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身边榜样】记汉滨区培新小学教师汪小茜

时间:2020-04-22 10:49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莫道她年轻,可她果敢坚毅;莫看她柔弱,可她内心刚强。谈笑间,她温婉大方;工作时,她雷厉风行。

她用爱心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拨开一层层心茧,努力化成穿透心灵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微笑绽放在脸上,关爱流淌进心田,她用真心得到孩子的认同,她用耐心赢得家长的尊重。

敬业爱生,为人师表

有人说:“如果有一种力量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这其中有他们的光芒;如果有一种声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这其中一定有他们的嘹亮。”没有什么能比班主任的潜移默化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肩负着众多工作任务的她,还是积极挑起班主任担子,她时常幽默道:“别小看我,我也是主任,是班主任。虽是最没有级别的主任,可担着最大的人生责任。”看似风趣幽默的话语,却透露出她对这份职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与担当。

她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每当接手一个新班,总是第一时间拿到花名册,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学生的姓名,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以换来学生欣喜若狂的目光——原来老师心里有我呀!

她是一个对自己特别狠的人。即便是工作事物再繁忙,家庭事情再繁琐,她带班以来都从未因个人原因请过一天假。记得一次扭伤了膝盖,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业,拖着腿疾,一瘸一拐地行走在办公室与教室间,孩子们都争相来搀扶,看到孩子们关切的目光,幼稚的举动,她觉得带病坚持到班到岗的付出是值得的。她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二字,既感动了学生也教育了学生。

用爱守候,为梦护航

踏上工作岗位以来,她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细心对待每一件事,用耐心对待班级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这一切无不是源自一个本真的出发点——爱。

爱自己的孩子,那是一位母亲的本能,爱别人家的孩子,那是一种无私的大爱。农村出生的她更加能体会到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于是她潜心学习心理学,不断尝试用自己的爱打开学生紧闭的心门,追根溯源后,以便对症下药。班上有几名特殊的学生,不太愿意与他人交流,了解情况后,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意开展活动,鼓励这些学生参与进来,激励他们走上讲台展示风采,在无声的爱的滋润下这些孩子变得开朗自信,活泼大方起来,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小华是班上最特殊的一名学生,开学报名时其他家长学生都走了,只有他和奶奶留下来,主动帮助老师打扫教室,积极劳动的他给老师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在后来和孩子奶奶的聊天中得知孩子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不幸离世,爸爸又远在外地上班。家人怕他缺失母爱,就哄他:妈妈去国外读书了。孩子渐渐长大,总是为见不到妈妈而苦恼,性格变得越来越叛逆,经常和奶奶对着干。在这种情况下,汪老师继续帮家长坚守这个善意的谎言,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沟通,不停地找合适的方法帮孩子建立自信,引导他要理解奶奶的良苦用心。天气忽冷忽热,汪老师总会多留意他两眼,提醒他注意增减衣物。去年流感期间,他生病请假,汪老师上门询问情况,回到班级后又积极帮他补习落下的功课。虽然很劳累,但那一刻汪老师的心里应该是最幸福的。

在汪老师的眼里,每一颗小种子都有无穷的力量,每一个生命都孕育着巨大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习的热情,汇聚能量,教室就能荡起一阵浓厚的学习之风。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她孜孜不倦,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树立标杆为学生加油呐喊,倾注汗水为后进生助力鼓劲。全班学生在这种爱的浸润下践行着“团结、拼搏、超越”的龙舟精神,努力就有收获,所带班级各科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时常自我反思,不断学习提升,在工作中寻求真理,在实践中求取真经,以爱的名义呵护学生播下梦想的种子,全心全意为他们保驾护航。

将心比心,携手共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整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汪老师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她抓住每一个能与家长见面沟通的机会,渗透教育思想,沟通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状况。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真心感染着每一名家长,用真情号召更多的父母参与到家校共育的活动中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她时常说:“你教育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家庭的未来。”面对即将破碎的家庭,她从中牵线搭桥,只为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面对单亲学子,她倾注更多的爱,年迈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紧紧牵着她;面对疫情线上学习,对学困生耐心辅导,家长双眼朦胧,以泪洗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论什么样的家长,她总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正是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工作作风,将心比心的工作理念,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家长的信任与尊重。

人如其名,她如一条永不疲倦的小溪涤荡着学生的心灵,引一股清澈甘甜的溪水,用爱心浇灌着一株株幼苗,一路唤醒,一路追寻,一路收获,用一片真情书写出属于她无怨无悔的芳华!(汉滨区培新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