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题目 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提交日期 2024-07-05 提案来源: 是否调研 提案类型: A
提案者 刘刚 回复联系人: 建议承办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正文

案 由:近年来,我区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内抓稳粮扩豆、林、药、牧、烟、菌等特色产业培育,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外抓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现了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新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方面问题:

(一)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努力,我区初步形成了养殖、种植等农业主导产业,但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市场需求相比,还存在基地规模小、品质不优、质量不高、品牌不亮、势头不强、市场占有份额不足等问题,还停留在初始化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少长期的规划和规模意识。

(二)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尽管目前我区培育起来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量少规模小,深加工不到位,产业链条短,且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档次较低。譬如林果类、核桃等加工没有一家上规模的核桃深加工企业,所产水果及核桃都以原始水果、干果出售;生猪养殖都以活猪出售为主,没有下游产品,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三)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主要靠上级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户无力投入过多资金发展产业,严重制约农村主导产业发展。银行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的门槛较高,需要资产抵押担保、手续繁杂,绝大多数农户无房屋产权证或是存折抵押,银行怕担风险不愿为其贷款,资金短缺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农户发展产业的融资需求,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四)产业服务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农户获得的农产品供求、种养业实用技术等信息量少面窄。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生产、购销、加工、运输等环节组织化程度不高,易出现出售难或低价销售现象。农户发展产业没有形成以土地入股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制合作公司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影响了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

 

 

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依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推进涉农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引导涉农资金向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倾斜,在巩固发展涉茶果业的镇办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的龙头企业,示范园区、大农业园区、特色农业等,形成农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发展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格局。

(二)实施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财政奖补、项目支持贴息扶持等措施,重点扶持区、市级以上茶叶、林果业、粮食农业园区等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增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积极引进农产品循环加工生产技术,实施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消费趋势,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

(三)完善流通体系,培育优势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改造工程,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

(四)坚持科技带动,推进经营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合作社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力度,推广应用良种良方、增产增效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农业装备水平和作业效率。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组建科技示范基地和技术研发平台,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步伐。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努力培育区级以上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庭院经济、豆制品加工等标杆合作社,带动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探索职业农民发展的基本途径。

(五)狠抓技能培训,建立长效奖扶政策: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集中辅导、研讨交流、外出考察等方式,加大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经济、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资源,组织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创业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奖扶政策要切实可行,不能朝令夕改。

回复

分类:A

公开

汉区农局函〔2024〕36号  签发人:王小龙

 

刘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关注、关心和支持!您发现的“主导产业规模不大、龙头带动能力不强、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产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很精准,提出的“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奠定产业振兴基础的建议”等建议非常中肯,我们会积极采纳。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经营主体业主不断努力下,全区以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决守牢粮食和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七个提升工程”,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延伸产业链条,全面实施“富硒、绿色、有机”品牌提升行动,推动富硒产业向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目前,汉滨生猪、蔬菜、魔芋、核桃产业位居全市第一,茶叶产业位居全市第二;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5个,其中省级8个、市级99个,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库222座,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余家,发布了‘陕茶1号’地方标准3个,开发富硒产品18个,制定富硒猪肉等富硒标准16个。认证“双品一标”(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个,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1个。建设标准化农民田间学校4所,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00人以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12场,培训3125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7000余份。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瀛湖等景区,积极拓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研学等产业,推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持续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聚焦发展规划促提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示范创建,立足村庄自然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特色、人口居住分布、产业发展基础、未来发展潜力等情况,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全年力争创建省级示范村6个、市级重点村12个。结合不同乡村的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基础条件、产业功能定位,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全力发掘乡村功能价值,突出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不断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产业融合提质量。围绕“富硒食品+”产业链建设,坚持“五个一”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农产品加工增值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基地建设、标准升级、新品开发和品牌培育。围绕一主(生猪)两辅(茶叶、魔芋)产业,做强产业园区、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促进农产品就近初加工增值,就地吸纳就业,支持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建设农旅融合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民宿康养,把更多农业园区变为旅游景区,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卖风景、卖体验转变。

三是提升产品标准强品牌。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积极推进“富硒+有机”品牌提升行动,持续扶强“陕茶一号、瀛湖枇杷、富硒蔬菜”等一批地方“富硒”品牌,积极开展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创建,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健全生猪、茶叶、蔬菜、魔芋等现代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推动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循环发展。按照“一业一标一品牌”的思路,逐步破解同质化竞争力内卷现象严重问题,支持品牌主体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合作,不断提升汉滨富硒品牌整体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是健全利益联结强主体。持续开展国家、省、市、区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强化动态监测,做好帮扶指导,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质量效益。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培育行动,培育一批产业领航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激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土地入股、托管经营、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形式开展合作,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农户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稳定增收。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育人才。用好国家科技特派团力量,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做好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帮带培养、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工作;依托天瑞塬、阳晨等链主企业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涉农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新工艺和种养循环新模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水平。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分层分类开展农业生产、市场营销等培训,努力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汉滨“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汉滨农业产业发展。

汉滨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4日

(联系人:张峰   电话:1830915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