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年鉴》汉滨区部分(2009年卷)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07 00:00

【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中共安康市汉滨区委
书 记:龚光喜
副书记:袁子顺  安永强
常 委:刘全生  李启全  王太芳(女)  周永鑫  罗武侠
马瑞俊  郑革新  薛同新
安康市汉滨区人大常委会
主 任:徐  韬
副主任:王恭平  张永久  周裕厚  吴双宏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区 长:袁子顺
副区长:周永鑫  马瑞俊 张亚清  李森文  李建飞  李  珺(女)
       崔经康  杨  鹏
政协安康市汉滨区委员会
主 席:金小平
副主席:王业斌 马晓正 吴大康  黄秀玲(女)  林俊礼
中共安康市汉滨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李启全

●[经济概况]  2008年,汉滨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以城带乡、以川促山,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商贸活区、生态立区战略,突出产业发展,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强化社会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增长、基础改观、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目标,迈出了突破发展的坚实步伐。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4.4亿元,增长13.2%;完成财政总收入6.16亿元,增长12.4%,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增长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9亿元,增长24.6%;农民人均纯收入2821元,净增52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1元,净增2131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控制在规定之内。
●[农村经济]  坚持固本强基不动摇,围绕做优做壮农业主导产业,坚定不移的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发展返乡,按照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协会)连基地带农户的模式,重点发展专业村、扶持种养大户,实现规模养殖、连片种植,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协会150个,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增长7.5%。粮食总产4.3亿斤,油料总产5520万斤,分别增长9%和17%;养蚕12万张,产茧940万斤;畜牧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建生猪二级良繁点111个,发展养殖大户2308户,生猪饲养总量78.3万头,肉类总产3.6万吨;魔芋、烤烟、蔬菜、果品等产业得到新的发展;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培训11700人,劳务输出17.5万人,劳务收入15.7亿元;50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顺利通过验收。
●[工业经济]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围绕做大做强特色工业,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工业总量扩张、提速增效。对有前景的规模企业,坚持实施“三倾斜、四优先”(人力、物力、财力三倾斜,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资源配置、环境保障四优先)扶持政策,鼓励加快发展;对有潜力的工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加快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培植。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培育丰收、项目建设显效、流通繁荣有序的良好成绩。实现工业总产值44.8亿元,增长16.7%,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达到23.6亿元,增长24.3%。续建、新建工业项目22个,建成江华240万吨水泥一期、健平120万吨水泥一期、康宝60万吨水泥粉磨站和恒圣高纯硅扩能改造等项目;龙盛商务20万吨甲醇汽油、中银矿业3000吨和国环矿业1000吨五氧化二钒、增盛化工6万吨硫酸钡等项目开工建设;恒圣和江华集团公司年产值过亿元,结束了汉滨没有亿元企业的历史;10户企业进入规模盘子,区属规模企业达到40户。
[城乡消费]  坚持商贸活区不动摇,促进生态旅游上水平。发挥旅游对商贸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推进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区,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完成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和大香溪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启动了瀛湖旅游景区规划修编,旅游超市顺利建成;一批骨干商服网点建成运营,新增晶海、亿佳等限额以上商贸住宿餐饮企业5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亿元,增长25%。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全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6.9%,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从6月份起,全区物价水平呈现逐月回落态势。
[财税金融]  坚持为民理财不动摇,努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在民生工程配套、干部津补贴等政策性支出大幅增加和年初预算缺口1.4亿元、年中新增缺口7000万元的情况下,努力克服困难,强化收入征管,积极向上争取,使可用财力有了大幅增加,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干部津补贴当年新增部分高于市级和九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年末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81亿元,增长2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54亿元,增长32.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4.19亿元,增长20.8﹪,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9亿元,较上年增长24.6%。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2.17亿元,增长26.2%,50万元以下投资完成3.73亿元,增长12.2%。其中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达到147个,较上年增加1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0个,增加8个。5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9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9%,其中竣工项目9个, 28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招商引资]  坚持高频率、小规模,请进来、走出去,采取全民招商、领导招商、叩门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形式加快招商,精心准备,积极参加西洽会、安康经贸及旅游洽谈会等招商活动,签订招商合同项目9个,总投资6.37亿元,协议项目一个,总投资18亿元。截至年底,新建和续建项目到位资金3.2亿元。兴华水果批发市场建设、晶海商务酒店、60万吨水泥粉磨站等项目建设运行;6万吨硫酸钡一期生产线、2000吨五氧化二钒生产线和煌上煌大厦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城镇建设]  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江北供水管网改造和兴安公园改造开工建设,羊皮沟垃圾场垃圾坝工程建设竣工并通过了验收。投入110万元,启动了月河川道316国道沿线民居改造,完成改造200余户。投入1.18亿元,完成金州路强电入地等城网改造,实施农网改造工程41项,建成2个电气化村。
●[交通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在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全区上下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突破。投资2.52亿元,完成大叶、双沈、吉田、古关、大临5条县乡油路(水泥路)138.86公里,新开工早前、洪牛2条通乡公路累计完成53.93公里,完成“大带小”项目6条76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完成群众打底子237个项目1059公里,完成路面铺设650公里,建设里程居全市第一,水泥路通村率达70%,惠及200多个行政村20余万群众。恒口镇、沙坝乡实现“村村通”水路目标。
●[畜牧产业]  全年生猪饲养总量78.3万头,肉类总产3.6万吨;新增生猪二级良繁点及工厂化养殖场111个、养殖大户2308个,形成一大批畜牧专业村和10个畜牧强乡镇,5个畜牧示范村生猪饲养总量达到5万头,较上年增长21%;其中阳晨良种猪繁育中心基本建成,PIC祖代纯种猪繁育基地及鸿盛10万头养殖场建设进展顺利;建立完善生猪人工授精站41处,牛羊人工授精站5处,鸡人工孵化点15处,人工种畜草4862亩,建青贮氨化池170口,青贮氨化饲料达12.5万吨。
[魔芋产业]  全年魔芋种植面积5万亩,总产达7.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形成了早阳乡吉庆村100亩、界岭村300亩、大树村400亩,中原镇花庙村300亩、东沟口村100亩,双龙镇谢坪村300亩示范,洪山镇青狮村100亩和茨沟镇佛爷岩村100亩五个示范基地。通过这五大连片示范基地的建设,经强化技术指导,促进了全区魔芋产业五大板块基地的形成。开展魔芋肥料、药剂和栽培试验3个,进一步完善了魔芋高产栽培技术,保证了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
[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建设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大力推进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为重点,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8万亩,总产达到3.6亿公斤,实现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34.54%、42.85%、53.33%。全年举办各类蔬菜实用技术培训会、现场会35余场次,培训人员6000余人。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蔬菜优良品种30个,在新城办、建民镇等蔬菜生产乡镇建设标准化蔬菜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
[沼气建设]  全年完成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 4050口, “一池三改”配套完成3620户,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2430万元。结合畜牧产业发展,沼气项目重点扶持二级繁育点和养殖大村大户,为全区19个工厂化养殖厂和120个二级良繁点和重点村、重点户配套建设20—100立方米沼气池450余口,总容积12000余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畜牧养殖企业以及强村、大户的产业发展。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在新城办事处屈家河村、九里湾村,关庙镇曾岭村,花园乡八里村,结合畜牧养殖,走“猪—沼—果—蔬”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100余户,组建沼气示范带后续服务点13个,有效的缓解了沼气后续服务难题。
[扶贫开发]  在继续做好前两年重点村建设项目完善的同时,当年启动37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共投入各类资金8735万元,新修拓宽村组公路237公里,其中硬化路81公路,建人饮工程17处,发展桑、果、茶等种植业5596亩,扶持猪、牛、羊养殖实现总存栏19582头(只),开展技术培训2669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394人,建村支部活动室28间,实施农户五改三建1593户。2006年启动的33个特困村建设,至2008年,共投入各类资金4168万元,累计新修村组公路294.5公里,新建人饮工程27处、水窖35口,维修校舍96间,建村卫生室3所,建五保户集中安置点4处。目前,各扶贫重点村和特困村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基础设施面貌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扶贫异地搬迁项目主要用于新坝、流水等部分乡镇的恢复重建,共安置受灾农户402户1374人,为受灾户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省重点工程环境保障]  服务支持中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中省市重大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建设环境,使境内铁路复线及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安康大道、汉江三桥等城市建设项目顺利竣工,桥西广场、瀛湖干道等工程进展顺利。尤其是全力支持境内三条高速公路建设,通过路地双方的通力协作,累计完成征地7850余亩,拆迁房屋660户,82889平方米,迁坟3191座,兑付补偿资金1.66亿元,确保了过境高速建设顺利进行。小康东镇连接线、瀛湖干道征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公共交通]  运输市场培育全面加快。城区24家客货企业健康发展,新增出租车100辆、公交9辆、面的30余辆投入市场,新建客运站4个、停靠站53个,极大地缓解了公共交通压力,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全年客运量达1976.04万人,货运量达2105.40万吨,同比增长19%、21%。交通秩序整治初见成效。结合“双创”工作,增设“电子警察”,施划交通标线,设立火车站执勤室,下硬茬、出重拳整治火车站和出租车营运秩序,有效遏制了“黑车”非法营运的嚣张气焰。
[水利建设]  全区水利建设按照“全面节水,严格保水,多方找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二十字治水方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了饮水安全工程、水保生态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保安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政执法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共完成水利建设固定资产投入5826万元,向上争取水利项目资金3526.8万元,新建加固维修集雨水窖5046口,新增蓄水15.14万方;新修基本农田1.507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064亩;新修人饮工程105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98万人;完成水产品产量3240吨,完成渔业产值2754万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千米。
[丹江水保工程]  丹江口水源地保护水保生态工程第一期恒河中、下游、月河下游3个项目区共8条流域水保生态综合治理,共完成投资2116万元,占计划任务的211%。完成了月河中游项目区3条小流域的初步设计工作,并通过省水保局审查;完成了丹江口水源地水保生态二期工程付家河上、下游、汉江北岸、关庙、堰吉河、叶坪、磨沟河共7个项目区25条小流域的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并且顺利通过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
[退耕还林工程]  完成了6轮退耕还林补助的兑现和2006年前退耕还林林权证发证工作。9月至10月份,国家林业局对汉滨区退耕还林进行了阶段性全面核查、验收,共抽查15个乡镇(办),涉及120个行政村、3239个小班,抽查总面积29010.8亩,生态林14219.1亩,经济林14791.7亩。国家核查组认定:汉滨区退耕还林面积保存核实率99.6%,苗木保存率达95%以上。区、乡、村档案齐全,档案管理规范,林地管理符合国家对林地管理的要求。全面完成当年1万亩的荒山造林任务。
●[蚕桑生产]  全年育桑苗560亩,繁育苗木近400万株,为桑园建设准备了高质量苗木。栽桑8000亩,低产桑园改造5600亩。发种121558张,产茧940万斤。优良簇具推广300万片;推广简易活动蚕台500套。“工厂化养蚕”示范试点工作,2007年建成的六个工厂化养蚕点共养蚕413张,产茧3.2万斤,蚕茧收入25万元。2008申报新建10个工厂化养蚕示范点,六个已建成完工。在张滩镇响水村、县河乡关沟村与市蚕桑所合作开展柞蚕放养试验,放养柞蚕12斤,放养面积300亩,为大面推广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在五里镇刘营村与安康学院合作,引进桑树新品种金10、强桑1号、丰田5号及家蚕新品种天然彩色茧的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茶叶生产]  茶叶生产迈出了新步伐,区委、区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茶叶工作会议,整合、筹集了移民、扶贫、林业等有关方面资金,用于推动茶叶产业建设,新建高效无性系茶园每亩补助种苗款600元;乡镇成立低产茶园改造机械修剪服务队,区上统一扶持总价值约1万元的茶叶专用修剪机械,按每亩5元补助修剪服务队的人员工资,每亩扶持茶农扶贫贴息贷款1000元;新建茶叶初制厂每个补助5000元。全区全年新建无性系茶园990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新建茶叶加工厂3个。全年茶叶产量65万公斤,占任务65万公斤的100%,其中名优茶产量占70%。
[果业生产]  全年新建果园1420亩,以桃、李、杏、枇杷为主的水果产量达到1600万公斤,占任务1500万公斤的106.7%。新城九里湾村柑桔品牌认证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领导抓点造林绿化示范点建设]  根据领导抓点沿江、沿路、直观示范的原则,2008年汉滨区的“领导抓点造林绿化示范点”确定在建民镇佘家窑、石梯乡双联村和梅子铺镇月坝村。共设计造林面积679.3亩,可作业面积633.06亩,其中荒山431.86亩,农地219.2亩。共栽植大侧柏苗72133株,大枇杷苗3160株,柚子苗5550株,柑橘苗3100株,对推动全区造林绿化工作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瀛湖绿化]  大瀛湖绿化治理严格按照“大坑大苗、一次成林”的工程措施,严把“坑苗水土管”各个环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绿化造林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区级领导多次深入绿化点检查指导,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继续坚持“五定双保”责任制,督促各乡镇和包抓部门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绿化治理工作;二是科学施工,严格把好质量关,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生根粉等技术,提高造林质量;三是以抗旱保苗为重点,积极开展浇水、施肥、除草、扩盘等管护措施,巩固绿化治理成果;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加强检查监督。区林业工程监理站在整地、回填、栽植等关键环节,实行全程监督;区绿化督查组还定期或不定期对工程进度、帮扶措施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行不良记录制度,并将绿化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实行部门、乡镇相互评定制。全年区直39个部门新造林4600亩,(其中耕地造林3716.7亩,荒山造林240亩,补植补栽470.9亩,护岸林13750米,护路林7450米)。栽植芦柑、侧柏等各类苗木75.4万株,新修水窖12口,购水管12200米,地膜403000片,生根粉2800袋,水泵13台,累计投入资金168万元。
[瀛湖湿地保护区建设]  积极争取投资,共争取省市资金500万元,用于湿地保护区建设。结合“世界湿地日”和“爱鸟周”宣传活动,开展“我们的湿地我们的家园”宣传活动,在瀛湖镇和恒口镇竖立两座宣传牌,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在恒口镇庆丰村、玉岚乡平梁村、南溪乡集中村完成了湿地保护站、点选址和协调征地工作,其中恒口庆丰保护站即将开工建设。加快植被恢复建设,在2007年完成生物固堤20公顷,植被恢复工程造林2804.7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库区周边、汉江沿岸、月河周边湿地保护区的植被恢复建设工作,共完成各类造林5200亩,共栽植各类苗木82.7万株,当年完成投资455.8万元。
[教育事业]  平安高考目标顺利实现,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全区达本科线4512人,达二本线以上2141人,净增588人,增幅居全市首位,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和汉滨高中、江北高中再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5066万元,改扩建校舍51554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47205平方米,历时近两年的危改工程共85个项目全部完成,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地震灾后校舍维修加固工程顺利推进。投入奖补资金1700万元,部分学校“普九”欠账得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扎实开展。新城办事处等5个乡镇(办)“双高普九”和17个乡镇(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关庙镇、建民镇被命名为市级教育强镇,使全区教育强乡、镇(办)总数达到25个,其中省级14个、市级6个。普及高中教育步伐加快。普高、职中招生克服校舍、师资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突破,高一招生7188人,职中招生3806人,“人人技能”工程培训4168人;江北高中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为部分高中和边远乡镇学校公开招录教师120名,落实了校长、教师归口管理,完善了教育系统干部管理办法,加强了干部交流与培训工作,推进了干部年轻化与聘任制,对在编不在岗教师和代理教师进行了彻底清理,使这一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扩充取得实质性进展。陈家沟小学扩建工程主体完工。汉滨初中与分校实质性整合实现了班子、教学、人员的统一管理。沙石场九年制学校资产整体划转给安康职专,解决了安康职专无实训基地问题。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年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卫生事业]  22所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工,区一院门诊楼改造项目、区卫生执法监督所办公楼主体建设已完工,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加层、门诊楼维修工程即将竣工,新城、老城、果园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前期工作,为46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价值644万元医疗设备。25所规范化村卫生室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展了百所规范化村卫生室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12月18日,全区收缴2009年合疗款1307万元,参合率89.1%。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了住院报销比例,启动了门诊统筹。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六位一体”功能,发放免费服务券3万份,建立居民档案8万余份。认真落实免疫规划,免疫规划管理县(区)达标工作于4月份通过市上验收,全年七苗接种率均达到99%以上,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90%。落实计划免疫信息化管理,儿童预防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开始运行。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艾滋病各类报表实现网络直报,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套推广覆盖率达96%;结核病防治以乡镇为单位DOTS覆盖率达100%。全区全年无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全面实施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孕产妇分娩新法接生率100%,住院分娩率97.29%,孕产妇死亡率51.96/10万。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全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95%以上,原料进货索证率和台账建立率100%,全年无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打击取缔非法行医7起,查处违规行医48户。制定了全区爱国卫生三年规划和卫生创建三年规划,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0000份,发放灭鼠药3150斤。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区三院创二级乙等医院已通过市卫生局评审,大河等10个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积极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全年无重大医疗事故和恶性医疗纠纷发生。
[计划生育]  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中心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开展“万例三查、千例手术”和“三清三查两落实”等活动。5月份以后,针对迎风等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过硬措施,迅速在全区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三整治三落实”活动和“无多胎生育乡镇、无政策外生育村”创建活动,使各项主要工作质量指标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计划以内,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局面迅速得到扭转。全区期内出生7382人,落实手术12861例,开展三查213971人次,重点三查对象182752人次;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取得突破,组织各乡镇办成立外流人口清查工作组,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落实外流人口计划生育手术,共落实各类节育措施1063例,征收社会抚养费8.56万元,外出办理婚育证明2300份,开展“三查”服务4718人次;行政执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累计对原未处理到位或未经处理的违法生育对象征收社会抚养费287万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52案,依法拘留5人,落实党纪、政纪处理76人次,有效遏制了违法生育现象,规范了生育秩序和管理秩序;考核奖惩进一步严格,对3个乡镇进行了通报批评,对3个乡镇进行了黄牌警告,对1个乡镇实施了一票否决,落实了48名镇村干部的党纪、政纪处分。
[文化先进区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建民综合文化服务站、区数字影院建设和84个村级文化室的配套项目建设,争取省政府投资在汉滨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引资建成了“帝豪歌城”。原汉剧学员班48名学员通过招考的形式招录到汉剧团,使一直困扰汉剧事业发展后继无人问题得到解决。文化市场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处罚违规经营单位33家,受理举报13件,清理出存在不安全隐患经营单位10家,及时整改3家,限期整改7家,已改5家。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争取省广电扶持“村村通”广播设备69套、电视设备24套,全部配发到村;发展MMDS数字电视11000余户。安全播出管理扎实有效,及时修复因“5。12”地震受灾的部分文广站系统,确保北京奥运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要活动、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围绕重大节日、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民间文艺展演近百场次,创作快板、小品、书画、摄影等作品500余件。精心组织陕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汉滨分会场启动仪式和“双创”专题晚会、“双创”书画巡回展。历时两个月,成功举办了“明江杯”汉调二黄青年演员擂台赛,在金州广场公开举办的决赛和汇报演出,盛况空前,成为安康文艺界的一件盛事。
[体育工作]  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开展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积极组队、组团参加省市重点体育竞赛,以总分539分、8金7银8铜的成绩名列全省重点项目运动会前十四名,居全市参赛县区之首;获全市“锦绣杯中学生乒乓球赛”男、女两项团体第一和女子单打前三名。争取上级资金215.8万元,完成23个乡镇42个村的农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建设和19个乡镇机关、六个社区健身场地建设任务。
[科普示范区建设]  汉滨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自2004年由区委、区政府申报启动,2005年被中国科协正式列入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单位。几年来,全区上下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不断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普惠民工作,努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底中国科协派检查组对汉滨区的创建工作进行初验,经专家组评估,认为汉滨区符合《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2008年3月,正式命名汉滨区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区。
●[社会保障]  抗震救灾工作及时有效,组织捐款330万元,下拨救灾款2657万元,救灾粮92万斤。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2999万元,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安置5824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对象589人。完成3650户9200间农民安居工程建房任务,落实补助资金2870万元。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实施农村低保扩面,为93229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6588万元。开工建设3个区域性敬老院和10个乡镇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6%,为6002名五保户发放供养金903万元。投入资金9498万元,完成37个扶贫重点村和33个特困村建设任务。为20267人兑付大中型水库后期移民扶持资金1216万元;项目扶持资金1224万元,惠及移民20412人。筹集资金8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43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转正常,参合农民66.6万人,为37万人次报销医药费3817万元,参合农民受益面由13%提高到57%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761万元,救助13180人。
[治理城区周边乱埋滥葬]  在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结合双创工作,城区周边乱埋滥葬集中整治工作强势启动。市双创办和区政府联合发文,成立了由市双创办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市区民政、城建、国土、公安 、林业、农业、纪检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城区周边乱埋滥葬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殡葬执法大队,并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专门开展殡葬执法工作。召开了有市、区、乡、村四级近300名干部参加的全区治理城区周边乱埋滥葬工作会议,对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思想发动。区委办、区政府办印发了《规范殡葬管理秩序、集中整治城区周边乱埋滥葬工作实施方案》,区政府印发了《关于集中整治城区周边乱埋滥葬行为的通告》、出台了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并对火化区重点范围进行了调整,区纪委、监察局出台了《汉滨区殡葬管理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确保集中整治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通过悬挂标语、制作固定宣传牌、张贴政府通告、散发宣传单、动用两个宣传车在城区周边巡回宣传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殡葬法规和政府通告;并召开了境内1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见面会,请各大媒体对乱埋滥葬整治工作进行跟踪报道,为整治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扎实的工作,整治工作初见成效,在吉河、建民、江北办、关庙、新城办集中处理乱埋滥葬案件6起,在城区周边火化区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有力地震慑了偷埋乱葬者;并多处考察、配合市统征中心确定了城市建设用地旧坟迁移点3处;区民政局及时出台了为农民遗体火化和骨灰安放减免费用、提供优质服务及对农民遗体火化每具给予300元补助的政策,全年火化104具亡故农民遗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村委会换届选举]  汉滨区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于2008年8月24日至11月10日依法开展,历时三个多月,基本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全区836个村委会中的827个村委会如期进行了换届选举,其余9个村在年底前基本完成换届任务。827个村选民总数达到596200人,参加投票的选民有572350人,参选率达到96%,一次选举成功的村785个,一次成功率95.15%,完成选举的村827个,完成率为98.9%,经过村民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共选出村委会成员3224人,其中村委会主任827人,新当选423人,兼党支部书记40人;副主任144人,委员2253人;在所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中共党员1605人,妇女397人,其中女主任18人,大中专以上文化214人,较上届有大幅度的提高;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42.6岁,较上届的43.45岁降低了0.8岁。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以“平安汉滨”为总抓手,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平安建设知晓率为重点,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了奥运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区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始终坚持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春季破案会战”、“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成功破获了“2.22”抢劫杀人案、“3.16”杀人案、“5.12”杀人案等一大批刑事案件,实现了命案全破目标;全年共立刑事案件999起,破案753起,破案率75%;抓获犯罪嫌疑人758名,打掉犯罪团伙34个142人;抓获“三逃”人员141名,缴获赃款赃物价值115.6万元;提请逮捕154案245人,批准逮捕146案237人,批捕率分别为99%、99.5%;审查起诉135案217人,起诉率为100%;受理各类治安案件4573起,查结4424起,查结率为97%,处理各类违法人员7596人。建立了以专职巡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和电子警察为补充,处警与巡逻紧密结合的三级巡逻机制,认真开展治爆缉枪、扫黄打非、校园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等专项活动,及时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全年共受理各类治安行政案件4573起,查结4424起,处理各类违法人员7596人,周密部署,完成了14次大型群体性活动的安全。切实加强了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打击防范,成功破获了“5.12”“法轮功”涉网案件和“5.28”“法轮功”蓄意滋事事件,抓获涉嫌作案的“法轮功”人员10人,其中逮捕1人,劳教4人,训诫2人。依法调整利益关系,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审结婚姻家庭案件890件、损害赔偿案件517件、劳动争议案件16件、房地产及物业管理案件14建,审理合同责任纠纷案件756件;全年受理执行案件918件,执结716件;政法部门共受理来信来访600余件,办结600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不和谐因素。平安创建活动扎实开展,8个乡镇顺利通过市综治委验收,81个村(社区)、82个单位、36所校园被命名为区级平安单位。
[党风廉政建设]  全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中、省、市委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按照区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突出五个重点、强化五项工作、实现五个目标”的工作要求,有效地提升了全区反腐倡廉建设水平。2008年较上年度比,信访举报量下降10%,在全市信访举报率最低;党员干部违纪率下降20%,在全市干部违纪率最低;政风行风万人问卷调查群众满意率上升10%,平均达到80%,是历年来满意度最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综合考核在全市名列第一,区纪委监察局被市上评为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彰。这些好的工作成绩和发展形势,为全区突破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以服务全区突破发展大局为首要任务,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以预防和遏制腐败为目标,强化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以排查信访举报线索为切入点,提升了查办案件工作水平;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纠风工作长效机制;以“三纳入”为载体,形成了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以改革强农惠农政策兑现方式为抓手,深化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以执纪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提高了纪检监察队伍的综合素质。全年共受理信访总量153件(次),初核106件,转立案41件,结案41件,党政纪处分90人,移交司法机关3件3人。办案过程中收缴违纪资金7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干部作风建设]  以强力落实 “十条禁令”为重点,全力推进全区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是推动汉滨突破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继2007年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后,2008年又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突出抓好的五个重点之一。针对过去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广泛调查研究,反复讨论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汉滨区干部作风十条禁令》,从禁赌、外出考察学习、旅游、公车使用、请销假、会议纪律、走读等方面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对违反“禁令”的采取“先斩后奏”。为了确保贯彻执行,对每一条禁令都做出了相应的解释。“禁令”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在全区迅速掀起了学习禁令、宣传禁令、贯彻禁令、落实禁令的热潮。积极开展公务用车清理整顿,先后下发公务用车和军警车牌清理整顿文件7份,对46个乡镇办事处和68个区直部门车辆进行重新登记造册,实行编制、审批统一管理,清理出公务车辆586辆,其中更换军警车牌38辆。通过“十条禁令”的强力落实,干部作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干部的整体形象明显好转,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
[精神文明建设]  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突破发展、和谐安康”重大战略部署,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取得了新的工作成效。一是公民道德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创建文明单位、开展扶困救贫、农民素质培育等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向社会献“爱心”和文明单位“四进社区”活动。5.12大地震发生后,全区各行各业各系统,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捐款、捐物,仅5月底就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计200多万,并有若干志愿者奔赴灾区,奉献自己的力量和爱心。二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区2008年共有79家单位申创省、市、区各类文明集体,54家单位分别获得省市区表彰。在全区21个行业系统中深入开展了“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促使窗口单位的行风、政风明显好转,深化拓展了“联创满意窗口、同享温馨安康”。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全区农村推出了和谐文化建设抓‘五个一’、文明风貌树立抓‘五口’、农民素质提升抓‘五进农家’的“三个五工程”。“三个五工程”是我区今年开始在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实施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扎实有效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全面提升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旨在惠民的工程。通过各级各部门认真有效组织实施,“三个五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肯定、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省市媒体的重点关注,家富村美人文明的和谐景象正在汉滨农村逐步形成。
[双创工作]  汉滨区省级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于2008年6月16日全面启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双创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人大、政协大力监督支持,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全民共创共建,全区双创工作整体推进有序有力有效,局部工作亮点纷呈,为全面实现双创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夯实领导责任,健全组织机构。区委、区政府把双创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上手,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般工作人员长期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强势宣传动员,营造浓厚创建氛围。汉滨区坚持将双创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贯穿创建工作始终,通过宣传车、宣传单、倡议书和在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辟双创专栏,设立双创专题,制作双创宣传展板,开展双创知识竞答,层层召开双创宣教培训会议,适时编印双创专刊、简报,举办双创书画展和文艺演出等灵活多样形式,广泛宣传双创,全面发动全民参与,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全民共创共建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整合执法力量,集中开展各项整治。抽调城管、公安交警、交通运管、环卫、卫生、工商等执法部门人员,组建专项(综合)整治队伍,采取节假日不休息,实施全天候、全方位覆盖,全面整治,严管重处,强拳出击,集中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打黑、禁炮、禁鸣、乱埋滥葬等14项专项(综合)整治,在乡镇开展了“四取缔、四落实”等活动,收效明显。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市场、停车场、公厕、垃圾处理场等,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五是坚持以人为本,重民忧解难题。创建工作中,以人为本,关注民情解难题,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解决了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占道经营户生活困难等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00余间,办结率达100%,有效化解了群众的误解和矛盾,争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全力支持。六是加强督查督办,严肃工作纪律。区双创办采取定期不定期、定点不定点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平时工作督促检查、跟踪指导和限期督办;邀请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明察暗访双创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汉滨区双创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和《汉滨区双创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确保全区双创工作稳步深入开展。
[区域重点企业简介]
1、陕西安康恒圣高纯硅经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安康恒圣高纯硅经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康市恒口镇,是一家以生产特种硅为主的铁合金民营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拥有资产5000余万元,有容量为6300KVA的治炼电炉2台,年产微碳硅铁、低钛硅铁10000余吨,2008年实现产值过亿元目标。公司有中高级治炼技术人员和员工200余人,技术力量雄厚。从2006年开始,公司产品开始走出陕西,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被评为安康市先进企业和对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研制微碳硅铁并成功投产,产品销往韩国浦项、山西太钢,并与太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年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被省发改委甄别为允许鼓励类企业。2008年,公司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证书,并被评为汉滨区先进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和工商企业纳税大户企业。
3、陕西安康江华集团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安康江华集团化工有限公司是依托安康优势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始建于2005年5月,投产于2006年12月。企业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4662万元,员工300余人。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引进国内顶级专业人才,生产各类工业钡盐及副产品,年生产能力5万吨,副产品0.5万吨,其设计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装备先进性居全国第三。2008年生产工业钡盐4.3万吨,副产品0.6万吨,实现工业产值80785万元,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一等品率达到95%以上,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矿产业、运输业的发展,成为安康地方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企业之一。
3、陕西安康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
陕西安康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位于五里镇工业小区,主要从事“健身牌” 魔芋粉系列和“秦东牌”魔芋健康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魔芋加工企业,魔芋粉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HACCP食品安全管理认证、出品食品卫生注册认证。产品外销到韩国、俄罗斯、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十多个省市稳定的销售市场。2008年,公司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方针加快发展,全年魔芋精粉产量2715吨,生产魔芋食品1000吨,葡甘聚糖200吨,总产值7015万美元;成功研发了“年产四亿粒魔芋利胶囊”项目,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符合国家保健食品要求,6月,在北京医进行人体食试试验,正申报国家“健”字号手续。2008年,公司研发的魔芋甘聚糖中试技术荣获“安康市科技进一步等奖”、“健身”魔芋食品荣获“安康特色品牌”荣誉称号,被国家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10部委联合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顺利通过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
4、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陕西重点专业酿酒厂家之一,企业现有职工700余人,占地380余亩,总资产逾1.5亿元。公司成立58年来,继承传统酿造工艺,引进先进科技,铸造“泸康”、“开缸”、“汉水春”、“安康”四大系列60多个产品,市场以安康为轴心辐射西安及周边多个省区。1999年,公司通过国家方圆委ISO9002质量认证,是全行业及陕西省“质量效益先进”企业,“泸康牌”白酒1990年荣获“陕西名牌”等多项省部级殊荣,2005年,“泸康”开缸酒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评为“白酒质量优秀产品”,2007年10月,荣获国家七部委“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并多次被授予陕西省优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荣誉。
5、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公司
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8年,位于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大街,主要经营丝绢纺织产品及原料、副产品,注册资本3439万元。现有自动缫丝机10组(300吨的白厂丝生产能力)及相应配套设施,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5月,被认定为陕西省农业生产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2008年,干茧入库350.7吨,生产白厂丝233吨,白厂丝平均品级为4A;销售白厂丝297吨,实现销售收入5592万元,上缴各项税金148万元。同年,为推进蚕桑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根据汉滨区委、区政府关于蚕桑体制改革的要求,初步完成了对全区蚕茧收购站的整合。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加剧,茧丝行情急剧恶化,副产品价格巨幅下降且出现滞销的不利局面,公司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新上打绵机两台,将原来生产汰头的工艺改为生产丝棉、丝棉被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努力巩固蚕桑这一传统产业。
6、安康市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康阳晨牧业公司的前身是汉滨区阳晨养殖场,成立于1988年。2005年搬迁到汉滨区建民镇,注册成立了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占地150亩,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过几年的建设,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种猪繁育、育肥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至2008年底,企业总投资达到5600多万元,现有员工130人,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12人,兼职教授2人,高级畜牧师8人,中级职称10人。2008年6月,被国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省原种猪场、被省商务厅确定为省级储备肉活畜基地场、被安康市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建成基础母猪存栏2150头的原种猪场一个;年产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一个;投资入股的二级繁育场10个,与安康学院、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了“安康市现代养猪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饲料分析和猪病检测两个专业实验室。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6817.58万元,纯收入654.4万元。正在建设的有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和基础母猪存栏3000头的PIC祖代繁育场。
 注:条目前标●记号为拟推荐入编《陕西年鉴》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