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以“扩大规模、拓宽领域、优化结构、促进发展”为目标,以休闲旅游为带动,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拓展消费领域,取得初步成效。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4亿元,增长17.4%,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全区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一、市场运行主要特点 一是限额以上企业零售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全区商贸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进一步扩大。一季度,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和大个体户由上年同期的69户增加到84户(含高新区7户企业),实现零售额7.83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4.4%。 二是城镇消费加速提升。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居民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迅速增多,相应的消费也加速增长。截止3月底,全区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52亿元,增长17.4%,比上年同期的16%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是高品质商品消费增长加快。一季度限上汽车经销企业销售汽车791辆,销售额达1.1亿元,增长36.2%;化妆品类零售1489万元,增长20.5%;金银珠宝类零售534万元,增长47.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1.2亿元,增长23.8%。 四是假日经济作用突显。春节期间,我区消费品市场商品丰富,供需两旺,节日气氛浓厚,为了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购物热情,各商家大打“假日牌”,促销手段不断更新,促销力度不断加大,形成强大的节假日消费氛围。餐饮业的带头作用更加明显,假日人们在外就餐大大增加,各宾馆、饭店生意红火,而传统 “年夜饭”更是比往年火爆,不少精明的商家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预订年夜饭业务,有的酒店甚至出现提前一个月预订便已“一座难求”的火爆局面。一季度我区餐饮业增长速度达28.9%,比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全区消费品市场增长平稳,趋势向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限上商贸企业零售增长缓慢。由于房地产市场疲软,加之境内高速公路的相继竣工,致使建材市场销售下滑;区内旅游景点单一,外地游客在本区停留时间短暂,造成住宿业不景气,从而导致限上企业销售额和零售额增长缓慢。一季度限上商贸企业零售仅增长19.8%,分别低于上年同期增速和目标增速12.9和7.7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薄弱。虽然我区农村消费市场取得了较快发展,增幅还略高于城镇市场的0.9个百分点,但农村消费市场所占份额偏小,仅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0.7%,主要原因一是农村销售网点小,商品品种少,商品层次低,售后服务不健全,缺乏先进的零售业态等突出问题;二是农村交通不便,商品运输成本较高,对农村居民来说,一般生活必备品方便就近购买,而其它商品多在城镇购买,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是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全区批发、零售业,除了烟草公司和中石油以外,其它企业经营规模相对偏小,行业集中度低,表现为个体多、法人少,数量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是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滞后。从限上企业销售的商品种类来看,消费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衣、食、住、行方面,精神、文化用品消费较少;新兴消费热点比例小,增速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稳物价,增收入。生活必备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挤压人们对其它消费品的期望,控制物价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涨幅,是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也是消费品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兼顾公平,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家庭收入,从源头上解决消费预期不高的问题。 二是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改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帮助农民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增产增收;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和商业网点建设,加大“镇超工程”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加大家电下乡等活动的力度,鼓励以旧换新,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提高农村居民商品购买力。 三是加大对住宿餐饮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扶持,鼓励企业自身改革,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挖掘当地特色饮食,大力宣传,提高特色小吃的知名度,打出自己的品牌。 四是加强限上商贸企业的培育工作。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当地商贸企业信息,把符合限上标准的企业尽快纳入统计盘子,做到应统尽统。各镇办要对本地区限额以上企业认真开展调查摸底,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审批要求上报相关申报资料,使本地区以前未纳入企业以及新开业企业及时进入统计盘子;对现有一些符合限上标准的大个体或产业活动单位,建议政府采取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使之变更登记为法人企业,进一步提高限额以上企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区消费市场发展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