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一节好课贵在神韵

时间:2014-09-17 14:35  作者:源自:
 

近日,在我校高一五班听了一位教师的语文课,课名为《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讲述春秋时期秦、晋、郑三国间的外交事件,由“秦晋围郑、君臣举贤、游说秦伯、秦郑结盟、晋军撤兵”五个小故事构成。

这位教师对课文内容解读精准,对知识点讲解细致,以学生为主体,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课堂结构也很合理。这节课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失为一堂好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教师就此打住,没有深入挖掘该课之神韵所在。

笔者认为该课的神韵所在就是“游说秦伯”这一故事,其外交辞令精美绝伦,连续使用“软硬兼施、晓以利害、古今说理”之方式,最终使秦郑结盟。例如:1、(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硬):“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5、(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6、(今):“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真是“一条舌,胜过三千毛瑟枪”!不亚于“弦高犒师”之举!

听了这节课让我认识到一节好课的标准除了内容(知识和能力)、形式(过程和方法)要完美之外,更需有神韵(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要处理好“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关系,乃至于解决好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的问题。一节好课贵在“神韵”,因为它可以统领“内容”和“形式”!(汉滨区大河中学   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