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那些事》是安康作家谭照楚先生的一部纪实小说,小说以主人公赵弘毅师范生活为主线,回忆其三年中师生活的点点滴滴。小说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折射出赵弘毅成长的心路历程。仔细阅读小说,再现了当年师范生活的诸多往事,小说中呈现的教育理念和观点,是作者多年来教育生活的总结,小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小说是一部青春的奋斗史。赵弘毅考中专的那个年代,每年能考上中专的大都是复习生,有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再返回初中上初三,目的是初三参加中考能考上中专,早日实现鲤鱼跳农门,端上铁饭碗。赵弘毅能够考上梁州第二师范学校,是因为当年中考录取后有人告状,所有录取的复习生被刷了下来,作为应届生的赵弘毅才通过补录上了中专。赵弘毅能够上中专,极具有戏剧性,相比较小说中的周磊,他是幸运的。进入梁州师范学校的赵弘毅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征程,从跨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不虚度年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竞选学生会干部,赵弘毅精心准备竞选演讲稿,将演讲稿的内容熟背于心,结果全票当选学生会纪律部副部长。为了让自己的广播稿在校园广播,赵弘毅每天认真聆听学校校园广播,熟悉广播室设置的栏目,熟悉播出稿件的行文风格,到阅览室读书看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自己的广播稿频频在校园播出。赵弘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其文学作品在《梁州日报》等报刊发表,圆了自己的文学梦。在校园辩论大赛上,赵弘毅精彩的辩论,最终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赵弘毅师范三年品学兼优,师范毕业时成功考上了沔中师范学院。赵弘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小说是一部人生的成长史。赵弘毅进入梁州师范学校时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只有四十公斤,毕业时身高达到了一米七二。三年的师范生活,赵弘毅增长的不仅是身高体重,其知识、能力、为人处世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师范生活给赵弘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赵弘毅师范三年每年换一次班主任,王大顺、李儒华、汪安建分别担任过班主任,这三位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方式各不相同,但赵弘毅都能按照班主任的管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以学习为主,让自己的思想、心智不断成熟。赵弘毅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全校的佼佼者,唯一遗憾的是一年级时体育考试不及格。赵弘毅在后来的学校生活中,重视体育锻炼,参加越野赛等体育活动,从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体育考试不及格的囧事。班级、学校每年开展的文体活动他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随着年龄额增长,赵弘毅也有了青春的萌动,对异性的渴望,但他都能理智处理好这些事情。学校的生活虽然单纯,但也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老师在校园内做生意、学生在校园内销售生活物资等吸金现象,但赵弘毅不为这些所动,经得起金钱的诱惑,耐得住孤独的寂寞。赵弘毅不但自己努力学习,还主动辅导民师班老师的文化课学习。为了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的校训,赵弘毅经常泡在图书室看书学习、大量阅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正是有了这些平时的付出,才有他后来考上沔中师范学院的成功。
小说是一部生活的教育史。小说通过对师范学校三年生活的回忆,再现了当年师范生活的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点滴故事。三年师范生活的许多科任老师都给赵弘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选与写作老师周本宁、书法老师吴运久等老师让他难以忘怀。师范生不仅要学习高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系列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为毕业踏入教育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活即教育,赵弘毅永远忘不了到同学家帮忙收割小麦的事情,通过收割小麦,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赵弘毅为了学习演讲与口才,学习了田华老师十三个专题训练,从而才有他辩论大赛的成功。为了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赵弘毅按照班主任老师的要求制定了《九一级五班读书活动方案》,并按照方案严格落实,在整体提升班级阅读能力的同时,赵弘毅的知识积累、语言表达能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其后来实习时精彩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小说笔下的赵弘毅是成功的,作品中所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和观点是作者这些年来沉淀和积累。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等语句,仔细品味,受益匪浅。“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现在也不为过时。“青少年心里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的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助起来就会发出美妙的音乐。”这些论断为我们如何转化学困生给予启迪。孩子的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等教育理念,让人们阅读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师那些事》让人们对师范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师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赵弘毅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觉得是成功的,有血有肉,有独特的个性。小说在故事情节上虽然不够跌宕起伏,文本中口语化的语言运用较多,但瑕不掩瑜,《中师那些事》给人留下了不可忘怀的记忆。(关庙镇勇胜小学 李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