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器乐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05 00:00

民间鼓吹乐、民间锣鼓乐

我区民间器乐曲丰富多彩,它和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无论是行路、劳动、娱乐、体育或是婚丧喜庆等都与器乐曲息息相关。逢年过节,不少地区的农民都有比赛锣鼓的习惯,几个村的锣鼓队汇集一起各显身手,各有各的套路,一打就是一夜,往往一次比赛要打坏几套锣鼓。

就其种类来说,我区有以唢呐为主的“民间鼓吹乐”和以锣鼓为主的“民间锣鼓乐”。它们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大量的民间鼓乐班子和一些汉剧、道情皮影班社。他们常年服务于民间婚丧庆典之中,所演奏的唢呐、民间丝弦音乐、闹台和过场锣鼓,都是出色民间器乐曲。而应用广泛、易于学习和流传的锣鼓班子则自成一体,遍布城乡。

民间器乐活动历史悠久,发展到近代,已具有相当规模,清末明初之时,鼓吹班子规模较大,笙箫笛管样样俱全,演奏的形式和内容都很讲究:还有古谱流传(所见为公尺普)能演奏不少大工曲(套曲)。象“大开门”就有宫、梅、出、正四个调,还有如:两头慢、四大景、闹元宵、清水令子、顶缸、打枣送秧歌等。后来由于社会动乱,灾荒兵祸,农村的贫困和破产,一些较大的鼓乐班子纷纷解体失散了,只剩下一些为婚丧喜庆服务的小吹小打(农村叫小吹班子)游走民间。解放后虽然有了一些恢复和发展,但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曲牌未得到继承而失传,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目前我区出现了许多年轻的鼓吹乐演奏人员,他们一反过去口传心授的传统学习方法,利用自己的音乐知识,熔传统民歌和现代音乐为一炉,创造出一套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深受群众欢迎的曲目,我区恒口、大同的鼓乐队就是其典型。

为叙述方便,分别就“鼓吹乐”和“锣鼓乐”作以介绍。

(一)民间鼓吹乐

是、主要乐种之一。从演奏形式上可分为唢呐单吹和以唢呐为主伴之以锣鼓的吹打乐良种。前者常由一杆唢呐领奏,一杆或数杆唢呐随之,简便灵活,旋律沉稳舒缓,流行在我区山区,如:石转、流水、岚河、茨沟一带。后者由小吹班子演奏,这种班子一般由四至六人组成,其中唢呐二人,锣鼓三至四人,也有一些皮影班社兼搞鼓吹演奏。它曲目繁多,又吹又打,色彩华丽细腻。这种班社多活动在我区恒口、五里川道和浅山丘陵经济较发达地区。

这两种班社所演奏的曲目大体来源于:传统曲目、民歌演(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融汇衍生的曲目这三个方面。如:传统曲目有川调、厨调、两头慢、刮地风、四大景、竹叶青等。民歌演(变)奏所占比重最大常用的有:上高楼、大反情、摘黄瓜、雪花飘、银纽丝、鱼卧浪等。而与地方戏曲熔衍的则有:大开门、小开门、朝天子、叠罗、大摆队、东喽??等。整个特色与安康其它民间音乐风格相近、深厚圆润,善于表达抒情柔和细腻的感情,也不乏明丽欢快的精彩曲段。

(二)民间锣鼓乐

由于锣鼓乐易于学习和流传,所以这类班子比比皆是。它应用广发,有用于劳动的“锣鼓草”,用于体育活动的“龙船锣鼓”,有用于民间歌舞伴奏的“小调锣鼓”、“花鼓调锣鼓”、“小场子锣鼓”还有用于广场艺术的“狮子”、“高跷”、“社火”、“彩船”锣鼓及用于丧事的“丧鼓子”等。演奏的曲牌也名目繁多,如:“长路引”、“路家什”、“十样锦”、“南瓜蔓”、“鸭子啖嘴”、“狗思恋”、“十二连捶”、“长板蹁马子”等一些清锣鼓乐和一些“闹台”、“过场锣鼓”等。

我区锣鼓乐种类主要有:

1、合奏锣鼓(清锣鼓)。它专门演奏一些锣鼓套曲如:“长路家什”、“十样锦”、“长八板”、“老三板”、“长板蹁马子”等。

2、伴奏锣鼓。一般鼓点简朴,有的作为民歌的前奏和过门,有的是作为民间舞蹈的伴奏起到掌握节奏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们又可分为:

(1)民间舞蹈伴奏锣鼓。主要是指龙舞、狮舞、高跷、竹马、彩船、小场子以及表演彩船、小场子时所演唱的花鼓小调等所使用的伴奏锣鼓。由于配器、打法不一,效果也就迥然不同,如狮舞、龙舞用的乐器都是大锣、大鼓、嗡子钹等,演奏起粗狂雄壮,使得舞蹈节奏铿锵,气势磅礴。竹马、彩船、花鼓小调等的锣鼓打法花稍多变,欢快跳跃;小场子锣鼓轻松抒情,细腻缠绵。

(2)劳动、民俗活动的伴奏锣鼓。如:“锣鼓草”、“龙船”、“丧鼓子”之类。它们之用锣和鼓两乐器,鼓点简单,但它可以奏出不同感情。象“锣鼓草”前奏是紧锣密鼓,颇具号召力(集合人各占好位置),演唱时,节律平稳,给劳动者以节奏感,达到驱除疲劳增加干劲的目的。“丧鼓子”在更深夜静之时则给人一种凄凉悲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