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安康新城(三)

作者:牛谦才 来源:市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1-03-15 00:00

 

话说安康新城(三)
牛谦才
    西 正 街
    西正街全长一百五十三步。折合今公制单位360米。城门曰:安堵门。安:安全、可靠、康宁之意,堵:墙也。以此引申四座城门和城池之坚固。
    明清期间,关南道署、布政分司行署、陕西分巡陕安兵备道,以及民国期间的陕西省安石师管区司令部、陆军九十八军等军政机关驻地设在新城西正街(现军分区)。光绪年以前,俯视新城的制高点赵台山(今南门小区)与魁楼街在一条轴线。军政驻地三(天)井大院有一堵照壁墙,其对面就是魁楼街口,三点一条线,军事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民国初,驻军大门改在北正街便门口。
    西正街有条巷子叫箭道,与陕安兵备道署相邻。它不是行人之道,也不是街巷,是清兵专门练习射箭的地方,箭有射程要求,所以道很深,南北纵向约250米。箭道东有三楹关帝庙,庙外大门临正街,庙殿前场地宽阔。此庙主要是官兵祀奉关圣帝君场所。大门临街亦方便市民进香。在官兵眼里,关公是护国忠义之君,在老百姓心目中,关公是驱灾降魔,正直忠勇的英雄,皇家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西正街关帝庙香火旺盛,朔望日军民叩拜络绎不绝。1966年,关帝庙拆毁,连同箭道浮地亦归属军分区。   
    历史上为安康地方政绩显突者建官祠不多,上至唐代,下至清末,入祠官员十一人,建祀祠七座。立生祠祀之者有二人。光绪五年(1879),郡人为陕安总镇彭体道立生祠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清末入祠的最后一位地方官员。彭体道,字仁山,湖北宜城人,光绪二年(1876)以副将移镇安康。彭镇台的政绩归纳起来有五点:一是以工代赈,重修新城;二是查办乡下乱寇,扭转社会风气;三是筹粮济贫,安辑地方;四是捐俸资学,励生培植;五是剖修河道,兴林惠民。
    彭公祠位于西正街的魁星楼口与马巷道口之间,座南向北,为三合院,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为兽医站所用,文革结束后,划归军分区家属住宅。《重续兴安府志》载,彭公祠在新城东门,笔者借此文予以纠误。
    西正街朱丹池花园是已故主人朱祥麟之父朱子贵创建于清代同治年。西朱东黄(东正街黄子和老先生)两花园在安康久负盛名。
    朱丹池花园对门余上华,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进士,其子余国桢,拔贡,任四川芦山、射洪等县知县。余上华之父余辉远《皇清诰封中宪大夫先考余府君墓志》现存安康博物馆。余氏宅院四间房,其中一间作出入通道外,其余三间临街均不设窗。按通常规矩,房子方位临街,万卷书码头依方位亦向街面,临街屋面前坡水短,后坡水长,而余氏四间房方位背向街道,万卷书码头,屋面坡水反其常规,前檐向里,后檐向街,令人大为不解。家兄谦安释询说,这种房屋叫“倒座庭”,寓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终于我在新城其它街道也发现类似情况的四合院“倒座庭”,除门庭通道外,临街均无窗户。
    余上华被新城人称为余翰林,或余三品,也有人趣称余国丈。传说余上华入户部的第二年,即咸丰七年(1857),咸丰皇帝暗恋一起长大的一位皇姑,翰林学士私下颇多微词,资历尚浅的余上华说,把皇姑改姓变换身份后嫁过去不就行了,有位大学士说,那就恭请余大人作国丈吧。笔者与几位文坛长者言及此传说,智者如此破译:皇家出荒唐事不足为奇,余上华及学士们妙解皇家难题,亦属正常。是真是假、奇也、趣也、笑而已。不过,余三品也确是事实。知府职位通常为五品或六品,笔者收藏有光绪十三年的寿屏,落款是“赐进士出身,诰授通奉大夫,三品衔在任候补道贵州遵义府,前户科给事中加三级余上华。”
    近现代,西正街不乏名人。刘锡五,清末拔贡,1912年春与旧城小北街凌大同(清末秀才)在武汉办《大公报》,公开讨袁,报馆被查封后离鄂去沪,八月上旬潜回武汉,密谋中秋攻打都督署,因泄密,凌大同等人被杀害,沉尸江底。刘锡五因在江边负责发电,得以脱险,逃赴上海,与于右任谋设民立图书公司,以开发民智。1915年,公司被封,刘锡五被袁世凯监禁,后经于右任营救得以出狱。1916年春办《民意报》倒袁,因操劳过度咳血不止,1917年2月24日病卒于上海。
    刘裕德,子卓然,刘锡五之兄,清末毕业于陕西省优级师范,被派砖坪厅(今岚皋)任教习。1928年任安康县教育局长,倡导普及国民教育,建新学堂30余所。其子刘旸光为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其作品被河南碑林、日本友人收藏,香溪洞风景区等处石刻匾牌多选用他的书法。1996年9月9日刘旸光先生以83岁高龄去世,2001年6月,门人赵宏勋、李增保为其出书法专辑。刘旸光土生土长于新城西正街,少年时,他的书法就是从西正街城楼写对联伊始创出了名声,今天,城楼虽不复存在,但西正街却记载了包括刘旸光在内众多先贤志士。限于篇幅容量,此文不一一列举。
    西 井 街
    西井街,顾名思义,因井而得名。
    称其街,没有固定的道,松松散散,横着布建院落,也有变换方位,竖向筑起宅屋,门前庭后,院坝宽阔,房不相连,脊不相向,家家门前院坝齿错,凹凸不一。也因不规则的街,两边人家相距较大,有的地段比正街宽出许多。
    清中期,西井街仅有五六户人家,清末至民国也才十来户人家,住户房前屋后,老桂花树,木瓜海棠,枹树、桔红树与宅子相映成辉。檐坎下芍药、牡丹、月季争奇斗艳,四季飘香。庭院浮地少则亩余,有的甚至达二三亩。栽个葱蒜,几十行萝卜白菜,几畦韭菜芹菜,轻松自如,自给自足,吃不完的送个人情或换几个小钱买油盐酱醋也绰绰有余。住户们不算富有,也没有出现提起裤腿没裤腰的那种难以支撑的穷家。日子过得还算是安稳自在,住户都是多多少少念了些书,基本属耕读传家式的既不欺不哄别人,也不会被别人糊弄的忠厚人家。
    不过,西井街也出了一个叫刘超的贡生,字脉倒是不浅,外号却不怎么好听。刘超的父亲叫什么名,无从考证。以前老人都说他父亲是清末考取功名后被朝廷派往陕北神木县任知县,到任不足三月,因禁烟得罪了地方势力,被暗杀。1940年,当住在西正街的刘旸光被国民党派往神木县任党部书记时,他父亲刘卓然以刘超父亲为例,叮嘱刘旸光要谨慎行事,不可莽撞。由此可见,西井街刘氏在安康是比较有影响的。刘超善讼,外号叫倒挂刺骨玲。刺骨玲是生长于一种藤上的象指甲盖大小的玲形刺粒,每个刺骨玲就有三四个刺,刺入皮肉,疼痛揪心,如果要从伤口上摘除,一不小心就会倒挂刺伤手指,有一次,刘超进旧城刚落座茶馆,见两个茶客在开玩笑,其中一人说,我请你喝茶,晚上你请我喝酒,你要是失言,明日个出门就碰见倒挂刺骨玲。刘超正好有家信在身,趁二人不注意,取出家信塞进开玩笑茶客的包袱里,这两个人只知刘超外号,不识刘超其人。当他们走出茶馆,被刘超拦住要去官署,两方为这包袱争持不下,茶客把包袱内所装之物说得清清楚楚,刘超却说:包袱里有封信,你咋说不上来。县令打开包袱,果然有一封信在里面。官司胜诉,出署衙刘超又把包袱悄悄还给对方,败了官司的茶客才恍然大悟喊人外号招来祸事。
    西井街以北有座清真寺,名西寺。新城驻防兵勇中有不少人是回民武术高手,新城移民也包括不少来自各地的回民同胞。回汉和睦相处三百多年,从未发生过纠葛,西寺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西井街以南街口与朱丹池花园中间有条废弃的古巷,叫官道巷,它属西井街的子巷道。西井街口斜对 魁星街,官巷道与现马巷道相对。官员从总镇署设在西井街的旁门,再经官巷道过街进马巷道,就径直入军营例行视察。省上巡抚每三年到各地巡察一次,主要是检阅驻防表演,必需经过西井街官巷道,入马巷道,才进入右营视察或检阅。清帝退位后,官巷道即废弃。
    既然因井而得街名,可这口井并未给当地住户带来多少实惠。井虽古老,水质口感较差,且水位很低,站在井口揽水不敢朝下看,里面黑洞洞,瞅两眼就头晕目眩,只能凭感觉桶触水面,来回摇摆,打上水再往上揽,只有胆子大的壮劳力才敢到西井揽水。西井街的住户大都舍近求远,到南井街或城外东井担水吃。
    1965年,自来水通新城,人们不再为水而愁。西井街高楼林立,人丁翻了十几倍,井不存,街名依旧。
    魁 星 楼
    魁星街——奎星街。两种称法作为街口标牌,都曾用过。老百姓习惯称魁楼街。
    中国古代的星象家把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称作“黄道”,黄道中的星宿分为二十八个星座,也叫“二十八宿”,又按东南西北把二十八宿分为左(东)青龙,右(西)白虎,上(南)朱雀,下(北)玄武四组,每组七个星宿。西方白虎七星宿总称奎宿,奎星街起始于新城西正街中段,属准奎星宿位,故称奎星街。
    古人认为奎星是既主人间风雨,又主文运的神,这就更为人们所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这大概是由奎而魁的缘由。
    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者称作魁。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魁解,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魁甲。酒令中的“五经魁首”源自于《诗》、《书》、《礼》、《易》、《春秋》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即“经魁”。西方白虎七宿神君的奎宿为第一宿神,奎也有第一的涵义,“魁”与“奎”既同音,又同义,称魁兴街或奎星街不存在什么异议。
    老百姓往往习惯口语化的直义喊法,因为街口形象性建筑魁星楼是最直观的实体物象,直呼魁楼街比较顺口,大众化的称谓延续至今,并未因魁星楼被拆毁而改变。
    魁星楼被拆毁时间并不长,1996年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住宅楼才被偷偷拆掉,所以今天二十多岁的人都还记忆犹新。
    魁星楼是明万历年建新城时的早期建筑。东南西北城门及魁星楼所处位置按五行对应,东为甲乙寅卯木德星君,南为丙丁巳午火德星君,西为庚申辛酉金德星君,北为壬子癸丑水德星君,中为戊己土德星君,魁星偏西代表中土,金木水火土,五行无一不缺,是古时建城的基本要素。魁星楼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魁星楼共三层,层与层之间不设楼板,也就自然不存在楼梯,楼成正方形,内四柱通顶,底层四周有内廊,对称进深5.2米,楼总高12米,屋面四坡水。在新城的旧建筑中,其高度还是数一数二的,屋面四坡中心是圆球星,代表奎星,四条脊有象征皇权的龙爪,
    魁星楼一是象征星宿方位,企风调雨顺,颂国泰民安;二是鼓励学子心怀大志,奋斗进取,争取“魁星点斗,金榜题名”,报效国家。因“魁”有鬼抢“斗”之意,所以魁星的形象既不文,也不雅,楼内供奉的魁星点斗画像是:一个瘦猴似的人(鬼),右手握笔,左手持墨,一支脚翘起托着“斗”,另一支脚立于鳌(大龟),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与之俱来,如果考中进士就要在皇宫正殿下恭迎皇榜。考中头名(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即来源于此。乡试举人头一名(解元)是被安排在当地魁星楼(或魁星阁)接榜。新城举人张补山于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中解元,即在魁星楼接榜,但他授业时间最长的启蒙老师刘龙门(岁贡),虽祖居魁星街,却屡试不第,无缘在此接榜。
    魁星街与文运文气似乎结缘甚少,倒是与武很有渊源。街西十几亩地为清军屯兵驻防右营,街南为中营,两营驻兵千人。通往右营马巷道在内,皆为魁星街范围。其中右营为重中之重,习武练兵常年不辍。清末,魁星街老户朱奉彪、谭金龙、刘吉剑(又名刘四呱子)于右营任教习,他们均是武术世家出身,马上步下,长拳短打,无一不精,飞檐走壁亦不在话下。同盟会会员刘锡五(即刘吉剑二哥)于1912年被清军围堵于魁星街,就是被刘吉剑等人靠登檐踩瓦轻功带出重围,趁夜逃走转途于上海与于右任会面。
     既然马巷道属魁星街范围,有必要将其来历作个交代。新城在清光绪年前,除了西正街有习武箭道外,还有四条练习骑术的马巷道。东至北,北至西,西至南沿内城墙根,各有一条马巷道,南至东因地势原因未设,这第四条马巷道就是从西正街通往右营的马巷道,它与人群居所的街和巷均无关系。右营作为官员巡视的重点,官员到右营巡视或检阅,从不坐轿,而是骑马从马巷道径直入营。这里也没有住过马姓老户,所以现在把这条新住人的巷硬是添上一个“家”字,标为“马家巷道”是想当然的错误,实在令人费解,即或是一种无知或疏忽所致,但后果是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面目和文化韵味。
    (作者单位:安康自来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