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要闻动态> 今日要闻> 正文内容

把“小改造”变成“大保障” ——汉滨区创新开展危房改造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7-12-28 08:15  作者:汪金波 白莹源自:汉滨网

“想不到我这旧房子还能改造的这么漂亮,以后再住上几十年没一点问题!”看着自己改造后的新房,汉滨区晏坝镇胡家沟村贫困户张合友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今年69岁的张合友老人,年老多病,家庭贫困,4间破旧的土坯房已经住了爷孙三代人,每当看到邻里搬新家他都会羡慕不已。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家被确定为“危房改造脱贫一批”扶贫对象,通过危房改造,使他家来了个大“换面”,换了瓦、换了梁、换了锅灶、新修了厕所、粉刷了内外墙。“以后再也不怕风吹雨淋了”张合友老人说到。张合友老人的感慨只是汉滨区实施危房改造工作的一个缩影。

1.jpg

今年以来,汉滨区将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用实、用准、用活政策,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出了一条抓危改助脱贫的成功之路,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实现了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为”。

健全工作机制 不让一名危改群众遗漏 

地处秦巴山区的汉滨区,全区有贫困户4.12万户12.86万人,其中一部分农户散居在南北二山的沟垴山梁边,他们大多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泥土垒筑的土房中,由于主人的定期修缮,虽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房屋的墙皮出现脱落、墙体出现风化,盖瓦出现裂纹,但房屋整体结构和质量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通过改造后仍然适合群众居住。为此,如何通过改造让这部分群众安居乐业成了汉滨区领导思考最多的问题。

“贫困群众住房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危房改造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区上领导这样强调。为确保向最需要改造房屋的贫困户精准发力,汉滨区制定下发《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与各镇办签订目标责任交办书,明确农村危改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不断加强危改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为全面推进农村危改工作构筑良好基础。

2.jpg

为精准认定需改造危房户,该区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改对象认定与贫困人口数据清洗紧密结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核实数据清洗一批,贫困户危改对象认定一批。在数据清洗基础上,按照住建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采取“农户自愿、村民评议、镇办审核、县级批准”的四级程序对农村危改户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在镇村两级公示,对危改户的数据清洗,按照“三满足”和“两不准”原则进行,认定对象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户、非易地搬迁扶贫户,且不得属于集中供养五保户、享受移民搬迁政策贫困户,通过数据清洗,确保了危改户识别精准,房屋危险级别认定准确,危改户改造方式明确,根据认定结果建立精准改造台账,实行销号改造,点亮贫困群众的住房梦。

“危改户的认定是经过层层‘海选’的,先由村里贴出政策公示,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后报镇办,再由区上集中审核,挨户核对,确保无虚报、假报现象。”汉滨区住建局局长、危改办负责人王功江说。通过层层审核,确定全区共有5224户贫困户房屋需要改造。面对量大面广、改造成本高和施工难度大的实际,汉滨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研了解住房现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具体要求,积极主动向上级汇报争取,最终将危房改造户均补助标准提高至3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户均补助资金,其中区级配套资金户均破万元,为提升改造质量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实施分类改造 圆亮贫困群众住房梦

危房等级鉴定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汉滨区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相应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危房户房屋现状,深入贫困村实地对系统内业务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建立分片指导工作机制,指导镇村危房改造相关人员开展危房鉴定工作,精准确定危房等级,合理选择改造方式。

对于鉴定为C级危房的贫困户,汉滨区紧密结合省市政策要求,因地施策,编印出台《汉滨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指南》。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危房改造的总体要求、审批程序及推荐做法,提出了汉滨区农村危房改造的9项改造内容(包括屋面防水、墙体加固、室外排水、室内硬化、内墙粉刷、卫生厨房、卫生厕所、圈舍改造及院落环境整治),明确了每项改造内容的建设标准,全面系统地指导C级危房改造施工,目前已改造完成1600余户。

对于D级拆除重建房屋,汉滨区积极探索引进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以突破传统建筑施工受自然天气影响大,工期长的瓶颈,新房从户型设计到施工完毕达到入住标准仅用时20天,大幅度缩短了建筑周期;加之装配式建筑采取新型建筑材料,成本低,每平方米造价不到1300元,建成即达到初步装修标准,节省二次装修费用,实现贫困户无负担“拎包入住”,在建筑性能上,轻钢结构房子保温隔热一次完成,不产生建筑垃圾,更加节能环保,更加节省建筑材料,相比当下的砖木、砖混房屋性价比、性能比大大提高,也保障了贫困户当年如期入住。目前,已在茨沟镇西沟村、双龙镇龙泉村、县河镇姚河村完成了180余户装配式建筑施工,全区也正在铺开推广运用,主要用于保障贫困村1人、2人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3.jpg

“以往没改造前一遇到下雨天,都是外面大雨里面小下的,现在住进政府给新修的房子,再也不担心下雨天漏雨了,女儿回来也有地方住了。”在面对陕西新闻电视台采访时,茨沟镇西沟村贫困户李增水笑着对记者说到。李增水家中有两口人,女儿常年在外务工,李增水在家做“点工”维持生计,仅有的两间土坯石板房屋顶严重破损,檐沟堵塞,房屋地基沉陷,墙体多处出现裂缝,在今年的房屋安全性认定中被评为D级危房,按照危改政策属于拆除重建对象。鉴于该户房屋处于危险状态,地基处理成本高,村级统筹协调李增水入住新修的装配式建筑。李增水口中的新房,正是汉滨区今年引进的装配式建筑,50平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装修一次性到位,合理的房屋功能分区,完全满足了李增水两口人的生活需求。

在日常管理中,汉滨区还对危改对象及危房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对移民搬迁、五保户供养等危改对象可退出台账,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新危房可增进台账,对外因导致的C级危房无法修缮可调整为D级,实现了精准退出、精准改造和精准管理。

严格危改质量 改出一片新天地 

“我要跟这户合个影,房子改的这么好要留个纪念,这户改造应该作为改造样板推广。”日前,安康市住建局负责人看了晏坝镇胡家沟村贫困户张合友家的房屋改造情况后,激动地和婆孙俩站在堂屋门口合起影来。张合友家的住房是90年代建设的土坯房,改造前墙跟基外漏,一到雨天檐沟就堵塞,时不时屋顶还漏雨,出门就是一脚泥,子女都在外务工,常年没人修缮。“今年对该户评定为C级后,通过工匠们过硬的改造手艺和住建部门出台的工作指南,这才改出了这么好、高质量的房子。”看着已改造完工的房屋,晏坝镇党委书记王奇如实说到。

“居有所安”强调的就是一个“安”字。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是农村危房改造的生命。为此,汉滨区将所有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纳入工程建设程序,由区住建部门全过程监管,在改造设计、建材质量、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不定期组织工程质监、安监机构等专业技术人员到改造建设现场巡回检查,对发现的质量或安全隐患,进行督促整改,确保不出问题。

4.jpg

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技术培训。汉滨区还举办多期培训学习班,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素质。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紧紧围绕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前期房屋鉴定、改造实施程序,以及建筑施工技术基础知识、安全文明施工等实用技能,对农村建筑工匠(抹灰工、砌砖工、钢筋工、木工、瓦工、混凝土工)进行统一培训,组织结业考试,并为考试合格的颁发工匠证书。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20期工匠培训,培训镇办农村建筑工匠1400余名,印制《汉滨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指南》5000余册发放至改造户和改造工匠手中。为更准确、全面、直观将危房改造相关技术标准宣传到镇、到村、到户、到工匠,汉滨区还建成了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培训展览中心,通过对改造内容前后对比的形式,更直观的展示改造做法和效果,引入节能新型材料(一体化厕所、节柴灶等);同时,实地展示装配式模型以及设立新型材料展示馆,完成了“图纸+模型+实物”的全程展示,实现了从政策指导、实物展示到现场观摩体会的“一条龙”危房改造技术培训,更广泛的宣传C、D级危房改造做法,更好地为组织实施改造施工提供了过硬的技术保障。

为有效提高改造后房屋的附加值,使旧房民居资源变“赚钱”资产,激发出旧房民居的潜在经济价值,拓宽困难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汉滨区还将危房改造和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与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促进“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变。该区茨沟镇西沟村在对49户危旧房实施提升改造基础上,又对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进行了改造,如今,改造后的西沟村家富、景美、村和谐,已吸引来村投资的社会企业5家,发展民俗酒坊5户,民宿体验3户,农家乐12户,解决了当地87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加快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步伐,开启危房改造助力脱贫致富的新引擎。全区共有1578户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住进了安全的新房,超额完成当年改造任务。

危房改造千万间,喜得群众俱欢颜。汉滨区开展危改工作的实践探索,对于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的目标必将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