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 ——对话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小龙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08 09:34

在悠长的历史中、汉调二黄有着传承百年经久不息的魅力。进入新时代后,汉调二黄古调传新音,与多种文化交融荟萃,更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通过汉调二黄的演绎方式,重新被大众所看见。在建立建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汉调二黄在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传承发扬下,不断推陈出新,坚持精品剧目的创作打造,陆续获得多项殊荣和表彰,已然成为我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传承、保护、发展的专业院团,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不忘初心,始终把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延展文化的服务属性放在第一位。

       近日,记者就“十四五”期间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如何推动文化事业、戏剧发展,以及如何传承、发扬汉调二黄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话了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小龙,解读汉调二黄创新发展背后的奥秘。

记者:日前,市委书记赵俊民前往汉调二黄研究院进行了专题调研,就推进汉调二黄的振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期间,汉调二黄研究院如何推动文化事业、戏剧发展再上高台?

袁小龙:“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安康汉调二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安康地方文化的现实载体,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始终坚持传承、保护、发展汉调二黄艺术为事业主要方向,以先进文化引领院团发展,在传承传统剧目的同时,以革命文化、乡村振兴、时代英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院团文化创作和业务生产,要讲好安康故事,使安康地方汉水文化(汉调二黄)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影响力和感召力。

市委书记赵俊民在汉调二黄座谈会上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明确的指出了安康汉调二黄传承方式和发展方向,院团将以坚持传统汉调二黄的传承和保护,作为汉调二黄事业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属性。同时,把社会效益作为剧种发展的必须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要求,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内容、传播方式、技术和形式创新迸发事业活力,生产出能满足任何层次观众欣赏的文化作品。

加大汉调二黄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形成常态化的文化惠民品牌演出、驻场演出活动;精选汉调二黄经典传统唱段,进行创新改编,形成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让汉调二黄曲目快速传播普及;深入探索文化融合互促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事业效率,拓展戏曲“五进”工作成效,发挥戏曲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安康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在“十四五”期间,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将围绕安康历史故事、红色故事、当代故事深入挖掘创作,形成一批新编汉调二黄精品剧目,在中、省文化赛事、交流演出中树立安康汉调二黄金字品牌,展示安康汉水文化魅力,不断扩大剧种及安康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记者:请介绍一下汉调二黄研究院近年来在弘扬传承汉调二黄事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袁小龙:安康汉调二黄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一,发源于汉水流域,在安康形成完整的戏曲剧种体系,流传至今故称作汉剧。汉水流域文化艺术百花争艳,但拥有完整传承和表演体系的唯有汉调二黄剧种,传承数百年经久不息,在历史的足迹中,汉调二黄一直是安康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传承重要载体,文化历史研究的活化石。国粹京剧的声腔主要形成便采用于汉调二黄,2006年汉调二黄剧种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我院已联合湖北、广东、福建、湖南及陕西,五省专业院团以“中国汉剧”联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安康汉剧团,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后更名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隶属于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下属正科级、公益一类全额事业拨款单位,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汉调二黄传承、保护、发展为主要业务的专业院团,在编演职人员61人,同时拥有59名已毕业的专业学员。目前研究院年平均演出50余场次,是汉滨区对外交流、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的主要窗口。

近年来,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传承、保护、发展工作有序推进,自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在市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院团顺利完成体制改制;2013年按照安康市汉剧振兴规划纲要中后备人才培养,请示汉滨区委区政府批准,顺利招录65名汉调二黄学员,为汉调二黄传承奠定基础。

2014年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精品剧目《莲花碑》打造成功,该剧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斩获优秀剧目奖及个人单项奖,2015年、2016年分别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荣获优秀展演剧目奖,并代表安康赴新疆奎屯、广东深圳等地交流演出;同年推出的传统汉调二黄剧目《五女拜寿》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获得优秀表演奖,并代表陕西参加了2019年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首届汉剧艺术节。

2017年,排演的反映安康双龙镇库区移民搬迁的新编汉调二黄现代戏《风雨赵家楼》,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文华剧目奖及个人文华表演奖;2020年,排演的脱贫攻坚题材新编汉调二黄现代戏《半云榜》荣获第九届陕西省文华剧目奖及个人文华表演奖,该剧在2021年4月——5月在汉滨、石泉、汉阴各剧场及汉滨初中、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及戏曲进校园活动,共计演出20场,巡演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通过线上、线下参与观众近五万余人次。

2021年元旦当天,由我院选派的青年演员陈珊出演的汉调二黄传统戏《龙凤呈祥》选段荣登央视戏曲春晚舞台;同年3月我院代表陕西省以汉调二黄传统戏《铡美案》赴武汉参加由中宣部艺术局、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汉剧研讨会暨主要流播地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我院艺术顾问汉调二黄理论研究专家朿文寿作为安康汉调二黄代表人员与会发言,展演剧目《铡美案》在武汉市珞珈山剧院上演后,于6月在央视11频道空中剧院展播,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对于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安康特色汉水文化在全国扩大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我院积极争取省、市、区文化惠民演出任务,自2017年以来共计完成基层演出200余场次,演出足迹遍布汉滨区各个乡镇及贫困村;担任历年安康汉江龙舟节、安康迎新春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的主要力量。同时参与安康市以及汉滨区的招商、旅游推介、文化交流等演出活动,为安康地方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记者:汉调二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康地域文化的传统瑰宝,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背景下,汉调二黄研究院在传承、保护和发扬这一地域文化精粹方面有哪些举措?

袁小龙:自2011年安康市汉调二黄振兴工作启动以后,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康汉调二黄振兴纲要及相关文件要求,加大汉调二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力度,在汉调二黄传承上每年录制汉调二黄传统本戏一部、折子戏五部;在剧种保护上,经汉滨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批准,在2013年招录汉调二黄童子班学员共计65名,学制8年,为汉调二黄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院非遗汉调二黄的传承、保护、发展稳步推进,健全和成立了安康汉调二黄研究室、安康汉调二黄艺术指导委员会;聘请汉调二黄理论专家朿文寿为院团艺术顾问、安康著名导演袁朝玲为院团艺术总监,指导和规范汉调二黄传承、保护机制;利用“传帮带”的戏曲传承方法,鼓励、协调汉调二黄传承人,给青年演职人员说戏、排戏,特别是今年,举办了汉调二黄名家收徒仪式。

目前,院团在传统剧目的挖掘、保护上,经过院委会和艺委会两次专题会议审定了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传统剧目传承的工作计划,审定通过了传统剧目《清风亭》《龙凤呈祥》《法门寺》的复排工作;在讲好安康故事、发扬红色革命精神上,我院正在筹划以安康牛蹄岭战役为背景,创作一台红色革命剧目。

在剧目发扬上,我院先后同全国五省汉剧院团(湖北、湖南、福建、广东、陕西)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共同商议了中国汉剧申报世界非遗项目工作,研讨全国汉剧共同发展繁荣工作,为安康汉调二黄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