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台湾诗人张贤亮的一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一下子产生了共鸣。这首诗是这样的: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细细品味,我真的是感同身受。我带的这个班,这学期刚升入六年级,孩子们多数处在叛逆期,小心思比较重。每天都有打小报告的:有组长给我说XXX没完成家庭作业的;课间有人惹事生非的;无故不请假也不到校的……管理起来真是伤透了脑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女儿(12岁,去年以前和班里同学一起上学)也到了我们学校,得知班上有几个女生之间闹矛盾,就主动要求代我上一节“班会课”,还不允许我进教室“旁听”。看到女儿信誓旦旦的样子,我也“耍了个大胆”。
下课铃声响了,女儿直奔办公室来,对我说:“你不用管了,我已经处理好了,她们和好如初啦”!说完,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我追问是怎么解决矛盾的,她说这是她们的“秘密”。那节“班会课”后,孩子们变得乖巧、懂事、听话啦,而且班干部也把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让我省心不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想“讨教一二”。在我“糖衣炮弹”猛攻下,女儿终于合盘托出。“哈哈哈,小机灵鬼!”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如释重负。是啊,她们的年龄相近,最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经历相互交流、沟通,就达到了思想的共鸣。
孩子们不就是那一只只努力爬行的蜗牛吗?我带着我的56名学生学习进步的点点滴滴,多像牵着多只蜗牛前行啊!在“牵着”蜗牛前行的路途上,我们是不是有过很多的焦虑、急躁和无奈?我们是不是也想踢、打、拉、拽、扯着“蜗牛”?看着“蜗牛”那么慢地爬,我们恨不得抱着、背着它,替它往前走。在这样的心情驱使下,什么花香、鸟鸣的,什么微风轻柔的,什么漫天亮丽的星斗,统统看不到、听不见、感受不了。结果呢,“蜗牛”受伤,我们疲惫,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等到明白的时候,“蜗牛”长大了,带着“伤”;我们也老了,带着“痛”。谁之过?
是该明白的时候了。蜗牛自有蜗牛的可爱,是上帝让“蜗牛”带着我们散步,而不是我们带着“蜗牛”。这个关系一搞清楚,你真的会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就在你身边,却被你整整忽略了若干年。我们的“蜗牛”慢慢地、有规律地带着我们,不断发现新奇和美好。“蜗牛们”的眼光是率真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为何不放慢脚步,把自己的主观的、“利己”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他们静静地体味着生活的滋味,倾听内心自然、天籁般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点时间,从每天重复着的、没完没了的生活中探出头,就让“蜗牛”牵着,走到哪里是哪里,享受被关爱的美好。
在这之中,成就的岂止是孩子!(汉滨区瀛湖小学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