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拾级而上,赏一路美景

时间:2021-10-20 11:35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为童年播下美妙的种子》读后感

“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

打开书,我被这段文字深深地打动,它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透过这段文字,我仿佛看见了身边那一个个不健全的影子,更引起了我深层次的思考。

假期闲暇之余,我认真的阅读了江苏省东洲小学校长吴建英编著的《整本书共读:为童年播下美妙的种子》这本书,这本书呈现了“导读——推进——延伸”三步曲的共读模式,从最切合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儿童阅读课阅读指导的方法,使阅读指导更适合儿童的心智成长和精神发育。为我们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指导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模板,并且实践操作性很强。

第一步,导读,开启学生的阅读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亦是如此。在导读部分,老师通过情景创设、制造悬念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再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选取书中一个美好的场景或者鲜明的形象……开启学生充满期待的阅读旅程。

第二步,推进。在这个重要的阅读环节,我们可以分章节或者通读全书后若干主题讨论,在讨论时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在共读与理解环节中,让学生参与到书中的角色扮演,给喜爱的角色写颁奖词,以此来分享快乐、分享经验,使阅读走向深入。

第三步,延伸。一本书读完,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而是激发了学生新的阅读兴趣,借此巧妙整合资源,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书籍或者同类作品,让阅读向更深处漫溯。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共读”理念,是建立在一种有效对话的基础上的,共读是书籍、教师、学生多向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导读,是引领。

读到这里,我心里不免产生了一丝担忧。回想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好像自己就是那个发育不健全的“孩子”。童年受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没有几本书烙在我的记忆深处;青少年时期,有幸阅读了一些书籍,但它不足够弥补我童年缺失的“营养”。所以,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便有意识的来汲取书的养分,补充我的精神养料。人们常说:“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幸而四年前我加入培新小学这个书香氤氲的家庭,我更是如饥似渴的阅读。每周的晨诵,与孩子们一起用诗歌开启生命中美好的一天;午读,与孩子们捧起同一本书,在安静的教室里拥有共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心灵密码。暮省,与孩子们梳理、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且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家维果茨基说:“教育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每一项活动开始前,我都会认真学习,尤其是午读,每一本童书我都会提前阅读,力争在与孩子们共读时,能与孩子们互动,和孩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走进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除了童书,学校精心为老师选购的每一本书我都会潜心阅读,并做好批注,还常常自购书籍阅读。在学校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同伴们那一身书卷味的感染下,我逐渐窥得阅读的光芒,受到阅读的滋养。从对冰冷书本的疏离中渐渐喜欢上阅读,并且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2021年我被评为培新小学“书香教师”,我既欣喜又惭愧,因为我知道我的读书积累与这个荣誉还有差距,可这更是一股力量,激励我不断地在阅读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广。

新教育认为: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在以后的教育生活中,我会做一个虔诚的阅读者,除了阅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还要多方面涉猎,用阅读帮助自己发现教育的真谛、工作的意义、为师的尊严;我更会做一个与学生共读的同行者,选择最美好、最适合、最生动的书籍,与孩子们共读对话,从整本书阅读走向同系列阅读,一起阅读、分享、思考、感悟,将阅读的积淀融注到一个个生命体中。运用阅读“三步曲”,引领孩子们以持久的阅读热情拾级而上,欣赏最美风景,享受最美童年。(汉滨区培新小学    陈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