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三变”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三变”改革,推动实现农民从身份转变到角色转变,农民的内生动力就这样被激发出来。汉滨的实践证明,农民永远是“三变”改革的主人、“三农”工作的中心。
农民当股东,身份含金量变得实打实
“当了半辈子农民,如今多了个新身份——股东!”恒口镇三里社区贫困户程正琪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在一辈子务农的他看来,所谓股东,就是财主人,就是打着算盘算收入的。去年程正琪和全村35户贫困户一起变成了恒口镇三里社区发荣合作社的股东,拿到了首笔资产收益分红。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收入,去年初,恒口镇三里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发荣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财政贴息贷款和土地入股两种方式吸纳了35户贫困户入股,其中18户以财政贴息贷款88万元入股,17户以25亩土地入股,发荣合作社以每入股1万元,每年分红1千元,土地以每亩100元的方式给贫困户分红。今年77岁的程正琪是该社区贫困户之一,妻子智力低下,46岁的儿子因患病至今没能娶上媳妇。2016年6月,程正琪把扶贫资金中的3万元入股合作社,在2017年底分红会上他获得分红883.2元,社区党支部还帮他家落实了安置房,一家三口现已住上了新房。
而在晏坝镇金龙村,通过党支部积极牵线搭桥,动员外出返乡成功的党员魏泽峰回乡创业发展茶叶产业,由村“两委”牵头将25万元扶贫引导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带领56户贫困户入股,颁发股金证,并在协议期内每年按股本6%给贫困户分红。
“三变”改革让汉滨一石激起千层浪。近些年,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村级道路修得平平整整,群众住房盖得明屋亮瓦,政府投的钱不少,但因大量农民在外务工,一年回家住不了几天,坡荒地废、关门闭户的情景随处可见,“空心化”十分严重。而农民年轻时可以依靠劳力挣钱,年龄大了,回到农村立即就没有了经济来源,这既是对农村资源和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汉滨区,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股”正成为一种趋势和乡村发展新时尚。农民身份的含金量提高了,源于田地,更源于股份。股份让农民成为资本的主人。
农民抓产业,用不同的劳动换得更好的收益
农民的股民化,将农民纳入产业链之中。产业与股相联,效益与股相连。产业抓好了,农民更加珍惜股份的意义。用他们的话说,我入了股,发展就成了自己的事,好坏当然要关心。
初春时节,在建民办忠诚现代农业园区,安康天瑞塬蔬菜贮藏加工配送中心,安康城区35处天瑞塬果蔬生鲜超市,700吨的蔬菜保险贮藏库、1000平方米的加工包装车间货进货出,购销两旺,一派繁忙景象。
建民办忠诚村党支部围绕“三变”改革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忠诚蔬菜合作社进一步发挥主体承载职能,采取反租倒包方式,让本村和洪山镇石狮村460户入股农民(贫困户86户)参与2260亩设施蔬菜的生产经营和市场拓展,实现二次分红,每户在获取固化土地分红收益800元/亩基础上,还可以分享近万元产业经营红利收益。合作社积极探索“合作社抓两头,产中搞服务,农民为主体”的运行模式。“合作社抓两头”就是抓好产前的良种引进和种苗繁育,产后的加工贮藏和品牌销售。“产中搞好服务”就是合作社为农户蔬菜种植提供技术、农资和生产服务,生产投入品如肥料、农药、种苗等由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生产用水、用电专人负责,育苗、机耕、防虫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农民为主体”就是蔬菜生产以农户反倒租包,把规模化生产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全村有200余人从事蔬菜生产经营,有8个农户承包蔬菜大棚10亩以上,最多承包了20余亩,每亩纯收入1万元左右,个别农户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建民办徐家沟村党支部通过联系引进陕西惠盛实业有限公司出资450万元和量化到徐家沟、三星、红云等村350户贫困户扶贫资金350万元共同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发展中药材种苗的选育、种植、加工、收储和销售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200亩,其中贫困户550亩,支付流转费49万元;分红56万元,户均800元;有68个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年人均收入近25000元;带动25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中药材140亩,预计户均年增收28000元。
能人引路、资金撬动,支部助推,汉滨正在把“山地劣势”转变为“山地优势”。通过汉水韵、京康等龙头企业带动示范,牛蹄、双龙、晏坝等重点镇整体推进,实现建成16个茶叶重点镇办,建成高标准规范化茶园7.57余万亩,年产茶叶1620吨,打响了“汉水韵”、“汉江绿毫”、“十里香”等一系列优质茶叶品牌,多次在全国各类茶叶展销博览会或赛事上斩获大奖,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市前列,同时,汉滨区的核桃、油茶、畜牧养殖等产业均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上台阶。
农民再就业,职业转换成就“新城市人”
“我的8亩柑园加入合作社流转给企业,支部介绍我到城区照管一对患病老人的生活,每年挣25000元,年底土地租金分红2400元、政策性分红2916元,实现了脱贫!”县河镇牛岭社区脱贫户张远梁激动地说。
县河镇牛岭社区党支部给农户分析散管弊端,讲解合作优势,谈入股后的个人获利空间,以每年每亩300元的租金连片流转建设350亩柑园,注册成立了“狮头柑合作社”。村党支部积极主动对接省供销集团、区供销商贸公司投资入股,合作社每年拿出100万的1%购买产业股金保险、2%作为品牌打造基金、2%作为电商销售费用、5%用于包抓30户贫困户政策性分红。在两家入股集团、企业的合作指导下,无公害绿色“牛岭翠峰”茶叶和“牛蹄岭狮头柑”品牌一上市就备受青睐。通过推进“三变”改革,社区人均实现增收800元,带动贫困户年平均增收50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红利、反包土地种植性收入红利、平时在合作社务工的报酬红利、腾出剩余劳力在城区务工享受的红利累加起来顺利实现了脱贫。
贫困群众“洗脚上岸”,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交给了企业,农民依靠土地又不完全依赖土地,直接成为产业链上的投资者、受益人,滚动发展的能力大为提高。
享有“火龙之乡”的大同镇鲁家村,党支部通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盘活流转400余亩撂荒河滩地,借助舞火龙民俗传统,引进安康源丰民俗旅游开发公司投资打造“陕南民俗第一村”,发展乡村旅游,解决本村及周边300余人就业,带动50余贫困户脱贫致富。
村民鲁涛白天在景区当服务员、晚上是舞龙队员参加表演,近几年,鲁家村的火龙表演十分红火,先后多次登上国家以及省级文化艺术展演的舞台。鲁家村的火龙,已经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商业演出不断。2016年火龙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演出收入就接近二十万元。
从种地务工,到文化演出,大同镇鲁家村,四百多户村民巧打“文化旅游牌”,让传统的火龙表演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
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精力,去参与劳务、服务、商贸等多元产业经营,不断拓展就业增收路子,同时又能享受土地、林地、房屋等闲置资产带来的收益,是农村“三变”改革必有的变化之一,农民的角色向产业工人、管理人员、三产服务提供者等转变,向“新城市人”迈出了一大步,这样的变化,在汉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