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咏香溪诗词浅析(三)

作者:李友权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07 00:00

 

元旦后二日过香溪洞

 

 

刘   阁

传说香溪信有神,

公余一访水潺潺。

棋残柯烂枰犹在,

树老崖空复更还。

碍路白云风扫荡,

当天红日昼清闲。

登临漫说飞升好,

谁植纲常宇宙间?

 

作者刘阁,在明代中期任汉中府制,此诗作于嘉靖丁亥年(即公元1527年)。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日。后二日,当指正月初三日。“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题目告诉我们,在新春伊始时,作者就去寻访香溪胜迹。据旧志上记载,在1526年,即作者写此诗的上一年,安康大旱,到第二年灾情仍未减轻,以致酿成1528年的大灾荒甚至发展到人相食的地步。作为一个比较关心民间疾苦的封建时代的开明官吏,对此当然是忧心如焚的。作者的这种情绪,就是在赋诗纪游时,也深刻地表达出来了。

 

 

“传说香溪信有神”,“信”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明明是传说,而人们却真正认为确有其事。

“公余一访水潺潺”,作者在案牍的睱隙,到此一游,不是为了慕仙访道而来,给他印象最深的仍是香溪洞山谷中清澈的溪水迂迥潺潺而流的自然景观。

“棋残柯烂枰犹在”,“柯”指的是斧把。据《述异记》记载:“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奕,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而香溪洞也有这一类似的似说,不过对奕者由童子变为吕仙与青童,王质变为樵夫罢了。诗人用了一个联合结构的词组“棋残柯烂”就概括了这一传说。诗中一个“犹”字,明确告诉人们,仙踪如幻实不可追,而后人附会神话所修的棋枰,尚存胜地,供人观览。因为来访时,是冬残腊尽的时节,所以说“树老崖空复更还”。“复更还”三字,活画出诗人攀枝登山,流连观赏的行动。颔联中,用“棋残柯烂”对“树老崖空”,不仅切合实际,对仗工稳,而且也形象地寄寓着诗人在面临着人间灾荒饥馑,而感到胜迹无色,遍目荒凉而忧国忧民的主观情愫在内。

“碍路白云风扫荡,当天红日昼清闲”,景色虽然萧疏,所幸大片空濛碍路的迷雾被山间巨风一扫而尽,长烟一空。当天红日就显得分外耀目,阳光照耀下的大地也格外的晴朗和安静。在旧诗中,常以白云蔽日来隐喻权奸当道,人主受蔽,致使国运衰败的情况,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的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明乎此,对颈联中“碍路的白云”和“当天的红日”各指的是什么,也就会一清二楚了。

诗人任职于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熄,是武宗的堂弟。由于武宗没有儿子,由他入嗣。而产生了史书所载的违背封建礼教的“大仪礼”之争。诗人多么希望这些碍路的白云能被巨风一扫而尽,只有清君侧、除奸侫,“当天红日”——皇帝才能垂拱而治,政治才能清明。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闲”者安也)。

但是诗人对国家局势更为焦虑的是嘉靖皇帝本人过份迷信仙道的一些做法。在诗人看来,仪礼风波,已经败坏了封建社会的纲常,而崇信仙道,更是荒诞不经的事体。所以在诗的结尾处写道:“登临漫说飞升好,谁植纲常宇宙间!”诗人大声疾呼道:“游览时再不要说飞升成仙的好处了,(“漫”是否定副词,“不要”的意思),天地间的三纲五常,又靠谁来树立呢(植者树也)?”“纲常”就是三纲五常,它是维持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治国根本。在诗人看来,国家至高无上的主宰——皇帝,如果迷信神道,并带头做出破坏封建纲常的事情,国运将十足堪虞。诗人凭着他忠于封建王室的一片诚心。见微而知著,敏感到这一切对封建统治是极为不利的。印证于后来的事实,嘉靖主政,民穷财尽,皇帝本人也误服丹药而丧命,这就使人不能不佩服诗人的政治敏感性和预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