余万元。

  他懂得养牛一枝花,全凭草当家,为了让这些牛长膘长肉,他从四川、兰州、西安、汉中等地购买优质牧草,一日三餐精心喂养,像对待儿女般疼爱着这些可爱的精灵,他耐心细致地观察牛的生长习性,不放过任何细小环节,在母牛受孕和产崽的关键时期,他顶着牛棚里的臭味,守护在牛棚,几乎整夜不休息;他还学会了给牛接生、给牛治病,当年的母牛就下了20来头幼牛。2017年,他共向西安市场提供优质肉牛60余头,折合产值600余万元。这些肉牛是农业部推荐销售的品种,具有出肉率高、瘦肉多、肉质筋道、口感鲜美等特点,很受市场客户欢迎。

  近两年来,养殖业受疫情的影响,好多养殖户都改行转产,但王斌稳扎稳打,养殖劲头没有锐减,王斌手头这些牛一年消耗的草料很大,每次都是从外地运送,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王斌把目光转向了家乡的好田和好坡,看准了这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适宜草料生长。机场的云梦小镇规划区外还有许多闲置荒地,王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和云梦小镇开发商取得联系,每年给予一定的承包费用,承包了485亩坡地,并聘请当地农户对这些坡地进行开垦复耕,施肥管护,为种植青饲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坡地整理完毕,他与省畜牧专家取得联系,从美国引进高丹王牧草进行种植,这种牧草生长快,分蘖多,脂肪、糖分、纤维丰富,是喂牛的上等饲料,这种牧草一年能收割四次,经济效益可观,引进当年就喜获丰收。这些草料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牛饲料所需,还卖给当地和外地的养殖户,供不应求,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王斌养牛四年来,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他的牛场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汉滨区畜牧养殖的领头人,他养殖的品种适应性强,市场潜力大,适应陕南畜牧发展,不少养殖户纷纷找上门来取经学习,主动加盟,行业主管部门也把他作为畜牧发展的重点养殖户进行项目包抓,在项目支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他在四年的养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一名外行变成了一个称职的养殖专家,一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富才算富。上村近邻的人看到他养牛成功后,主动找上门来加入养牛队伍,他热情接待,对养殖户进行传帮带,毫不保留地传授养牛的经验。养殖户购买牛种时,他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牛和饲料卖给养殖户,并对养殖户实行“三包”,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一位名叫王剑的残疾养殖户在他的帮助下,已养殖了6头牛,靠养牛拔掉了穷根,走上了富裕之路。先后6户养殖户,因为王斌的带动,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热情也越来越高,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路走来,他硬是靠着执着和坚毅闯出了一片天,每一步脚印都留下了血与汗,走得既成功又豪迈。在遇到养殖困难的时候,王斌也曾后悔过,也曾流过泪水,但面对别人的嘲讽他未退缩过,没有萌生退意。他感谢亲朋好友对他的信任,把钱借给他鼓励他成功,这些正能量促使他一心一意把牛养好,促使他在人生的第二条赛道上奋勇争先。四年来牛场共繁殖优质肉牛200余头,销售优质肉牛300余头,创造经济价值800余万元,养牛使他的退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快乐,他要把“养牛大王”的桂冠戴在头上,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拓宽新的致富门路,让人生的华章在黄土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