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让蛰伏在心底的诗意尽情释放——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时间:2012-08-23 08:41  作者:源自:

  上月初,于丹新书《重温最美古诗词》横空出世,恋读此书,情到深处,我文思浩荡。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收藏的书。 如今手持《重温最美古诗词》,似乎正与她面对面地对话,她那诗意的语言,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的身上,让人不由感叹:“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你能够把生活过得像一首诗,本身你已经活在诗意里。学术超女于丹说:“我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我们在生存层面上又何以去担待整个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一切喜忧呢?

  6 月 15 日上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来安康参加陕西安康传统文化大讲堂活动,向安康观众讲《感悟中国智慧》并参加安康文庙落成典礼,为安康文庙“大成殿”揭牌。这位学术超女、文化的使者,将文化的种子撒向安康大地,又一次擦亮了“安康”这个响亮的名字。”

  她之所以宣讲古诗词,就是因为它只是一种古典诗词,唤醒了人内心深处的诗意。著名学者于丹在北师大做教学工作的本业,也是她寄托感情最深的古典诗词研究。她从小爱诗、背诗,自 1995 年开设古典诗词课至今积淀长达 17 年。古诗词在中国人文学熏陶的普及度和认可度超越《论语》,中国人从小学开始学习古诗,每一位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心存诗意。她之所以宣讲古诗词,就是因为 它只是一种重新的温习,它蛰伏在你血液深处的诗意,是大家从小积淀在骨髓深处的,是父母在背、自己在背、孩子还在背的那些诗歌。她明言:“我们忘记了我们就是在这些意象中完成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新书带着我重温最美古诗词再次唤醒我心底的诗意。《重温最美古诗词》分为八个章节。从表达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

  书中“春风飞扬”一章,写古人对春天的描述,表现春草、春水、春柳,“秋思浩荡”一章,则写秋天的蝉鸣、落叶,秋风满照。另有“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江湖”、“诗酒流连”等章,篇篇读来唇齿留香。

  春草夏雨、秋风冬雨、孤灯、柴扉、夕阳、寒蝉 …… 一点点地排列下来,中国古典诗词有特定的意象数以百千计。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

  于丹从小热爱诗歌,一说诗歌的东西就有喷薄欲出的感觉,这得益于她从小长大的家庭环境。 “诗歌一直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就跟着姥姥坐在床头背《滕王阁序》,父亲、舅舅也教我很多诗歌”,于丹说。然而到出书的时候,于丹的姥姥、父亲、舅舅都已过世。“所以,这本书饱含了太多的感情回忆,也是我对所有亲人的一个交代。”什么是意象?于丹举例,意象就是李白的天真和奇思妙想,没有了买酒的钱,就说 “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 。他在洞庭湖畔跟月亮商量先赊点月光,拿这点月光上白云边买酒喝,这是他在天地之间快乐无极的心情。于丹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意象”。她说,现代社会太多人抱怨,不满足,丢失了意象。“现代科学让我们都知道月球的真相,于是我们就忽略了嫦娥,忽略了它的碧海晴天夜夜新,也不再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科学带来文明也助长狂妄风花雪月被边缘化。今天,人们对诗歌颇有偏见,认为只有闲人才写诗,风花雪月被边缘化。于丹认为,科学在带给我们文明的同时,也助长了我们的狂妄。“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现代社会越发展,越需要一种悠扬的心灵力量。”

  什么是意象?于丹举例,意象就是李白的天真和奇思妙想,没有了买酒的钱,就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在洞庭湖畔跟月亮商量先赊点月光,拿这点月光上白云边买酒喝,这是他在天地之间快乐无极的心情。  在于丹看来,理想的生活就是,一方面笃信科学,秉持理性让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不放弃对诗意的信任,让这些意象还活在心里。于丹还透露,自己也会经常和女儿讨论诗词,会背《春江花月夜》哄她入睡。我真的发现,我们就是在这些我们父母背过、我们自己在背、我们孩子还在背的意象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可语言者无二三,我们都需要内心有一种平衡的力量。诗歌可以修复这一切。当你郁闷时,回家读几首诗、念几阙词,你再试试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