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理论调研> 正文内容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推动汉滨转型发展

时间:2016-04-06 09:09  作者:罗先余源自:

文旅融合发展是国家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钢性要求,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的助推器。如何推进汉滨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是一个大课题。通过深入本区石梯、流水、县河、恒口、大同、老城等镇办的实地考察和座谈,结合平时掌握的资料和岗位工作思考,现就汉滨文旅融合发展谈一些看法,以期能对汉滨区的文化旅游工作有所裨益。

一、盘清汉滨文化、旅游家底,为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找到出发点

(一)文化家底

汉滨区是一个古老神奇的地方。远古时期,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是动物嬉戏的天堂。花园龙骨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剪齿象牙化石”(现存国家博物馆,省、市博物馆有复制品)证明我们这个区域曾经是湿润的热带气候。汉滨区的人类历史是久远的。区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繁衍生息,并留下文明物证:五里柳家河、柏树岭、张家坝、王家碥、张滩奠安遗址及出土的石刀、石斧、石锛、红陶罐、骨锥、骨铲、尖底瓶等文物向世人述说着我们的文明之光。

安康在历史上最早称为“群夷之国”,也就是说原始部落时代是没有固定归属的。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划天下九州时称“华阳黑水惟梁州”,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区域为“梁州”。

商周时安康为庸国辖地。据《太平环宇记》载:“武王伐纣时,巴庸出兵。”安康关庙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史密簋guǐ”对此有记载印证。在此应重点介绍夏商时安康的强悍人群——巴人。4000年前,巴人诞生于甘肃伏羲山,强大后一支沿渭水,一支沿汉水,一支沿嘉陵江而下至长江繁衍生息。汉水流域的巴人图腾是龙,故称“龙巴”,长江流域的巴人图腾是虎,故称“虎巴”。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政务院文教委员潘光旦在《民族研究文集》、世界著名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巴文化研究专家董其祥均论述到:汉水巴人在汉水上游生活约1300年,跨越夏、商、西周后,人群得到极度扩张,形成了“勇武、尚义、刚烈、开放”的人文精神,于东周初期开始扩张。公元前10世纪左右,便沿汉江而下到江汉平原开创天下。300年后,便大规模扩张;一路东进至江浙建立“越国”,一路南下鄂西、湘西衍变成现在的“土家人”,一路沿湖北清江而上与长江虎巴汇合,创建“巴子国”,一路北上至河南邓县与魏争天下被灭。这段大秦巴汉水上游巴人的历史,史称“一枝四叶”。

汉水巴人在汉水上游生息的1300余年中有几个辉煌的历史事件:一是武王伐纣时巴人派兵参战。《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前戈后舞,歌舞以凌殷人”。讲述汉水巴人前面打仗,后面歌舞动摇敌军军心的战法;二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命师俗、史密二人联合南夷讨伐齐国,史密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被周天子封为王,以史密命名作“簋”。此文物1986年在关庙王家坝出土,填补西周时期周王朝在安康活动的空白;三是安康的传统音乐被定为“皇家音韵”。《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记载:“周昭王亲伐楚国,返回时在汉水上游今青套湾位置搭桥过汉水,桥倒,周昭王被大将辛余救起,天子感怀封辛余统领汉水上游为王。辛余怀念家乡,吟出音乐在汉水上游流传。约公元630年,秦穆公到汉水上游巡防,听此音乐认为此音乐典雅优美,采录带回定为秦国音乐。此音乐只在皇帝的生日、皇帝的葬礼、外国节使朝拜和重要节日用。由于音韵优美圣洁,历朝皇室一直延用,至南宋,此音乐流传至民间。陕西师范大学博导赵玲研究大唐音乐发现许多音符不属北方,经国家权威专家教授研究,认为许多音符是巴人音乐,即汉水音乐;四是汉滨出土的安康巴人征战用的镶红宝石和玉的“巴式短剑(江北)”“镦于(五里)”都是汉滨的宝贝之物。

巴人、巴山、盐巴、下里巴人、巴蛇吞象、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些人们熟知能详的词汇里面包涵的文化就是我们这个区域的远古文化遗存。

安康汉滨首推的文化形象是“中国大力士祖宗——任鄙”,他是司马迁《史记》记录的第一个“安康人”。《史记�秦本记》载:“秦惠王十三年,取楚地六百里,置汉中郡。”郡府西域,即现安康城区中渡台。由于取楚地,楚不服,常有战火,为震住此地,公元前297年秦昭襄王的舅舅,秦国丞相魏冉推荐大力士任鄙任汉中郡太守(见《史记�秦本记第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212页)。任鄙在秦武王朝与乌获、孟贲称三大神,而任鄙为首。8年后,任鄙卒。为巡防汉中郡,史称秦“四贤君王”的秦昭襄王到汉中郡,也就是说秦王的脚步曾巡游安康(见《史记》)。

汉承秦制,汉中郡统领西至阳平关,东到湖北郧(y�n)县绵延千里之里。由于汉代繁荣,汉滨一地留存了大量汉代文物。如国家一级文物铜投壶(全国仅两件,此物为行酒令器具)、蒜头壶、铜钫、铜鍪(m�u)、龙首、铜灶、玉配、玉饰、陶井圈、釉陶钟、陶猪、陶鸡等,总之,汉代的文物除宫廷文物之外,其他汉代文物汉滨基本都有。尤其是西域虎、西域龙画像砖应该是安康乃至中国的艺术瑰宝。

东汉时,汉滨人王戒、韩朗书文《石门颂》,被称为“汉之草隶”,是中国书法习字的经典之作;班固《后汉书》载:“西域人锡光,初为天水太守,后任韶关太守,光武帝取交趾(今越南),任交趾太守。交趾人不懂礼仪、稼耕。锡光教其设媒聘、知姻聚,立官学、导礼仪,制冠履、遮体耻,制梨耙、兴田地……”因其重大贡献,锡光被越南著名古史专家陶维英称为“越南文明初祖”。

三国时,名将孟达《与诸葛亮书》称月河川道“善其川土沃美也。於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七》)

南北朝时,胡人迁徙于安康,在这里创造文明与辉煌。张滩、五里、关庙、高新区罗木匠梁等地出土的画像砖等文物,如胡人迁徙图、人射虎、牛耕地、群林开荒等以及大批的胡人鼓乐俑、吹奏俑为陕西独有,其他省市少见,说明我们这个地方是当时避战乱的经济繁荣之地。

南北朝时,魏兴太守吉挹抗符坚前秦军于吉河口魏山(现名吉挹寨),据守三月,阻符坚军队在襄阳围合东晋的战略意图。由于吉挹的“魏山之战”导致淝水之战。“魏山之战”为“淝水之战”组成部分(见台湾版《中国军事史》)。因战争的因素和吉挹的贡献,改称“急溪”为吉河,改称“魏山”为吉挹山,并在吉河位设吉公庙以示纪念。吉挹山现为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北朝时安康的文化名人首推“宝智禅师”。此人身穿破袈衣,腰挎酒葫芦,手执锡杖,居无定址,游历乡间……实则“济公活佛”原型(见《中国佛教史》)。梁武帝时,他在朝堂首次解释中国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亮出“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中国宗教法相。

盛唐时,“禅宗七祖”怀让发扬光大印度佛教文化中国本土化转换大业。他度化马祖道一的“怀让磨砖”公案,创造了“重定与轻定”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礼佛做事须先心动才能达效的规律,讲出了“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做人修行道理,怀让是安康人的骄傲。他及他的门徒创造的沩仰宗、临济宗至今活跃在佛学界,其影响波及日本、西欧等地,而唐时佛教的“五家七宗”基本消失。因此,赵朴初先生讲:“说中国的佛教不能不说禅宗,说禅宗不能不说南禅,说南禅不能不说怀让。怀让门下的南岳是出祖师的地方。

唐时,由于诗人姚合(见《唐史》)等一批文人在金州府任刺史、司马、中丞等职,韩愈、岑参、张籍、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皇甫曾、无可、方干等人给这片土地留下许多诗篇。如白居易《送韦待御量移金州司马》:“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无可《行汉水晚次神滩阻风》:“惊风山半起,舟子忽停桡。岸荻吹先乱,滩声落更跳……若尽平生趣,东浮看石桥。”等。

宋时,由于南宋抗金,史称“北岳(飞)南王”的王彦在金州一地驰骋抗击金军,神仙街一战,保金州百年太平。由于对战事生活的怀念,王彦将父母葬于建民月河口许家台。这里的墓葬规制为陕西南宋墓之首。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人、石马、石羊等文物现移至博物馆。诗人陆游、辛弃疾与金州王彦、郭太尉等人交好,故写诗相赠。如陆游《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诗:“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前两句诗应该是安康对外宣传的口号之一。

唐至元代期间,回民从长安移居安康,在安康城东、恒口越岭关一带生息,并创造了独特的安康穆斯林生活和文化。正因如此,安康(汉滨)现为陕西省第二大回民聚集区。

简明说完汉滨的上古文化,再归纳明、清和民国留给这片土地的文化遗存。

从重大历史事件讲:一是修筑安康城堤防江河水患。明万历年间移官府民众于赵台山下,建安康新城;二是明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部攻陷安康城,同时又留下李自成兵困东厢峡话题(东厢峡在县河境内,又一说为茨沟境内);三是清中期,白莲教在牛蹄铺、将军山、松坝、青山沟垭等地相续起义,与王聪儿的军队汇合,在恒口越岭关受阻,随机撤离;四是清咸丰年,太平军扶王陈得才直驱陕南驻张滩汪岭一带与陕安镇总兵赵济川在城东金堂寺山丘大战,太平军大胜,攻取兴安;五是清末民国初,意大利、瑞士、挪威等传教士观察安康资源丰富、交通水运方便,地域又为“四塞奥区”,便结伙到此区域传教,留下基督教、天主教等,使汉滨成为中国宗教“佛、道、回、基督、天主”五教俱全之地。应该讲汉滨的宗教文化是齐全的、丰富的。尽管如此,汉滨区域的习俗、餐饮、处事接人均以道文化为基;六是1916年鄂军王安澜以护法为名占安康城,陕西督军陈树蕃(伯生)联合安康商会会长汪更生,与王安澜大战牛蹄岭,并发动民团合击,迫使王安澜撤离入川;七是193212月红三军贺龙、关向应部在早阳镇艾家河口渡江过境,在石梯、青套、早阳等地发动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八是19342月 安康特委在西药王殿(原殡仪馆)发动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因敌军强大失败;九是193512月何振亚、沈启贤(1955年均授少将军衔)在紫荆胡家院子发动起义,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后转战汉滨大河、茨沟、五里、建民一带,193612月与红15军团汇合,随后编入八路军115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十是1933年在安康城东坝建机场,1935年建成,杨虎成亲临剪彩,由于地形不合格,致三架飞机陷入麦地,而机场作废。抗战时期,为保护陪都重庆,1938年在安康五里修建抗战机场,先为南北向跑道,不安全,又修建东西向跑道。五里机场被命名为“中国空军第59站”。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入驻,陈纳德将军曾率飞虎队进驻。此机场为中国抗战唯一遗存机场;十一是19497月,解放军19军与国民党三个半军激战牛蹄岭,解放安康。如今牛蹄岭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战壕、军需地库等遗存。

从历史文化遗存讲:一是古安康八景的文化遗迹。即牛山叠障、五峰梵钟(县河)、香溪仙踪、翠光遗台(武装部位)、石梯远渡、长滩渔火(月河口)、天柱伟峰、汉水晴波和一大批咏八景诗词;二是从陕南古建筑讲:有天柱山白云寺、龙王山、牛山庙、金堂寺、东、西药王殿、恒口明清古街、大河明清古街、来鹿堂(新城)、县河袁家大院、小北街顾氏民居及传统建筑、双溪兴隆寺、双溪寺、天圣寺、紫荆大石佛、关家天池山皇家建筑遗存、恒口汉代人居洞群、石梯唐家院子、赵家坪村落、牛蹄古村落、大河子午道、茨沟佛爷岩、流水祖师殿等;三是文体形态多样,特色鲜明。舞蹈类——翻天印、小场子、火龙、牛马社火(以上四个全国独一无二)、舞龙、舞狮、芯子、跑毛驴、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刘翠、打连枪、跑竹马、鹭鸶叨蚌壳等三十余种。音乐类——安康曲子、花鼓子、汉江号子、锣鼓吹打乐、山歌调子、高腔山歌、民间小调等二十余种。戏曲类——汉调二黄、道情(皮影)、八岔戏、大筒子戏、拉胡戏、花鼓戏、二棚子戏、安康快板(三、三七句格律)、安康闲谈等十余种。体育类——打界(象打曲棍球)、和尚围庙、大红拳、小红拳、丢方、龙舟竞渡、炮拳、十八罗汉功、梅花棍等100余种。正是因为武术类别多,练武人数广,汉滨区第一批获得“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四是从生产生活类讲:有千工堰、恒惠渠、八一水库、许家河水库、石转梯田、大竹园古寨等生产系列,王彪店黄酒、五里稠酒、烤杆杆酒、苦荞酒、柿子酒、拐枣酒等酒系列,蒸面、羊杂汤、芝麻烧饼、两掺面、揽饭、八大件、排子席、排场席等饮食系列;五是从习俗类讲,有报路歌、跳火盆、洞房点四神灯、迎上亲等特色婚俗,有破地狱、破血糊(支三层方桌摆成人行阵)、畅棚、唱孝歌等以“尊重人的生命”的丧葬习俗,有三个菜不吃、爷孙开玩笑、一里不同音、吃磨盘席等生活习俗,凡此等等,共同构成了浑厚壮丽的汉滨文化景观。

(二)旅游资源家底

如何让汉滨旅游在国家旅游发展格局中点亮?如何运用国家旅游发展政策?如何在游客价值取向转型中获利?如何以游客为中心打造我们的特色服务?这四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答。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盘清我们旅游资源的家底,分析判别好我们旅游资源的品质,输入文化因素,创造具有汉滨特色的产品,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在全国、全省的旅游发展中异军突起。

1.生态资源。这是我们的基础资源。汉滨区山川并有,生态优美,绿化率56%,堪称天然养吧,是陕南优质旅游资源,也是游客喜爱之地。然而这一资源在陕南各市、县都有,再把其置放全国来看,这种优势比比皆是。这资源只能做基础资源。汉滨运用这一资源的最大优势是交通便利,我们要打就要打好交通便利牌,拉动关中、陕北的游客来汉滨旅游。

2.水资源。这是我们天然的资源。安康水资源占全省的80%,是“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水涵养功能区,而汉江、月河、岚河、黄洋河、吉河主流和几大支流均为汉滨的天然优势。瀛湖主区在汉滨。恒河、付家河、坝河、许家河的布点与沿岸风情又给我们的旅游发展提供空间,为发展漂流、休闲、亲水、戏水、乐水项目,为游客感山悟水和乡村游提供天地。打乐水亲水牌是汉滨优势。

3.硒资源。这是我们的最大资源。汉滨93%的国土面积含硒,是安康硒资源版块的有机组成部分,称为“硒谷”。与湖北恩施、江西宜春、安徽石台、广西巴马、江苏如皋并称中国六大富硒区。而安康硒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因此到安康、到汉滨我们应广打富硒宴、富硒食品、富硒水牌。因为中国新生代游客75%的人群到旅游目的地首先是吃。同时硒又能满足人们求健康的需要。打汉滨的健康旅游牌。

4.文化民俗资源。这是我们的特色资源。对此资源前文已做盘点,我们就是要用这些资源打造文化体验、文艺演出等,打出汉滨的文化旅游牌。

5.景点开发资源。除瀛湖、香溪洞、双龙国际度假区已建成的景点之外。汉滨境内的牛山(鱼姐河)、凤凰山、黄洋河漂流、茨沟漂流、牛蹄问茶、关家天池山问道、恒口古街、恒口仿明清古街、越岭关民族风情、东关塔林、牛蹄岭红色游、八里乡村游(石梯)、月河川道农业观光带、县河水镇、关庙民俗园、吉挹寨、小北街、北门步行街、西关水码头等,运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打造汉滨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让特色文化说话,创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境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体无魂放不出精彩,魂无体达不了彼岸。毫不客气地讲,汉滨旅游,七手八脚上项目,有几个注入文化之魂,放大文化元素的?这是我们不得异军突起的原因之要。凡到杭州看过《千年宋城》《印象西湖》,到桂林看过《印象刘三姐》,到张家界看过《烟雨张家界》,到西安看过《长恨歌》,到东北看过《东北二人转大舞台》,到丽江看过《纳西古乐》的,走出旅游目的地多数谈的并非旅游景区风光如何好,而谈的最多的是文化演艺的美妙和惊险奇观,谈的是民俗体验,谈的是没吃过的美食。实则传播的是人家的旅游推介。这都说的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很多人会说无法比。那么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名不见经传,出县城有一个合作乡巩固村没有什么旅游资源,荒山秃岭,盛产土豆,为了发展该村的经济,村上自发策划并运作了以婚俗文化、花儿文化(当地民歌的一种)打造传统接亲体验,花儿演唱,土豆宴等,成为甘肃风情游的名片。到凤翔就是一个超高喷泉和羌族舞的盛大场面留下游客住宿消费。

汉滨旅游如何走?我们的突破口是什么?我们的切入点是什么?如何适应游客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

1.打汉水文化牌。汉水汉族汉文化,汉服汉字汉二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资源秉赋。汉中打三国文化牌,十堰打武当文化牌,襄樊以下流域打楚文化牌,“汉水文化”的牌子恰恰留给我们。中国文化有以山命名的,如泰山文化、长白山文化、九华山文化等,有以古区域命名文化的,如中原文化、秦文化、晋文化、蜀文化等,有以水命名文化的,如黄河文化、淮河文化、长江文化。郦道元在《水经注》称“江河淮汉”四大母亲河,我们正好用“汉水文化”命名我们的文化名字。说起汉水文化我们是有依据的。汉水龙舟竞渡、彩莲船、汉江号子、鹭鸶叨蚌壳、汉调二黄等,是直接产生于水上生活的文化,火龙、火狮、翻天印等是祈求江河安宁、风调雨顺的祝福文化,安康人爱吃爱穿怕龙王爷把财产打走的习俗都与汉水有关。惭愧地讲,2009年本人写了一篇《弘扬汉水巴文化,打造安康特色旅游》的文章,被岚皋县改良运用,现在做得风生水起,我们失去了一个用远古文化,打造神秘、人性、粗犷文化旅游形态的机遇。而我们抓住“汉水文化”便可创造清心、欢乐、好玩,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易体会、易感悟、好区分、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氛围。

2.打文化形象牌。运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诗文,彰显汉滨旅游底蕴。一是在重要建筑物和路口统一用《石门颂》书体(西城阁已采用)形成对外统一形象。在汉滨各入境口用陆游“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和贾平凹“雄秦秀楚金州地,明山净水安康城”两句诗词宣传推介汉滨,给游客以文化和气势昭人之感;二是塑造汉滨历史文化名人像,给游客以直观印象,给安康和汉滨人以文化自信。如《秦昭襄王巡防图》《史密牧誓会盟》《大力士任鄙举鼎》《锡光教化》《宝智朝堂论三教归一》《怀让磨砖》《王彦大战神仙街》《李自成兵困东厢峡》等。这项工作我们先组织区域内的画家按旅游工作需要先创作作品,以展示和运用。

3.给已建成的景区输入文化元素。一是双龙国际度假区集中按照“一棵树一碗茶一组龙文化”的思路,做足茶文化,打造品茶一条街,与“陕茶一号”对接开辟茶园观光,拓宽景区伸展面。做活龙文化,演绎水龙、山龙、形象龙、艺术龙,禅释中国龙文化。介入做好药王、山神文化,放大文化外延,创造创新山林好汉文化,打造体验游文化。做优餐饮文化,给游客留下到双龙获得不一样的感觉;二是流水古镇按照“码头文化”的思路,建设码头民俗馆,收集整理流水码头船文化、水文化、龙舟竞渡文化等,设置龙舟体验项目,打非遗牌。提升改造街区,按陕南传统建筑风格穿衣戴帽改小气为大气,改时新为回归,传达留住乡愁的情怀。挖掘、整理、运用水上接婚、五龙戏珠及谢青天、谢树英、谢芳等名人名事,制作人物造像,提升流水文化底蕴;三是茨沟漂流项目及茨沟乡村游,按照“亲山乐水”的思路,在做漂流的同时要植入文化因素,沿漂流岸水势平稳位打造出“二郎担山赶太阳”“秦岭石敢当”“王莽追刘秀”“二朗泉吟诵”“龙洞猿人”等,让游客在感悟山水激情的同时体验区域文化。同时做好豆腐宴、赏红叶、红色游文化因素,让文化为旅游出力。

4.给正在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强力输文化因素。高起点、先介入对正在规划和建设的旅游项目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体现特色,文化是人的终极归宿。在文化中感悟天地人合一,在文化中找到自觉,在文化中找到认同,在文化中释放人性,是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主流。而在休闲中感受文化,接受薰陶则是有效的途径。一是鱼姐河(牛山)项目。以“游鱼姐、探民俗、观奇景、登牛山”为主体定位,依托安康古八景“牛山叠嶂”为核心,充分挖掘“牛山金牛过汉江留金”与“牛蹄岭”得名的优美传说,以金牛洞、牛山庙(忠惠王庙)、牛蹄铺、牛蹄岭、牛迹河、牛头店等地名为线,以牛与人类生活为主题,打造牛文化景群。以黄巢练兵场留“望京石(恨京石)、防御石城、帅旗墩等遗迹及朱雀寺文保单位为线,整理现存碑石,恢复西安碑林博物馆存放的《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等,形成牛山文化游核心。以牛山险峻的自然资源为主体,打造登山探险、运动休闲、风情观光链,做大牛山人文风情观光游品牌。以民俗风情为文化内涵,挖掘石船、打儿窝、青蛙石、鱼姐洞、神女湖、张四老爷大院、一个树木坐八人等人文自然资源,建设鱼姐河游览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区、运动健身区、神女湖休闲养生区,形成与牛山呼应,连体发展格局,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二是凤凰山休闲度假区项目。依托国家2A级景区的优势,利用《兴安志凤凰山记》:“……势若游龙即天下名山……盖此山上百仞芙蓉、朵朵活泼,直逼天下。此亦终南一大名声也”的记录,开发邱祖庙、明月寺、佛指石、金蟾观天、神女洞、石马祸人遭雷劈传说和“毁皇城修安康”的天池传说,电视转播塔等人文文化资源和翠竹入画、松涛雨露、极目观川等自然资源,利用民国时期陕南邱正德农民起义军屯兵凤凰山抗官军和为逃命枪击夫人的历史,还原场景,打造安康好汉啸聚山林文化,打造融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三是县河水镇项目。依托黄洋河优越的生态环境,利用茂林修竹、金色沙滩、两岸传统民居,拉大黄洋河生态游的空间和范围。利用省保文物单位袁家台资源,恢复“秦巴大户人家”,形成民俗生活体验亮点。利用安康古八景“五峰梵钟”和南药王殿成线一体的优势,纳安康古官道体验于一体,充分挖掘五峰寺安康古学子入仕习礼仪、黑龙潭传说、余厨师当皇帝干老子、南药王殿祈福等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探幽项目。利用“闯王渡”传说,建设标志性建筑,物化李自成兵困东厢峡并过黄洋界入镇安历史。借鉴国内外优秀建筑、传统建筑建设影视基地,让安康与世界接轨。四是石梯(八里)乡村游项目,紧扣陕军东征五部精典小说《八里情仇》里描述的人物故事,著名作家京夫(已逝世)在八里体验生活故事,打造文化体验。依托高家院子、赵家坪、刘家院子、两柏八条路、兔儿崖、石头墙石板房、鸡公山、和尚崖传说、取磨石场及陈八斗、叶万仓等民间故事,1958年大炼钢铁“铁屎”遗存等文化点,串珠式发展,整体性策划,体验乡村美和乡村文化的多姿多彩。

月河川道、吉河、付家河、关家、关庙、张滩等地开发的旅游项目均要利用地域文化因素,让文化旅游成为常态,成为汉滨旅游的不同版块。

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行为的终极目的是“搜奇揽胜,陶心怡情”。“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十二字旅游要素除“行”之外,十一字都要求有文化因素的注入,只有如此,旅游才能做强做大,做出品质,留住游客,创造效益。“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回店无聊”的旅游业态早已发生变革。如何适应新时期兴起的自驾游、健康锻炼游、特色游、文化游、风俗体验游这一由游客主宰和兴起的旅游业态?如何让旅游成为群众致富的选择与介入?如何探求我们这个区域的文化旅游扶贫?如何让汉滨转型成全域旅游?结合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提如下建议和设想:

1.全区树立下旅游一盘棋的观念。瀛湖、香溪洞、牛蹄岭收走了,汉滨人留下了伤痛。旅游是载体,文化是软实力,我们一直在说。但说归说,干归干,是两张皮。毫不客气地讲,我们有叶公好龙之嫌。发展汉滨旅游上,要树立上下一个意,横竖一条心,区、镇办、社会共同相向、齐心聚力才可达效。可借鉴岚皋县委、县政府“十个围绕”,即:“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提档次,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出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社会围绕旅游聚合力”,全县上下抓旅游工作的办法,启动我们的旅游工作。有可能有人会说,我们那么多工作怎么做得过来。实际想来,我们的工作是统一的,目标是一致的,只要思想、观念、规划做到了,旅游用线把它串起来,打成包就是一个旅游点,就是一块老百姓的致富地。这就要求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发挥作用,统领发展,朝前发展,全域发展。

2.补短板,强基础。一是补餐饮短板。“金州美食”已经扬名,但实际来看,有诸多不足。农家乐少见农家风味,都以城市风格而沾沾自喜,没有我们的风味小吃街是伤疼。建议在东关南正街设立“东关清真餐饮步行一条街”,在西关设立“安康小吃一条街”,制订农家乐餐饮标准,切实打好“金州美食牌”;二是补住的短板。按照陕南传统民居规制,走“内部是星级,外部是乡村”的路子,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乡村住宿;三是补智慧游的短板。设立汉滨智慧游平台,与“途牛”“携程”等平台一体,让自驾游、自由游游客自主找去处,自主兴消费;四是补旅游纪念品短板。茶叶木耳太大,杆杆酒太重,因此我们着力推“安康玉”“芝麻糖”“小竹编”“小木雕”等制品,做到不仅游客游,还要提供游客购。

3.文旅率先作为。文旅融合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一是充分用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创作地域文化特色节目、民俗节目,重点安排在旅游景区为群众和游客公益演出;二是动员组织作家、画家、民俗学者收集整理旅游景区传说、文化元素和地方文化品牌,整理导游词,培训导游人员,让游客听神奇、看习俗、进文化。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特色文化形态创作书画作品,搞展出,做宣传,增强汉滨人的文化自信,培养人人说汉滨、美誉汉滨的氛围;三是运用地方特色文化,按照出特色、找体验、送乐子、看惊险的思路,策划启动汉滨旅游文艺节目(戏);四是策划、组织好汉滨旅游推介活动,美誉汉滨、宣传汉滨。开展“春来早”汉滨旅游推介、月河川道农业观光暨赏花年、汉滨摄影节、假日大戏台、关家千人登山、茨沟红叶节等活动,邀请网络达人、微信团队等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形成一个又一个汉滨旅游推介潮;五是包装好旅游项目。越岭关民族风情园、吉河亲水乡村游、付家河风情游等项目,按有特色、高起点、文化强的思路进行设计,避免零敲碎打、任意开发,做到运用资源于大手笔。

总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个大课题,也刚起步,思考不到,敬请批评。(作者系汉滨区文旅局局长  罗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