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龙舟习俗(文化)概览

作者:罗先余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07 00:00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发展安康、宣传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创立了龙舟节。风雨龙舟节已走过了8届,并迎来第九届的启航之声,龙舟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节庆50强”、“十大博览赛事节庆”、“十大魅力节庆”、“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2006年,安康龙舟习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龙舟习俗是安康先民给后世安康的文化禀赋,是当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保护和弘扬、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自然条件和民情民性决定了安康龙舟习俗的繁衍生息

安康龙舟习俗源远流长,是安康先民给后世留下的极具安康个性用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品牌即非物质文化。这种文化习俗和竞赛形式逐渐深入人心,安康人对它的器重程度与春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并列。

历史上,安康龙舟竞渡的集中点为石泉县城、紫阳县城、流水镇、岚河口、石梯古渡、蜀河、白河县城等地。新时期龙舟节,龙舟竞渡所在区域为安康城区江边。竞渡汉江区域上为月河口,下为黄洋河口,河宽580米,水流平缓,两岸为黄土丘陵。

安康市古为梁州所辖,殷周之际属巴庸州。武王伐纣,巴庸参加战斗,故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秦惠文王更元13年,始设西城县。秦统一六国后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领12县,治所在现安康城区江北中渡台。东汉建安21年西城郡、汉宁郡一分为二,东部的划归荆州,西魏废帝三年设州,因汉江盛产麸金取名“金州”,明万历年间改“金州”为“兴安州”,乾隆48年升“兴安府”,治所仍在现安康城区,并在府域设县,取“安宁康泰”之意,称“安康县”,至建国一直沿用此称谓。2000年撤地设市后改现称“安康市”。

安康城区自古以来被称为“安澜裕阜”。早在唐代就修建安康城堤。宋熙宁年间加修万春堤,明万历11年因避水患而在旧城南设置新城。安康城区历来为交通要塞。子午道,库谷道连长安,通川蜀,汉江水道上连汉中,下连荆楚武汉,为陕西唯一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白居易、孟浩然、韩愈、陆游等历代文人骚客曾多次过往安康。现代交通业较为发达。西康线、襄渝线、安阳三线交汇,构成南入川渝,西出长安,北达京津,东连湖广的现代交通网络。

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富庶的产出和众多的人口流量,为龙舟竞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安康龙舟习俗的历史渊源

龙舟竞渡是安康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长期演绎在汉水流域。安康的龙舟竞渡形成于安康城区,辐射和影响周边地区,形成共同的风俗。

安康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龙舟的记载。其他史料记载也很多,据康熙三十四年兴安知州王希舜《重修兴安州志卷二·古迹志》载:“望江楼:在汉南岸,昔人观竞渡处,今废。”据此可以推出安康龙舟竞渡的时间和风俗盛况至少在明代已具规模且相当热闹,当时已提升至官府活动。

《重修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记录:“端阳,官长率僚属观竞渡,谓之踏石。”关于龙舟竞渡的盛况,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红榴绿艾,命索虎符,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敦请长令观龙舟竞渡。男女盈岸,轻舟画艇而载歌舞者,邑中士绅之家也,……左顾右盼,应接不暇。终日而后骖掉,皆游倦而言旋矣。”

随着时代的演变,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且出现由龙舟竞渡而增设的其它游乐竞标项目。1932年石泉县《续修石泉县志·风俗志节九·民俗》载:“汉水上制龙舟数艘,舟约载二三十人,挥旗击鼓,各抓木桡齐划,状如矢飞。上下竞渡,投鸭夺标,喝彩之声不绝。邑僚尉具席,敦请长令同观……”建国前,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连划四日,数十里内的男女老幼观龙舟,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1946年6月2日《兴安日报》记载,当年端午节“竞赛龙舟有十条只,情况激烈,观众如云,河街自西关至小北门,皆为之途塞。”

20世纪50年代,除民间自发的龙舟竞渡外,政府也组织群众进行比赛。1958年端阳节,安康县人民政府举办规模宏大的“安康龙舟赛”,沿安康城江面十余里龙舟竞渡,汉江两岸,观者如林。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每年也有群众自发的龙舟竞渡活动。然而自十年“文革”开始后这一传统民间习俗被认为是“四旧”而中止活动。

1991年原县级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阳节举行“安康龙舟竞赛活动。”当时有18个来自安康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各企业、机关单位的队伍参加比赛。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发扬安康传统文化,打造龙舟文化品牌,安康籍老领导徐山林同志提议于2000年6月举办“安康龙舟节”,从而使这一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融纳现代因素而发扬光大。

三、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 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

四、安康龙舟习俗的相关器具、制品

1、龙舟制作。①用料。真龙舟用杉木制作,选 上好阳坡杉木30年以上树龄的好料。船上的钉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船120斤钉子,桐油60斤。麻丝20斤,皮纸5刀,刮三遍石灰100斤;②规格尺寸。真龙长3丈2尺(约合10.56米),宽4尺8寸(合1.6米)。③形制。跷头跷尾黄瓜底儿,12个仓,每个仓2人,龙头龙尾用木雕制,着与船身一样的颜色,船中仓位立两柱子,用绳子拉在船头船尾,以固定鼓,中仓靠后三挡位有一木架以固定锣。

2、配物用品。桡子一个,用细长竹棍制作,竹竿头扎鸡毛掸子型状。桡手立船头挥舞指方向,激烈时桡子上下翻飞甚为好看;锣鼓各1个。锣鼓手根据桡手的节奏敲打;桨24把,长约3尺6寸。顶头为“丁”字型,桨片长1尺5寸,宽约6寸;队旗1个;舵棹1个。

3、假龙舟。也叫混江龙,船长2丈4尺,宽度不等,物品配置与真龙相同,只是桨片依人数多少而定;也有的假龙则是由小划子进入比赛,小划子比赛人数则8—12人不等,因此用品也由小划子人数而定。

4、配件用品。安康龙舟习俗的配件用品有浮标、鸭子、香包、粽子、香艾、苍术、香案、猪头、牛头、羊头、大公鸡、鲤鱼等。

五、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特征

龙舟竞渡自汉朝开始繁衍,至宋代开始形成竞技比赛风俗,流传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形成鲜明的特征。

1、龙舟节已成为安康民间民俗。而龙舟竞渡这一风俗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爱国精神的崇拜和对先贤的追忆,附带有祈福求平安的社会心理。

2、龙舟竞渡其所以弥久愈香,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集图腾崇拜、爱国精神及群众的参与性、竞技性、观赏性、民俗性于一体;三是竞渡能强身健体、聚合人心、人气。

3、安康龙舟竞渡与其它地方的龙舟竞渡相比有明显的特征。一是龙舟制作上的不同。二是比赛办法的不同。三是增设有桡手,桡手边指挥边表演,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4、安康龙舟竞渡是中国历史上北纬线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加之安康时秦时楚的历史渊源和明清湖广移民的因素,与荆楚的龙舟有血源关系,尤其是屈原一度流放汉水流域,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性质特征。

六、安康龙舟习俗的传承谱系和重要价值

 

龙舟竞渡为众人参与,划手平时亦农亦商亦医亦杂工,无固定的传承谱系。现已知较早的龙舟队队名及“龙头儿”(组织者)有:镇江寺的老红龙队、西泗王庙的老金龙队、竹木行的老青龙、中渡台的老黄龙、小桃园的老白龙、中河街的老红龙等。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

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

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

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道,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

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

七、安康龙舟习俗的现状

龙舟竞渡的现状仍使人担忧,其主要原因是:

1、由于极左路线,尤其是十年“文革”的破坏,致使对传统龙舟竞渡的方式出现致命的“断代”现象。

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提出的“政府龙舟搭台,经贸旅游唱戏”的做法从一定层面上对龙舟竞渡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民间的、民俗本源的龙舟竞渡习俗又淡出龙舟竞渡本身。

3、龙舟竞渡的承传改革发展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还缺乏工作的持续性、科学性、系统性、研究性、改革性、创新性、多元性,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走出新的路子,让龙舟竞渡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八、安康龙舟习俗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政府主导、社会筹资,为龙舟习俗的保护、创新和延续提供保障。

从2001年起至2006年,政府先后投资2200万元,建设龙舟节主会场观礼台和江南、江北观众看台。

2、按照市委、市政府、省级相关部门主办,汉滨区委、区政府、安康日报社、安康电视台承办,市相关部门及相关县协办的格局,连续举办龙舟节。各届龙舟节的基本情况如下:

⑴2000年6月6日,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协调委员会、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陕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了“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第十五届协调会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陕西安康龙舟节”。有10支龙舟队,18只彩船在汉江上一展雄姿,从而奠定“安康龙舟节”的基础。

⑵2001年4月30日——5月7日,“陕西安康第二届‘泸康杯’龙舟节”由中共汉滨区委、区政府主办。有12支龙舟队参赛。邀请著名词作者党永庵、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谱写,由著名歌唱家任慧演唱了《龙舟园舞曲——安康龙舟节节歌》。从此,安康龙舟节的时间被确定在每年的4月30日至5月7日。

⑶2002年“5.1”期间“第三届中国安康汉江‘泸康杯’龙舟节”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由省文化厅、省体育局、旅游局、外事办协办、中共安康市委、市政府、中共汉滨区委、区政府承办。确定了龙舟节的正式名称。活动由龙舟赛、投资洽谈会、汉江生态建设论坛,旅游黄金周组成。参加竞赛龙舟队22支,设立有5公里接力赛;800米下水计时赛,幸运观众趣味赛等8个比赛项目。为了扩大对外影响力,邀请党永庵、赵季平再次连袂谱写了《龙舟飞舞——安康龙舟节节歌》,由阎维文演唱,并邀请罗京、姜昆、韦唯、么红等京城明星大腕加盟,提升龙舟节的办节品位。陕西卫视于5月2日上午同期向全球直播开幕式。是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等出席。

⑷第四届“泸康杯”龙舟节由于“非典”的影响,移至2003年10月1至10月 7日举行。龙舟节由汉江经济论坛、汉江诗会、水上集体婚典等组成。

⑸2004年5月1日至5月7日举行“第五届‘小灵通杯’龙舟节”,龙舟节由龙舟大游行、迎宾晚会、屈原祭祀、开幕式、龙舟竞赛、专项活动(花卉展、水上集体婚典、汉江奇石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秦巴汉水风情游、闭幕式等组成。从而确定了龙舟节的主体框架结构。

⑹2005年第六届“西安众信保险杯”龙舟节提出“弘扬龙舟文化,弘扬汉水文化”和“把龙舟节办成安康的民俗文化节”的思路,有24支龙舟队参赛,活动除固定的框架外还增加了“民歌汇演、汉剧专场、茶文化论坛暨茶叶拍卖会、国际儿童绘画展、安康传统灯展、汉江奇石精品展”等活动。

⑺2006年第七届 “西安达生杯”龙舟节提出“增强办节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注重办节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办节”的思想,新增加了安康地方旅游精品文艺演出、地方民间文艺展示、大型明星演唱会、“七彩花灯耀汉江”彩灯夜漂汉江、安康首届篆刻艺术展暨陕西省第二届篆刻艺术理论研讨会、安康市第二届房博会等。同时邀请湖北秭归队,国际友人队参赛。

⑻2007年第八届“泸康杯”龙舟节提出“安康——中国最吉祥的地方”和“一江清水供北京、饮水思源到安康”的宣传推介口号,明确政府主导办开幕式、龙舟赛、商贸展主干,其它活动均按市场运作的方式举行仪式的办节格局,市场运作举办央视品牌栏目《唱响中国》、“中超足球赛”、“汽车博览会”、“汉江夜游”等活动,提升龙舟节的办节品位。

⑼2008年,将龙舟节正式设在农历端阳节举办,并提出“回归本源、回归传统、回归民俗”和“紧扣奥运、发展创新、开放文明”的办节理念。在继承原办节主题和推介口号的基础上提出“安康龙舟与北京奥运同行”的推介口号。由于5.12汶川地震而停办。

⑽编辑出版了1—5届龙舟节文艺作品集《飞越汉水》。

⑾2005年,组队参加在兰州举行的中国龙舟竞技赛获取第三名的好成绩。

⑿石梯乡从2002年开始,连续5年开展民间龙舟竞赛活动。为保证群众安全,石梯乡人民政府从2005年起投资组织,使这一民间自发的活动得以规范和延续。

⒀打造龙舟文化园。从2001年起启动民间资本,由龙舟文化实业公司投资1100万元在龙舟节主会场建设“龙舟文化园”。目前已形成集龙舟赛事、旅游精品销售、群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俗风情园。该园已于2005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⒁成立龙舟文化办公室。2007年经市编办批准成立该机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设在汉滨区委宣传部。

九、安康龙舟习俗的保护意向和建议

为保护 “安康龙舟风俗”,使这一根植于秦巴汉水土壤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承传、发展,必须制订相应的保护计划。计划由安康市人民政府和汉滨区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管理,组织实施。

1、静态保护意向

①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龙舟竞渡的历史沿革,及沿江各乡镇龙舟队的构成、船制、集资方式 、祭祀形式、内容、用品和竞渡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等全部状况。

②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管理、存档,实物、图片、照片及音像资料进行复制后展示。

③组织专家班子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抓好龙舟竞渡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采取以音、像、影、文字等多种形式予以出版、推介。

④对以龙舟风俗相联系的“风俗符号”,如粽子,艾蒲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特色分析;对祭文、祭祀锣鼓调、唱词以及船工号子、汉江号子进行挖掘整理;对有特色项目进行宣传和包装。

2、动态保护意向

①采取市县区联动的办法,建立组队机制,保证龙舟队的稳定性;采取给龙舟队命名的办法,鼓励街道、乡镇、企业、事业单位积极参加活动。

②组建安康龙舟协会,由龙舟协会来负责龙舟队的组织、组队工作。

③建立分工负责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长效机制。

④加强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龙舟竞渡活动,邀请国际、国内有龙舟竞渡习惯地区来参加安康的龙舟竞渡活动。

⑤组织城区周边的关庙、石梯、玉岚、流水等乡镇举办传统龙舟赛。

3、保护建议:

⑴、市、区政府成立安康龙舟风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⑵规范领导机制。规范省、市主办,汉滨区承办的体制,每次由主办单位省、市审定总方案并帮助解决筹办中的问题。汉滨区负责策划办节方案和实施。

⑶规范活动机制。把屈原祭祀、龙舟大游行、下水仪式、龙舟竞渡、开闭幕式作为龙舟竞渡的主体框架。附加经贸洽谈,旅游,演艺等活动。

⑷规范参与机制。建立龙舟组队机制,每年市、区各组织10个队参加龙舟竞渡活动。省市负责邀请外省市队参与并负责本级的龙舟组队,乡镇负责本辖区企业、社区的组队的工作。

⑸规范保障机制。市、区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的经费以利于活动的启动;承办单位负责市场运作,给予参加龙舟竞渡的区域的政策倾斜和经费补偿;安全保卫、医疗卫生、交通服务由市区解决,当地媒体、公安武警予以全力支持。

⑹提请地方人大常委会出台《龙舟竞渡风俗保护决议》。

(注:本文根据有关方面申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删节而成,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