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依据新时代人才观要求,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德性显得尤为重要。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教育首先要立德树人,但我们对智育很重视,对德育的重视还不够”。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1月中旬,由新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19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举行。有国内外的1000多位教育工作者围绕“新时代 新德育”主题进行研讨。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终身教授严文蕃指出,美国大学在关注学生成绩之外,还关注学生的七种品行:一是积极的学习态度,二是对所选专业的热爱,三是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四是坚持完成任务的能力,五是喜欢探究的思维习惯,六是良好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七是团体中的合作精神。因此,他建议:“中国学生除了成绩好,还要有社区参与和服务的行动,此外要培养有道德感和为人服务的意识。”在朱永新教授看来,新德育其实是一种“大德育”。“它是秉持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宗旨,通过大德育课程,用‘善’为师生的心灵注入不竭的源泉,在教育生活中让幸福更有厚度,让完整更加充实。”朱永新认为,新德育可以通过活动、阅读、心灵沟通、自我教育等途径具体落实。
论坛最后形成的“洛阳共识”中指出:新时代的新德育是包含私德、公德和大德教育等的“大德育”;新德育实施的路径有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课堂是德育主渠道,学科课程内存在道德价值,学科教学内生着教育的道德追求,应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挖掘学科的道德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使知识学习过程同时成为道德养成过程;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基于以上的“洛阳共识”,我们东幼人已经不知不觉地行走在“新时代 新德育”的征程上:
我们本着管理育人理念,探究了“和乐管理”模式,以“和乐有度”“和乐党建”“和乐服务”的策略与方法,助推教师、幼儿及幼儿园朝向“和合共生”的理想境界迈进。
我们本着文化育人理念,坚持用“和乐文化”立魂育人。我们以“和”为文化之魂,以“乐”为文化之根。我们用“和乐”文化熏陶人,如门厅文化的“和乐”自然美;户外文化的“和乐”童趣多;廊道文化的“和乐”民族风;班级文化的“和乐”显异彩等;我们用“和乐”文化凝聚团队,做好党支部引弹“和乐曲”,教师乐学向善“读醉美”,教师提职强能“乐于行”,团建拓展“和于心”等各项活动。
我们本着课程育人理念,坚持用“和而不同”的课程来发展人。以“活动皆课程”理念为支撑建构了园本“三乐”课程:一是建构了乐师课程,引领教师在乐学、乐研、乐读、乐教、乐引导、乐分享的活动中修炼“和善”,和谐共生;二是建构了乐娃课程:以五大领域课程为基础,促进幼儿均衡发展;以打造班本特色课程,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以丰富的社团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引领幼儿乐在东幼、长在东幼;三是建构了乐爸乐妈课程,牵手新父母推进“每月一事”养成教育的实践;引导新父母开展亲子共读课程;搭建新父母开展“助教助保”活动;协同新父母开展“亲子同乐”等各类实践活动。引领新父母牵手陪伴,共生共乐!
回眸新教育实验征程,我们倍感一种文化、一种温度、一种影响力!几年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自觉修炼师德、锤炼师能,温暖地陪伴着幼儿快乐生活,专业地引领幼儿幸福成长。今天幼儿园开展的《追梦,向着明亮那方——班级生命叙事交流分享”活动,让我感受到亲和有爱、寓教于乐的东幼老师们的智慧与用心,共同见证了“和善教师”与“和乐幼儿”的成长与幸福!
站在2020年新的起点上,我们怀着大德教育情怀,守望新教育,将积极探究“养成教育、师德建设、家庭教育”的跨界融合,以“习惯养成”为核心,创设环境、激活老师、唤醒家长,形成幼儿园主导下的家庭教育主体新幼教德育模式!(汉滨区东关民族幼儿园园长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