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年鉴》汉滨区部分(2011年卷)

作者: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1-06-15 00:00

 

 
【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中共安康市汉滨区委
书 记:陈 勇
副书记:袁子顺 王孝成
常 委:郑红丹 王太芳(女) 马瑞俊  薛同新 吴家仲
王怀中 王永祥  李森文
安康市汉滨区人大常委会
主 任:徐 韬
副主任:王恭平 张永久 周裕厚 吴双宏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区 长:袁子顺
副区长:郑红丹 张亚清 李森文 李建飞 李珺(女)  
杨 鹏 郭小宏
政协安康市汉滨区委员会
主 席:金小平
副主席:王业斌 马晓正 吴大康 黄秀玲(女) 林俊礼
中共安康市汉滨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王怀忠
●[回眸十一五] “十一五”的五年,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的五年,也是投资力度最大、发展条件极大改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两年完成,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六项指标实现翻番,为“十二五”向跨越发展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生产总值由53.1亿元增长到114.2亿元,年均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比重逐步提高。财政总收入由3.24亿元增长到9.85亿元,增长了2倍多,一般预算收入由0.82亿元增长到2.22亿元,增长了1.7倍。辖区工业总产值由30.8亿元增长到62.9亿元,增长了1倍多,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由16.2亿元增长到40.67亿元,增长了1.5倍,增加值由不足4.7亿元增长到12.9亿元,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户,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化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涌现出了阳晨牧业、秦东魔芋、汉水源丰、大红门民荣、健民农业科技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态旅游带动三产服务业迅猛提升,年接待游客263.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分别增长了2.7倍、5.8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4亿元增长到52.7亿元,增长了1.4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西康高速、十天高速安康西段,包茂高速安康至陕川界段和襄渝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铺筑通乡油路27条582公里,通村水泥路732条2640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在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中,荣获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开始跟进省市发展步伐。
●[展望十二五]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达到全市经济总量的37%,引领全市“一体两翼”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化工、制造加工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10亿元,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7%。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水产养殖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效益凸显。休闲旅游实现新突破,建成4A级以上景区2个,年接待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以上。开始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13.4:34.6:52优化调整为12:42:4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2万元、8400元,年均增长分别保持在15%、16%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成“一江两岸”山水园林城市,中心城市带动承载能力增强;建成恒口副中心城区、10个区域性中心镇和 40个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城镇及新型社区居住人口达到90万人,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年均增长2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五个翻番”,经济实力、城镇建设、基础条件、人民生活、社会建设“五个跨越”。
●[经济概况] 2010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了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114.2亿元,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84亿元,增长23.8%;财政总收入9.85亿元,增长16.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增长2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83元,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增长19.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511元,增长11.1%;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亿元,增长18.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4%
●[农业经济] 农村经济实现了大灾之年的较快发展。全年粮食产量4.8亿斤,油料产量达6600万斤,保持了连年增长的好势头;农业总产值达到25.73亿元,同比略有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同比增长19.5%,净增656元。畜牧产业、设施蔬菜、经济林果、水产养殖四大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生猪良繁体系、饲料体系、疫病防控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饲养总量达到107.9万头,突破百万头大关,增长18.8%;渔业迅猛发展,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产值达到1.2亿元,增长84.3%;林业产业新发展林果园10万亩,出现了群众争苗子、抢发展的可喜局面;设施蔬菜达到2万亩,成为我区设施农业的亮点。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先后建设了健民生态科技园、建民镇四档、忠诚等设施蔬菜示范园,规划设计了李家嘴、三条岭生态农业科技园,促进了我区农业发展,丰富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壮大。阳晨公司保持较快发展,实现收入1.36亿元,是全区、全市第一个过亿元的农业企业,跻身全国百强行列;秦东公司开发魔芋新产品,提升科技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民荣大红门公司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全区畜牧产业升级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 把工业的突破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的发展路子,使全区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效益不断提升,辖区工业完成总产值62.9亿元、增加值21.24亿元,分别增长29.3%、20%,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40.7亿元、增加值12.95亿元,分别增长40.1%、35.3%,规模工业完成产值24.8亿元、增加值9.3亿元,分别增长68.5%、51.6%;当年新增2户产值过3亿元企业、4户产值过亿元企业、21户规模企业;恒五工业园区正式启动,6户企业入园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始终把投资做为拉多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投资成为仅次于消费的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区级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增长34.8%;城镇投资49.7亿元,增长19.7%,其中房地产投资8.79亿元,增长27.9%;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个数达327个,其中新开工262个,完成投资52.5亿元。
[重点项目] 不断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大环境保障力度,全力支持十天、川陕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及汉城国际商业步行街、文昌南路、南环干道等43个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十天高速安康至石泉段、陕川高速安康至紫阳段建成通车,南环干道等中心城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逐一制定项目建设计划,明确时限要求,强化施工组织、质量管理、资金调度和环境保障,深化“五个一”工作机制,区财政继续安排500万元项目经费,建立完善财政贴息贷款、财信担保等机制,继续将项目建设列入对部门和乡镇办考核内容,全力推进5大类58个区属重点项目建设,58个区属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
[财政金融]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强化管理,实现了“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稳定”的目标,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9.8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和21.9%。 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储蓄存款131.3亿元,增长2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6亿元,增长20.0%。
[招商引资] 组织参加了第十四届西洽会、第十届安康汉江龙舟节贸洽会、上海世博会、第十四届厦洽会、省旅博会等投资促进工作,全年,全区共签约引进招商项目17个,其中,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项目11个,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总投资20.3亿元,已开工建设11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8.8亿元,完成投资4.3亿元。吉河生态文化园、茶文化一条街、万亩油茶基地等一批项目落户汉滨。
[城镇建设] 围绕市上“打造核心、开发江北、西进东延、提升江南”的总体思路,全力支持中心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以恒口、五里两个重点镇建设为突破,以月河川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统筹兼顾两山乡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集镇规划15个,村庄规划105个,新农村示范点规划3个,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规划28个;恒口、五里两个重点镇全面启动;实施了十天、安川高速公路汉滨段沿线民居改造及村庄整治工作,完成了五里、大同等9个乡镇52个行政村1396户改造整治任务。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2亿元,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江北供水管网、金州广场绿化改造工程竣工投用;江北污水处理厂、羊皮沟垃圾处理厂项目动工建设;香溪洞人车分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景区基础设施级旅游景点建设不断加强;兴安公园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就绪。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全年开工建设经济住房4.7万平方米,审核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178户,实物配房97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30余户。
[水利建设] 以安全饮水、水保生态、小型农田水利、防洪保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全区水利建设步伐,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25万元,新修基本农田1.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05亩,加固提高堰塘21处,新修人饮工程110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2万人,完成水产品产量6970吨,完成渔业产值9360万元,较去年增速达到18%以上,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km2
[劳务经济] 新增就业安置401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再就业安置135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0%;安置困难人员就业57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3笔、1513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6%。城镇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423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6%,劳务输出17.18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0万人,劳务经济创收20.1亿元。全年共受理劳动者投诉举报案件46人次,检查用人单位1247家次、涉及职工21.4万人,劳动监察年检备案674户,备案人数2.6万人,督促签订劳动合同1630份,合同签订率达97%,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32件,时效内结案100%,仲裁案件最佳结案率达95%。查处农民工投诉案件30起、涉及475人,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243.9万元,清退押金2.6万元。
[社会保障]民生八大工程完成年度投资5.03亿元,其中区级落实配套资金6872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14亿元,使9.6万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投资2000万元,新建7个敬老院,安置五保老人800人,五保户集中供养达到4300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2%;拨付优抚补助资金2000万元、发放90岁以上老人生活保健补贴资金82万元、残疾人扶助工作入库保障金81万元。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资金9482万元,使7.1万城乡贫困人口看病问题得到解决; 69.5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农合, 10.8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88.3%、91%、94.4%。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全年开工建设经济住房4.7万平方米,审核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178户,实物配房97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30余户。9035户因灾倒房户通过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途径全部落实到位。
 [社会事业] 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高考再次刷新记录,全区上二本线以上达2997人,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城区教育资源扩充强力推进。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了药品“三统一”工作。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组织区一院进行了农村医疗机构临床诊治技术优化试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成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5.3万人,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接种14370人。大力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405个。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全区全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进一步加强基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4个乡镇服务站达到市级优秀示范站标准。大力加强流动人口“一盘棋”管理,狠抓计生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母亲健康、优生促进和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有效提高了全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2010年,全区期内出生7328人,死亡4456人,出生率8.07‰,自增率3.16‰,符合政策生育率97.6%,综合节育率95%,重点对象“三查”率99.3%。文化、体育方面。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协调力度,全年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5个、农家书屋3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9个,村办广播室645个,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3905套,建成城乡体育设施35处。积极推动文化下乡工作,组织开展送戏、送书下乡活动100余场次,为群众放映电影11000余场。充分发挥各级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有效提高了群众体育健身水平。
[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新成效。一是重点特困村建设再创佳绩。48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新建改造桑园4500亩,茶园1480亩,果园890亩,魔芋800亩,烤烟600亩,发展养殖大户165户,养猪22810头,养羊5300只。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改造拓宽公路275公里,其中硬化150公里,建人行桥11座,建人饮工程15处,实施农电改造27.5杆公里。人居环境逐步改善。48个村共实施“三改一建”854户,建沼气75口,绿化植树3000株,实施移民搬迁16户68人。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扶贫重点村99%的农户参加了医保;电话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60%和85%。二是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取得新突破。2010年又启动互助资金项目村5个,组建扶贫互助协会5个,国家补助扶贫资金85万元,会员交纳互助金17.9万元,组建联保小组70个,入会会员358户。三是移民搬迁工程进展顺利。2010年新启动了9个村,已完成建房478户2061人的当年建设任务。四是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和省级“两联一包”深得民心。省级部门为我区贫困村引进资金216.1万元,直接投入资金177.6万元,捐物折款近100万元,帮助所联贫困村扩修公路155公里,硬化道路41公里,新建经济林6700亩,建抽水站2处,维修村级小学7所,新修水渠3000米,引进优质果苗建园80亩,改建农电网络3公里,解决了200户有线电视入户。落实66家企业结对扶助36个乡镇的66个低收入村。开展帮扶累计投入资金或物资价值210余万元。五是扶贫 “雨露计划” 培训再上新台阶。全区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学校由原来的6所增加到9所。全年培训学员3296名, 3131名学员得到安置,安置率95%。六是小额到户贴息贷款项目稳步推进。2010年,省、市下达我区扶贫贴息规模2200万元。实际完成2400万元。共扶持260个村765户贫困户,发展烤烟、蔬菜、茶叶、畜牧养殖、桑蚕等主导产业。
[廉政建设] 全年共受理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举报12件,办结率100%。以中央出台的《廉政准则》学习宣传为重点,大力开展廉政教育,成功举办“正气之歌”廉政晚会,遴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市纪委汇演并获奖项。始终把“一岗双责”作为强化责任制的关键,把责任制的重点任务、重点环节,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分解到每名领导、各个部门和具体人,使各个部门、每名领导知其任、明其责、尽其职,同时,重点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纪实登记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切实做好廉情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廉情监测预警组织网络体系,保证了廉情预警机制正常有效地运行。继续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对全区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30%的比例抽查项目89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5个。深入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全面进行投资环境集中排查,解决问题3件。认真开展为期两月的公务车辆清理整顿,摸清了公车底子,建立了司机档案,完善了公车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全年共查处各类纠风案件20起,警示训诫10人,纠正违规资金40余万元。把维护稳定作为重要任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有访必核、有案必查、查必有果、违纪必究、究必从严,有效协调解决信访举报突出问题。全年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34件(次),初核线索100件,转立案21件,结案率100%,党政纪处分28人。
[综合治理] 组建了信访接待大厅,信访“三无”创建不断深化,中、省、市交办信访案件43件,结案率100%,排查信访积案36件,全部处理结束,及时果断处置群体性上访案件,有效遏制了不稳定苗头。“五五”普法通过省市验收,以公务车辆、道路交通、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五个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平安汉滨创建深入开展,打掉了一批影响恶劣的犯罪团伙,安全生产四项指标明显下降,社会治安满意率91.8%,增幅排名全市第一;平安建设知晓率80.33%,增幅排名全市第三,“两率”在全省县区排名中位次大幅上升。
[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和“窗口文明示范单位”创评工作。全区共有97家单位申创各级各类文明单位,29家单位参与“窗口文明示范单位”创评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先后推荐田坝乡中心敬老院段安荣、张滩镇汪显峰、汪显明兄弟及在“7·18”抗洪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杨宗兴、黄锋冬等为各类先进典型,杨宗兴入选2010年9月中国好人榜,引起全社会关注。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群众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开展“文明行车、微笑汉滨”文明交通行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在出租车行业开展争做“文明使者”和“十佳的哥”评选活动,提高出租车司机争创积极性,树立行业良好的精神风貌。继续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确立区档案馆为汉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档案部门馆藏史料的社会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儿童节等有利时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开展学雷锋、学先进活动。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和民族情感。开展“健康读书”系列活动和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开展校运会、古文经典读书会等活动,培育集体荣誉感和积极生活情趣。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净化网络空间、促进网络发展的指示精神,开展“创建绿色空间、提倡健康上网”活动,打击违法网吧经营活动和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抓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常识进课堂、进宿舍、进学校、进家庭,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开展“慈父良母”文明家庭活动,促进未成年人与家人情感思想交流,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台阶。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五工程”的实施,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区基本实现“一乡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一室”(农家书屋)目标。
[畜牧产业] 全区饲养总量达到107.9万头,突破百万头大关,增长18.8%;能繁母猪总量达5.26万头;肉类总产5.86万吨;畜牧产值9.36亿元;畜牧业增加值5.05亿元,超额完成市上下达我区的任务。确定了新城、花园、恒口、梅子铺、大同、五里、河西、建民、张滩、关庙10个5万头商品猪基地乡镇,10个基地乡镇生猪饲养量达76.01万头,其中出栏42.96万头;培育生猪万头村24个,发展自繁自育大户1947个,能繁母猪存栏2.6万头,建生猪人工受精点16个;发展专业合作社21个;肉类总产3.4万吨。全区共培育标准化养猪大户3206个,其中自繁自育大户2886户。全年大户生猪饲养量83.64万头,出栏生猪56.67万头,分别占全区饲养总量的70.5 %和85.2 %,已成为我区畜牧产业的主要支撑。施强村大户战略。围绕畜牧基地建设,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了强乡镇大村整体推进、规模养殖企业和大户示范引领、千家万户养殖齐头并进的基地发展格局。两个强乡镇和8个基地乡镇年生猪饲养总量分别达到5万头以上,建成专业村100个,其中万头村30个,这在全省也是最多的。巩固二级良繁场建设。围绕160个二级良繁场开展技术帮扶,明确技术干部驻场指导,使其达到千头以上生产能力,真正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提升质量,扩张总量,增加效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通过一年的扶持,民荣公司和二商集团已进入了正常的发展阶段,屠宰能力不断提升,年屠宰加工能力达27万头,实现产值3亿元。把阳晨牧业公司作为全区良种繁育中心、优质饲料供应企业,着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公司2010年成为全国养猪百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其中阳晨父母代繁育中心年生产能力5万头,产值过亿元;李家嘴祖代原种猪厂年产优良种猪5240头,实现销售收入367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带动了全区乃至全市养殖业的发展,2010年被评定为“陕西省商品肉活畜储备基地”,陈家山猪场被列为“陕西省重点种猪场”,李家嘴原种猪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原种猪场”,为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公司计划在周边3个村打造畜、沼、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在建的20万吨饲料厂项目进展顺利。鸿盛养殖公司项目进展顺利,二期新建标准化圈舍1万平方米,公司计划在三条岭周边4个村打造畜、沼、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加快提升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新建二级良繁场6个,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使各重点乡镇都依托合作社发展。特别是阳晨公司注册了陕西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全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的局面。
[重点镇] 恒口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西部的恒河、月河交汇处,距市区20公里,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2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3.9万亩。有中、省、市、区驻镇单位69家,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14家,各类企业2381家,总人口10.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万多人,已建成面积4.7平方公里,共有3横5纵8条街道。恒口镇自北宋建制,一直是南接巴蜀、北通甘宁、西至沔汉、东连荆楚的商品集散地。近年来,恒口镇先后跻身于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行列。截止2010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5元。近年来,省、市对恒口镇的发展和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省上把恒口列入省级重点镇,市、区把恒口镇定位为月河川道城镇带三大支点之一、一体两翼核心产业聚集区之一和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拟将其建成 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态优美、人文宜居、带动力强的城市新区,到2020年,区域内GDP突破100亿元,占汉滨区经济总量的30%,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城镇化率达到8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2.5万元,在全市率先建立完善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体制机制灵活、统筹水平较高、带动作用较强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农村公路建设] 全年投资2.16亿元,启动张坝路、张青路、清杜路、火流路、香山路、蒿流路、桑正路等11条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完成东五路、五富路、建五路、洪牛路等县乡道改造工程226公里;完成44个乡镇办301个村通达工程932.4公里,其中新修340.1公里、改造592.3公里,解决了16个不通公路村群众出行问题,改善了285个村的通畅问题,基本实现了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公路目标
●[第十届汉江龙舟节]本届龙舟文化节以“安康龙舟,祝福安康”为主题,以“历览十年巨变,推进突破发展”为主线,设置的主要活动内容有5大项14个小项。一是主体系列活动。包括龙舟大游行、开幕式、龙舟竞赛和闭幕式。二是专项活动。主要有 “多彩安康”彩船展示、“挑战世界纪录”象棋赛、“世界时尚小姐”中国皇后安康总决赛暨安康形象大使总决赛。三是商贸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安康绿色产品展销会和投资安康项目推介会。四是文化系列活动。主要有“魅力安康”摄影展、安康“龙舟文化”论坛、“看安康”、“话安康”活动、安康地方优秀民间文艺展演。五是旅游推介活动。主要有“魅力安康行”系列活动、梦幻汉水之夜。并首次与《凤凰卫视》合作,在全球范围推介安康及安康龙舟文化节;先后荣获2010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十大节庆奖,年度中国节庆学院(天女奖)最佳主题奖等殊荣
[文化先进区建设] 全年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5个、农家书屋3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9个,村办广播室645个,发放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3905套,覆盖130个自然村,完成100%;争取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56套,组建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56个,共放映电影11000余场次。组织开展了2010年元旦汉调二黄演唱会、第十二届民间艺术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展演、东药王庙寿文化节、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 “好支书杨宗兴”专场演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安康神韵》、小场子等节目在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全年举办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1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全年出动执法检查1000余人次,检查网吧、娱乐场所、书店、等近3000家次,依法对30家违规经营场所给予了行政处罚。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引进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安康威尼斯国际影城改扩建项目,并顺利投入运营。完成《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图典》收录资料上报工作,及138名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的评选、推荐工作。
[区域重点企业简介]
1、安康市阳晨牧业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繁育、饲料研发生产与加工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公司现在主要分成三大块:安康市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康市阳晨生物饲料有限公司、安康市秦阳晨原种猪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技术一流、国内有名的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畜牧养殖企业,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省级原种猪生产企业,被省商务厅确定为省级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场,被陕西省、安康市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2010年公司实现产值1.36亿元。今后,阳晨公司将依托甘肃农大、安康学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建立和培育阳晨配套系,推广阳晨集团化运营模式,与全市30家以上猪场共同组建阳晨集团,实现产、供、销与科研为一体,推动生猪产业化发展,使公司向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迈进,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知名的现代养猪研发中心,新品种、新技术研发集成、扩散中心,使阳晨系列产品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2、陕西安康江华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风景秀丽的陕南安康,自1989年成立以来,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横跨矿产、物资、建材、化工、餐饮等多个行业,拥有2.2亿资产的集团化当地大型民营企业。属下现有江华矿产、江华化工、江华物资、江华城市酒店等实体,主要经营有硫酸钡、碳酸钡、硫磺、石灰、重晶石、毒重石、钛铁矿、煤炭、石灰石、钢材等多个品种的产品。公司已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现已形成国内国外并举的多渠道销售网络。 公司总部位于安康铁路货运站东邻,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3、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现有基地茶园3000余亩,初精制加工厂(专业合作社)4个,在安康、西安分别设有茶叶销售公司,主要经营“汉水韵”茶叶、绞股蓝及安康地方土特产品,是安康旅游产品购物接待单位,2007年公司取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公司以“汉水韵富硒茶”为品牌,以国家AAA旅游风景区——瀛湖库区为主要生产基地,“坚持质量第一,诚实守信,奋发有为”的企业精神,着力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管理体系。公司生产的汉水韵牌富硒毛尖茶在2010年中国•陕西(汉中)茶叶节上摘得名优茶类金奖。公司还是陕西省农机局批准的农机购置补贴供货企业,代理多家国家大中型企业的茶叶加工机械,业务覆盖陕南三市及湖北、四川边界地区。
[恒五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恒五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地处月河川道,东起五里冉家河,西至恒口白鱼河,辐射“五里、花园、大同、恒口”四乡镇。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5.33平方公里。规划了五大工业区、两大物流集散配送中心、三大工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即:五里富硒食品医药工业集中区、汽车电子配件及丝纺加工制造工业区、石煤综合利用工业区、载能工业区、现代材料工业区;五里物流集散配送中心、恒口物流集散配送中心;五里工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同工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恒口工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经过各方面的艰辛努力和不懈争取,2009年,五里工业园区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000余亩,重点发展富硒粮油食品加工、包装和研发。同时,建设五里工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经过半年来的紧张工作,目前,已完成征地300余亩,投资3000万元的园区1公里道路建设正在进行,工业园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性详规已编制完成。园区的奠基开工,对延伸食品产业链条,培育食品产业集群,优化全区工业产业结构,提升食品加工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