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新华社区艳阳高照。翠绿的茶园里传来嘹亮的歌声,丰收的喜悦在碧水青山间回荡。62岁的谢应建提着一篓嫩绿的鲜叶高兴得合不拢嘴:“茶园是我们最可靠的产业,一年春秋采两季,年年收入有保障。”
谢应建是地道的农民,从来没离开过土地,过去种玉米、土豆,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发展茶叶,但老品种茶树产量低,品质也一般,收入自然不多。“后来引进‘陕茶一号’新品种,它具有发芽早、采摘时间长、抗病性强等很多优点。”谢应建说,“关键是合作社还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保价收购鲜叶,只要管理好茶园,有多少茶叶都能卖得出去,3亩茶园每年稳定收入2万多元。”
地处秦巴山区的新华社区山清水秀,近年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产业。新华社区依托知名企业——汉水韵茶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标准茶园,累计栽植茶树1500余亩。

“种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而且劳动强度低,到了采茶季节,男女老少都可参与,每天轻轻松松收入100多元。”新华社区党支部原书记罗先应说,种植茶叶,不仅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还有助于生态建设。
陕南秦巴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盛产优质绿茶。因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茶产业已成为陕南山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5年来,汉中、安康、商洛3市约25.5万户77.9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因茶致富。截至202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96.4万亩,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194.3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37.3%、65.3%和83.8%。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从业人员200余万人,年综合产值500多亿元,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十三五”以来,我省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X”特色产业工程,推动苹果、猕猴桃、棚栽、奶山羊、茶叶、木耳、香菇以及水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农民收获忙。最美的风景展现在三秦大地。
谢应建是地道的农民,从来没离开过土地,过去种玉米、土豆,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发展茶叶,但老品种茶树产量低,品质也一般,收入自然不多。“后来引进‘陕茶一号’新品种,它具有发芽早、采摘时间长、抗病性强等很多优点。”谢应建说,“关键是合作社还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保价收购鲜叶,只要管理好茶园,有多少茶叶都能卖得出去,3亩茶园每年稳定收入2万多元。”
地处秦巴山区的新华社区山清水秀,近年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产业。新华社区依托知名企业——汉水韵茶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标准茶园,累计栽植茶树1500余亩。

“种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而且劳动强度低,到了采茶季节,男女老少都可参与,每天轻轻松松收入100多元。”新华社区党支部原书记罗先应说,种植茶叶,不仅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还有助于生态建设。
陕南秦巴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盛产优质绿茶。因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茶产业已成为陕南山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5年来,汉中、安康、商洛3市约25.5万户77.9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因茶致富。截至202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96.4万亩,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194.3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37.3%、65.3%和83.8%。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从业人员200余万人,年综合产值500多亿元,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十三五”以来,我省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X”特色产业工程,推动苹果、猕猴桃、棚栽、奶山羊、茶叶、木耳、香菇以及水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农民收获忙。最美的风景展现在三秦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