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理论调研> 正文内容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 ——以汉滨区农村党组织引领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时间:2019-07-18 08:16  作者:源自:

       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一些乡村日渐凋敝。部分农村虽然引进或培育了一些农村企业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但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仍处于“各自为阵”“小打小闹”阶段,承接主体刚刚起步,经济实力较弱。如何破壳让村集体经济“清零”?

如何发挥农村党组织功能作用,大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作为秦巴山片区特困县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深度贫困县区,汉滨区是目前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过10万人的县区。辖区内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分布零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空壳村”现象十分突出,部分深度贫困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面对贫困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汉滨区认真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四章第十四条提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因地制宜推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合理开发,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的精神实质,融会贯通,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目标,通过建强村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做实村集体经济提升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村党支部软弱涣散、产业发展动力不强、村集体经济有名无实、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风险大等突出问题,探索出一条建强支部促发展、发展产业助党建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

建好支部,强化村集体战斗堡垒作用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

村党支部是促进产业发展、农村兴旺的动力源泉,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锋队。

为此,我们通过强化村级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注入,发挥村党支部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一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破解“队伍软”问题。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整建后进党支部41个,落实书记、主任“一肩挑”机制,调整“两委”班子成员35名,将能力不足、精神懈怠的干部调整出村两委班子,大力实施“一村一大学生村官”培养工程,全区选配大学生文书助理299人,通过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强化村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由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

二是坚持优选驻村工作队员,破解“力量弱”问题。把作风过硬、表现突出、有吃苦奉献精神的年轻后备干部选派为驻村工作队员,把懂农村经济、熟悉农村工作、富有基层经验、善做群众工作队成员选派为扶贫工作队队长,全区遴选扶贫工作队员 725 名,选派第一书记245 名,选派231名科技特派员指导产业发展。

三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破解“精力散”问题。将村级运转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不断提高办公经费、村级干部报酬和离任村干部补贴标准,全区预算约1500余万元,从2019年4月1日起,为村干部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600元。同时,制定《汉滨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对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单项考核内容,突出结果运用,引导村干部聚焦聚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创新模式,激活增收致富的动力引擎

为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该区推行“1+1”帮带模式(即一个党员带动一个农户)发展产业,通过党支部牵线搭桥,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与农户形成稳定产业带动和利益联结关系,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

推行“双树双带”模式,即先富党员带头扶贫树榜样、贫困党员带头脱贫树信心,积极鼓励党员示范户和产业带头人领办专业合作社,党员根据自身专长,组建核桃、茶叶、魔芋、蔬菜、油茶、生猪、蚕桑等产业党小组,主动融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定期督促经营主体公布生产经营、市场发展、财务管理情况,协调处理农民股东在产业链上的土地纠纷、劳务结算、股份收益问题,搭建起村集体、农民与经营主体三者之间互通互联互信互惠的桥梁。

推行农村人才“回引”机制。通过政策鼓励、乡情感召等措施,“回引”一批思路活、资源广的外出务工致富能人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将2.76万户贫困群众融入到特色产业链中,使党组织带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目前,全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培育中省市级龙头企业46家,专业合作社1717家,家庭农场147家,实现了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带动5.4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人均增收1530元。

整合资金,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创新资金注入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激活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持续强化村级集体资金注入。按照“区级统筹、镇办实施、产权村有、企业(园区)使用、股权收益固定、贫困户分红受益”原则,明确村级党支部把涉农资金、苏陕协作、社会扶持等资金统一整合为村集体股权,投入各类发展良好的经营主体,变过去财政扶持经营主体资金无偿投入为有偿使用,撬动各类投入脱贫攻坚的项目资金,让“死钱”变“活钱”,实现“钱生钱”。

二是引入民间资本。在不改变集体经济实际掌控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以资金和技术入股村集体经济,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体系,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和股东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为每个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协会,向每个协会注入不少于50万元财政资金,实现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互助协会通过向有发展意愿和资金需求的会员提供借款支持,解决群众发展产业借款难的问题,夯实了群众发展产业基础,实现了互助协会滚动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四是加大帮扶力度。扎实推行“百企帮百村”活动,鼓励社会企业自愿结对,开展项目合作、产品配套、资产出租、农副产品配送、技术支持等,实现双赢。

五是撬动金融资金、民间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农村产业开发,鼓励和引导村集体主导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村党支部+经营主体+贫困户”的方式运行,形成村主导、合作社经营、村集体和群众共同收益的工作格局。

多元路径,开启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征程

穷则思变。全区坚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通过利用扶贫资金、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能人领办、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方式。

一是探索“党支部+X+合作社”模式。积极把党支部建在新型农业产业链上,打造“党支部+园区+合作社”、“党组织+产业园+党建联盟”、“党组织+产业协会+党建联盟”、“党组织+龙头公司+家庭农场”等运行模式,形成上联行业、下联农户新格局,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是创新四种带动模式。采取资源变动、项目拉动、金融撬动、班子带动的“四动”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资源变动,主要是充分挖掘村集体所有的长期闲置的门店、仓库、房屋以及小林场等集体资产资源潜力,以独立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或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项目拉动,主要是依托政府投资的异地置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

班子带动,主要是以“支书带头,支部带领,党员带动”为引领,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基地”的方式,获得集体收入。

金融撬动,主要是将扶贫资金以村级集体的名义注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折股量化的方式分红,取得效益。

同时,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搭建利益发展桥梁。通过自主经营模式、股份合作等模式,实施“拨改投、投转股(债)、股分红”,实行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企业资金使用权、群众(贫困户)分红收益权“三权分置”。坚持折股量化到村、收益分红到户,通过资产入股,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

机制保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支撑”

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统筹现有资金资源,建立健全运行管理、考核激励等机制,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长远规划不到位、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确保让村级集体经济起好步、走得稳。

一是建立完善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考核机制,出台重要工作责任制,实行村主职干部“一票否决制”,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二是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与承接主体之间的股份合作运行和收益分配机制,规范法律合同约束,有效解决资金投入和收益分配有风险的问题。

三是建立健全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在村级集经济达到一定积累后,明确可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切实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通过“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的办法,将村集体经济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基础保证。只有基层党建强,振兴乡村才有保障。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把打造过硬带头人队伍作为关键之举,把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力量支撑,为集体经济发展夯实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