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古属梁州,商、周时期是庸国封地,春秋战国时为秦、楚、巴反复争夺之地。地处汉水上游的安康,属荆楚、巴蜀、秦陇和中原四个文化的融汇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安康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安康的民风民俗民情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染,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
汉滨民俗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几度繁荣,与移民开发垦殖密切相关,经过漫长的岁月,安康(汉滨)人民博采客民之长,逐渐形成汇合东西、兼融南北、富有过渡地带的地方民俗文化。
汉滨民间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重阳、腊八等节日,其中以春节、端午、中秋最为隆重热烈。
春 节
春节是民间新岁伊始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汉滨习俗中,春节的年节活动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称“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除旧布新,贴对联、贴门神、福字、窗花、挂红灯,燃放鞭炮,全家吃团年饭,谓之“团年”。吃团年饭的时间多在除夕的中午。团年饭菜肴丰盛,长辈坐上席,全家团聚,出远门的也尽量返回家中团年。除夕之夜,为祈求来年喜庆、人寿年丰,举家明烛焚香,火盆前坐以待旦,谓之“守岁”。有打磨盘锣鼓唱和等习俗。如今在除夕之夜,人们大多围在一起观看电视,下棋打牌,可谓团圆祥和,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人们起早穿戴一新,鸣放鞭炮,以贺新年。初一的第一顿饭是饺子,吃完饺子后开始走亲访友,祝福拜年。大年初一有山顶祈福登高许愿,河边祈平安,古树祈姻缘和有屋内扫地垃圾不出门(意为财不外出)等习俗,有小孩儿不准说不吉利话,头上不准粘白色物品等禁忌。
在春节期间,有行“转转席”,请春客吃春之俗。同时有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十六挂红灯,家庭主室明烛张灯;正月十二出灯,还有村与村之间出“报马子”,邀请两村同乐等,共同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之裕。这些活动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灶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有的地方特色。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一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这一日的主要活动是吃元宵、观灯。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到处灯火辉煌。人们闹花灯、观灯、玩社火、猜灯谜,将起于除夕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亡人之节,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压白纸钱、挂清明吊、放亮灯、烧火纸),以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如今提倡文明祭祀,人们以鲜花寄托对亡故之人的情感。近年来,许多学校、事企业单位多在清明节组织干部、工人、师生祭奠烈士、爱国人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 重午节等,是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内容之一的民间节日。 这一天户户门前插艾叶、菖蒲,儿童点雄黄、系七彩绳,意为驱瘟疫,祛毒虫。人们还会喝雄黄酒、佩戴“香包”、采露水草等。这一天要吃粽子(农村主要是蒸馍)、大蒜、鸡蛋,还会举行龙舟赛。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月亮节等。这一天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亲友以月饼、礼品相赠。民间常设宴饮酒,家人团聚一堂,分享月饼、水果,并夜晚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日月都是九数,所以叫“重九”。按照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九是阳数,所以九月九日又叫“重阳”。人们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人们登高祈福、秋游赏景。安康的重阳节应节食品是重阳糕(农村叫糯米饭),即糯米糍粑,或用油炸成糯米糕食用。重阳节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爱老的内涵。人们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