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回眸】一组“关键词”看汉滨艰辛脱贫路

时间:2021-01-12 09:10  作者:源自:


脱贫攻坚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向绝对贫困宣战的
史诗鸿篇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梦想两个百年三步走的
奠基之局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地处国家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中心,顺理成章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全国832个国家贫困县都在奋力脱贫攻坚,汉滨脱贫攻坚工作有何不同?


全省唯一过十万


汉滨党员干部有个共识,
或者说自我加压,
那就是
“陕西脱贫看安康,安康脱贫看汉滨”
  


   因为汉滨区102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了80万人,525个村(社区)中,贫困村就有23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就有4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61579户202998人,占全省的4%、全市的25%,是全省唯一一个贫困人口过十万人的县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


   


   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998人、贫困村231个全部脱贫退出,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那么,

如此庞大的任务基数,
能够实现如此规模的减贫总量,

汉滨是如何做到的?





战区战场+战时纪律!


脱贫攻坚,人是关键。
而汉滨最缺人!
在职党员干部仅有不到6000人,
加上贫困村(社区)
近1000名村干部和
各级派驻的500余名帮扶干部,
拢共只有7000余人,
这是汉滨的全部帮扶力量,

面对帮扶任务,捉襟见肘。




   

   汉滨将全区划分为9大战区,实行“区委常委包片(战区)、区级领导包镇(战场)、区直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驻村”的联镇包村帮户责任体系,实行区级领导每周“一天一夜”、帮扶干部每周“两天一夜”、镇办干部每周“三天两夜”,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每周“五天四夜”帮扶机制,确保干部沉在一线,“解剖麻雀”破难题,落实工作精服务。



  

   同时,坚持硬抽人、抽硬人,选派3347名干部驻村帮扶,由科级领导担任工作队长,5558名干部全员结对帮扶,实施“一村一大学生村干部”工程,选配316名大学生进入村级班子,优化村干部结构,大力开展“万企帮万村”助力脱贫攻坚,引导247家民营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231个贫困村,着力破解人力不足问题。



   

   摊子铺开了,如何保实效?汉滨区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将脱贫攻坚工作在目标责任考核中的赋分提高到50分,同时将脱贫工作成效与干部晋升和村干部薪酬挂钩,出台了脱贫攻坚“十个严禁十个一律”战时纪律,强化日常督察问责。



    

     累计查处扶贫领域问题36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71人,移送司法机关8件9人。

     累计表彰扶贫先进单位107个、先进个人549名,提拔重用扶贫一线干部339名(占提拔干部总数的65.19%)。

     并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专项资金534.09万元用于脱贫攻坚表彰奖励,积极筹措4497.88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解决镇办干部到村差旅费和村干部生活补贴,严管厚爱并举导向鲜明,激发干部攻坚克难热情,以优良的作风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27.6亿元>110亿元?


脱贫攻坚必须有庞大的资金保障,
但汉滨恰恰缺钱。
以2019年为例,
汉滨区的财政总收入仅为27.6亿元,
而总支出就达68亿元,

脱贫攻坚,哪还有钱?




   

   汉滨始终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积极凝聚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营造人人出力、携手攻坚的良好工作氛围。一方面,将极为有限的财力除过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外,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各个环节,作为产业启动、基础建设、对标补短、以及建立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等工作的保障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精心服务、苦拼实干、积极争取,累计撬动中、省、市各级帮扶单位、苏陕交流、对口帮扶单位投资和“万企帮万村”助脱贫等的各类资金110亿元,全部投入扶贫领域,其中整合涉农资金35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82亿元,区级配套2.14亿元)。



   

   小财政“撬动”大资金,换来的是汉滨脱贫攻坚“两房两业两设施”的有序推进和脱贫攻坚的瞩目成果。



  

   新修671条1556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530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9.99万人饮水困难问题,17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23809户81594位贫困群众搬入新居,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实施危改7042户,解决了贫困群众安居问题。

      208个现代农业园区、60家龙头企业、20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5个家庭农场、42家农产品加工厂、21座光伏扶贫电站、区域电商服务全覆盖、公益性岗位等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

      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环环紧扣、步步紧跟、招招求实。




务实=亮点!

不提标新立异的空洞口号,
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不作空泛无物的表面文章。‍

汉滨党员干部

5年脱贫攻坚之路

一直恪守这句“座右铭”




紧紧围绕

“一核心(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指标,
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脚踏实地、不遗余力抓好落实,

交出了一连串耀眼成绩。


   

   为了有效借力,盘活贫困村“沉睡”资源,带动贫困户发展,汉滨区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环节,探索出了“支部+X+贫困户”模式;

     为了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群众就业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新社区工厂”应运而生,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农民真正变居民;

   “互联网+”远程诊疗,“责任医师签约服务”把村卫生室、镇卫生院和区级甲等医院有效串联,让村医和区级专家医生紧密合作,让山区贫困群众享受专家级家庭医生健康服务;

      区域电商服务全覆盖让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不再难;

    “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剑指贫困群众等靠争要、人情风盛等歪风陋习,从制度上入手,深层次破解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问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回首汉滨五年脱贫攻坚

一路艰辛、负重前行
一路成长、收获满满
乡村振兴
汉滨已整装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