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因美丽而改变——汉滨区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作者:付波 陈朝利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13 09:53

游历在这诗画般的山水田园风光中,品尝陕南特色美食,真是意犹未尽!”国庆期间,在汉滨区县河镇游玩的西安游客王女士说。

绿水青山相映、白墙黛瓦搭衬、通村公路串联、场院花妍木翠、田园赏心悦目……从2012年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始,历经3年多努力,享有“中国十大宜居小城”美誉的汉滨区,因青山绿水、生态宜居而迅速在三秦大地“走红”——不仅成为展示今日汉滨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还成为汉滨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 

楼房、广场、公厕、篮球场、摄像头、垃圾箱、幼儿园、卫生室……走进恒河中游之滨的双溪镇缘溪家园社区,无数新生事物出现在居民眼前——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相融,不仅让昔日久居大山深处的村民住上了花园洋房,还享受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社区公共服务,使村民变成了市民。

四年前,晏坝镇的李佐金从山上搬到了镇中心社区,成了居民的他对生活的变迁很有感触:“以前总感觉咱农村没必要刻意讲究环境卫生,也没法讲究……而现在社区干净漂亮,大家就是往地上扔个烟头都不好意思,保持环境卫生、种花养草逐渐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然而,真正让群众提升幸福感的,是美丽乡村改造提升带来的诸多变化——汉滨区通过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门前四包、绿化靓化工程和通村路、联户路硬化等措施,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农民落后的卫生观念,改出了农村群众的新生活、也让群众的钱袋慢慢鼓起来。

来到月河之畔的建民办事处忠诚村千亩设施蔬菜基地,一排排设施大棚内果蔬长势喜人、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装箱……务工村民冯茂友乐呵呵地说:“一天大概能产1万公斤新鲜蔬菜,我们每天能挣100元!”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因交通条件和月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靠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美与富互为前提和结果——只富不美,天天在脏乱差中过日子,谈不上生活质量;只美不富,穷得叮当响,同样无幸福可言……坚持规划先行,形成美丽乡村产业化,让老百姓口袋逐渐鼓起来,是汉滨区委、区政府首先考虑的课题。“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始终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理念,把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让山区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说。

该区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农村社区周围大力发展连片设施蔬菜、千亩经济林果园和畜牧养殖;认真开展辖区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搞好公路河道沿线植树,营造出小桥流水、绿树红花的意境,使村民一边在附近的产业基地务工,一边享受着充满田园气息的现代化生活。

经济发展了,精神文化需求也要紧紧跟上。每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很多农村社区广场、文化站、学校操场和街道边,一支支群众自发组成的“舞蹈队”,在轻快的旋律中翩翩起舞,“农村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赶赶时髦,锻炼身体,乐呵乐呵!”沈坝镇中心社区舞蹈队长章丽高兴地说。

走进当下的汉滨农村,一块块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宣传栏、道德文碑格外引人注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新二十四孝”、“村民道德公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村容村貌变美了,也增强了村民的向心力,文明和谐的氛围愈来愈浓。

中原镇团结村村医李荣辉常年主动为山区父老乡亲上门服务,助人为乐20年如一日,他被群众亲切的称为“乡村120”,先后被评为“最美汉滨人”、市、区道德模范,他的凡人善举成为金州大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文明和谐之风的迅速形成,也得益于该区不断深化的“用群众工作统揽全局”工作思路,通过进一步深化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周二驻村工作日、三级问题库、分类联系群众和党委定期分析研判等群众工作五项制度,将广大党员干部推向为民服务第一线,有效地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各级开展各类便民服务117万人次、服务事项10万余件次,受理初信初访2120件,按期办结2091件,办结率达98.6%,信访量同比下降28%

乡村,因美丽而改变——刚刚过去的国庆旅游黄金周,汉滨区七天共接待游客29.36万人次,同比增长9.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