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咏香溪诗词浅析一、二

作者:李友权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07 00:00

    胡濙·奉命访张三丰到香溪洞
    枝头小鸟语间关,野径无人自往还。
    扶杖过溪临绝壁,石桥空听水潺潺。
    作者胡濙,是明代武进人,字源洁,建文帝时的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后在永乐年间,任礼部尚书。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公元1403-1424年)。胡濙就是奉成祖之旨访寻张三丰的。
    《明史》记载,张三丰乃巡东懿州人,太祖赐号“三丰”。史称其读书过目成诵,辟谷数月不饥,行游四方,事能前知。初寓宝鸡县,后入武当山。成祖遣使求之,竞不遇。可见胡濙这次奉命寻访,是没有访到张三丰。作者途径安康,到香溪洞游览,并岩壁题诗,以纪此游。
    这首七言绝句,象一小幅山水画,画出了一个林木葱郁,人迹罕至,禽鸟乐鸣,流水潺潺的极为幽静的好所在。
    “间关”,是形容飞鸟鸣声的悠扬宛转。唐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就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名句传世。这句诗,写出了枝头小鸟是多么惬意,多么欢快!为什么呢?因为“野径无人自往还”。在这人迹罕至的山野中,山鸟不受惊扰,自来自往,优哉游哉,多么自由自性呀。诗人扶着手杖,跨过山溪,在那陡峭的山崖下,站在石桥上,听到溪流在空寂的山谷中潺潺流淌。“听”字前边加一“空”字,把那寂阒无人,只能听到有山鸟在枝头啼叫,山溪在脚下流淌的空灵意境,充分表达出来,真正让人领略到“鸟鸣山更幽”的那种境界来。
    这首小诗,完全从音响着眼,写出香溪洞当年幽静寂清的自然环境。而那位听鸟鸣,聆溪流的诗人,这时完全融入到这种优美的自然之中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诗人,鼓荡着他想象的羽翼,在清新的空气中,在寥廓的空间里,追逐着一种超然忘我的神游。
    普晖·古洞仙踪
    古洞深深碧峰前,遗踪真说有神仙。
    春风香送桃花雨,晚日晴薰玉树烟。
    滴露研朱人已去,推枰看月事空传。
    我来策蹇闲游赏,信是壶中别有天。
    普晖,明正德年间人,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公元1506-1521年)而普晖就是这个时候中的乡举,后任白河知县,政声卓异,得到民众的称颂,朝廷的赏识。
    “古洞深深碧峰前,遗踪真说有神仙。”幽深的纯阳洞,就是在那林木葱郁的碧峰间修凿的,这是实写。而纯阳洞的出现,又因为有神话传说的背景,“真说”二字既写出了传说此背景者的言之凿凿,也写出了听说此背景者的深信不疑。从字面看来似真,而究其实仍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这又是虚写。一虚一实,耐人寻味。
    接下来颔联写道:“春风香送桃花雨,晚日晴薰玉树烟。”这又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景象描绘。在桃花盛开时落的雨叫“桃花雨”。这时候春光明媚,百卉争研的阳春烟景。和煦的微风夹着丝丝的细雨,山谷中时时送来阵阵扑鼻的幽香,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呀!更何况,雨过天晴,夕阳衔山,山野的林木间蒸腾起一片薄薄如纱的烟岚,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驰神逸呀?“玉树”就是槐树的别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就有“可怜玉树连桃李,从古无如此会荣。”玉树与桃李并荣,那是亘古少有的繁盛景象。“熏”是指烟气上升。而江淹《别赋》又有“陌上草蒸”的句子。由此说来,花草飘散的香气就叫“薰”。那么诗人笔下所勾画的夕照之中,笼罩在绿树上的如纱如翼的烟岚,不是让读者能嗅出它散逸出的阵阵芳香吗?诗人不仅把视觉而且把嗅觉都写出来了。
    在颈联中,“滴露研朱人已去”其出处,在唐代诗人高骈的《步虚词》中。原诗是“青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地鹤一只。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朱点周易。”《乐府题解》上说:“《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
    “推抨看月事空传”的“空”,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意思。从内容上看,这一联又转入了虚写。
紧接着,在尾联中写道:“我来策蹇闲游赏,信是壶中别有天。”“策”是马鞭子,这里作动词用,就是马鞭子赶着跨下的驽马(“驽”,比喻驽劣之马),前来香溪,随意游览,游览后才真正领略到这个地方确实是名不虚传别有洞天的人间仙境了。
     关于“壶天”的传说,在许多古籍中有大致相似的记载。在香溪洞的传说中,也有八仙之一的李铁拐,身背药壶芦,在市集中让人们窥视壶中;日月高悬,溪水山峦,风景秀丽的洞天福地———香溪洞。所以安康新城北门外原来就有“壶天胜景”的名胜遗迹。而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香溪洞的景观之美,美似仙境。就连他这位对神仙诡诞之说持否定态度的人,到此一游,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信是壶中别有天”了。这又落到实写上来了。作者的潜台词告诉我们,神道传说固不可信,但它附会在这样一个好去处,好所在,为山溪多少也能增辉涂彩,所以就不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整首诗一虚一实,虚实相间;一抑一扬,迭宕多姿,确实堪称为一首绝妙的诗章。

 吕柟(即楠)·题纯阳洞壁
    夜坐芭蕉乡思远,纯阳宫静漏声残。
    红炉炼火飞霞冷,剑杖生辉落月寒。
    瑶草叫秋蝉密密,野花笑晚色漫漫。
    欲将美意逢月说,犹恐风高乱隔山。
    吕柟,是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号泾野。明代正德年间举进士第一名,授编修,后累官至礼部侍郎。为官时主持正义,敢于进谏,是程朱理学家。
    纯阳子是吕洞宾的别号,历史上原来确有其人。一说他为唐朝京兆人,原名吕岩,字洞宾。早在唐代就有吕洞宾终南得道,莫测所往的传说。别号纯阳子,又称回道人,世尊吕祖,后来就成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宋史》中把他又说成是关西逸人,有剑术(所以后世传有纯阳剑、洞宾剑),香溪洞的人文景观,就是由他的传说而兴建的。
    第一、二句,写明了诗人题诗的时间和心境。“夜坐芭蕉乡思远,纯阳宫静漏声残。”在洞前众多的景物中,作者特意选取了芭蕉,一是实写他夜坐洞前的芭蕉树下,一是芭蕉这一形象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都是和乡愁,乡思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唐代杜牧的《咏雨诗》:“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宋代陆游的诗中也有:“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的名句。在这更残漏尽的深夜时候,纯阳宫的四周是那样的寂静,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不更加勾引起诗人的怀乡之情呢!
    接下来,诗人驰骋他那丰富的想象,幻觉着炼丹炉中的红火熊熊,如满天的飞霞那样绚丽耀目,可是最后落脚在一个“冷”字上,这又把眼前幻象全然消失一净。唯有吕祖身上佩戴的那把宝剑,在月光映射下,发散着令人有生寒之感的冷光。“冷”是幻象消失后的惆怅,“寒”是月光照耀下的直觉。
    “瑶草叫秋蝉密密”正常的词序应该是:“瑶草密密秋蝉叫”。在《文选·江淹·别赋》中就曾写道:“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瑶草,即为香草——这是那位外出做官仕人妻子的自喻。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夫婿佩官印远走千里之外去做官,妻子如香草白白地散发着芬芳无人欣赏”,离愁别恨,寓于其中。吕柟在诗中既是实写香溪洞的碧草散发着阵阵幽香,但何尝没有对江淹《别赋》中那诗句的化用呢!
“野花笑晚色漫漫”,野花漫漫,笑于晚色之中。这里是用了拟人化的写法。上联写的是芳草自碧,蝉鸣凄切的一种悲凉况味,下联写的却是漫山野花在浓浓夜色中,开怀畅笑。这种忧喜对比的写法,更加衬托出赏景人的惆怅悲凉之情。
    结尾处诗人写道:“欲将美意逢月说”,诗人看到明月,自然会引起对故乡的怀念。因为和故乡亲人距离再远,但当空皓月是可以共见的。吕柟的“逢月说”,其实是想心托明月,带回对故乡亲人的慰问和诉说。但“犹恐风高隔乱山”。山风甚巨,群山隔阻,这种心声怎能传得回去呢!无限怅惘的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刘阁·元旦后二日过香溪洞
    传说香溪信有神,公余一访水潺潺。
    棋残柯烂枰犹在,树老崖空复更还。
    碍路白云风扫荡,当天红日昼清闲。
    登临漫说飞升好,谁植纲常宇宙间?
    作者刘阁,在明代中期任汉中府制,此诗作于嘉靖丁亥年(即公元1527年)。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日。后二日,当指正月初三日。“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题目告诉我们,在新春伊始时,作者就去寻访香溪胜迹。据旧志上记载,在1526年,即作者写此诗的上一年,安康大旱,到第二年灾情仍未减轻,以致酿成1528年的大灾荒甚至发展到人相食的地步。作为一个比较关心民间疾苦的封建时代的开明官吏,对此当然是忧心如焚的。作者的这种情绪,就是在赋诗纪游时,也深刻地表达出来了。
    “传说香溪信有神”,“信”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明明是传说,而人们却真正认为确有其事。
    “公余一访水潺潺”,作者在案牍的睱隙,到此一游,不是为了慕仙访道而来,给他印象最深的仍是香溪洞山谷中清澈的溪水迂迥潺潺而流的自然景观。
    “棋残柯烂枰犹在”,“柯”指的是斧把。据《述异记》记载:“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奕,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而香溪洞也有这一类似的似说,不过对奕者由童子变为吕仙与青童,王质变为樵夫罢了。诗人用了一个联合结构的词组“棋残柯烂”就概括了这一传说。诗中一个“犹”字,明确告诉人们,仙踪如幻实不可追,而后人附会神话所修的棋枰,尚存胜地,供人观览。因为来访时,是冬残腊尽的时节,所以说“树老崖空复更还”。“复更还”三字,活画出诗人攀枝登山,流连观赏的行动。颔联中,用“棋残柯烂”对“树老崖空”,不仅切合实际,对仗工稳,而且也形象地寄寓着诗人在面临着人间灾荒饥馑,而感到胜迹无色,遍目荒凉而忧国忧民的主观情愫在内。
    “碍路白云风扫荡,当天红日昼清闲”,景色虽然萧疏,所幸大片空濛碍路的迷雾被山间巨风一扫而尽,长烟一空。当天红日就显得分外耀目,阳光照耀下的大地也格外的晴朗和安静。在旧诗中,常以白云蔽日来隐喻权奸当道,人主受蔽,致使国运衰败的情况,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的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明乎此,对颈联中“碍路的白云”和“当天的红日”各指的是什么,也就会一清二楚了。
    诗人任职于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由于武宗没有儿子,由他入嗣。而产生了史书所载的违背封建礼教的“大仪礼”之争。诗人多么希望这些碍路的白云能被巨风一扫而尽,只有清君侧、除奸佞,“当天红日”——皇帝才能垂拱而治,政治才能清明。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闲”者安也)。
    但是诗人对国家局势更为焦虑的是嘉靖皇帝本人过份迷信仙道的一些做法。在诗人看来,仪礼风波,已经败坏了封建社会的纲常,而崇信仙道,更是荒诞不经的事体。所以在诗的结尾处写道:“登临漫说飞升好,谁植纲常宇宙间!”诗人大声疾呼道:“游览时再不要说飞升成仙的好处了,(“漫”是否定副词,“不要”的意思),天地间的三纲五常,又靠谁来树立呢(植者树也)?”“纲常”就是三纲五常,它是维持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治国根本。在诗人看来,国家至高无上的主宰——皇帝,如果迷信神道,并带头做出破坏封建纲常的事情,国运将十足堪虞。诗人凭着他忠于封建王室的一片诚心。见微而知著,敏感到这一切对封建统治是极为不利的。印证于后来的事实,嘉靖主政,民穷财尽,皇帝本人也误服丹药而丧命,这就使人不能不佩服诗人的政治敏感性和预见性了。
            (作者单位:安康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