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立秋刚过,沿着蜿蜒崎岖吉田盘山公路,一片生机蓬勃、散发着炙热气息的烟叶瞬间映入眼前,这便来到了汉滨区吉河镇板庙村的烤烟种植基地。
位于基地的安康市汉滨区徐登银种植家庭农场中,一片片烟叶硕大翠绿、长势喜人,烟田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种烟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在烟叶的采摘、烘烤和分拣等各个环节一点也不能马虎。”徐登银边麻利地将成熟的烟叶采摘边笑着对儿子徐高军说,“下部烟叶适熟早采,中部烟叶成熟采摘。今年的烟叶长势较好,但烟田管护不能松。”
今年是徐登银栽植烤烟的第二年,烟叶面积在100亩。刚过花甲的他在农业种植上早已摸清“门道”,熟练地掌握了起垄、移栽、采摘和烘烤等一系列烤烟种植技术上的技巧;90后儿子徐高军肯于吃苦、善于思考,对新知识、新技能接纳快,也在烟农中出类拔萃,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人”。徐登银父子俩注册成立了安康市汉滨区徐登银种植家庭农场。
“目前烟叶进入采摘和烘烤期,也成为烤烟发展成功的关键。人难请,请人难。”徐高军抬起头,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认真地说,为了抢抓烟叶品质,他们每天带领六七名来自周边村组的群众忙碌在田间地头。头脑灵活的徐高军还为务工群众提供了茶水、防暑用品等,让大家安心务工。
采摘、捆扎、运送,烤烟田中一派忙碌;编竿、上架、烘烤,烤烟房内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在烤房边五六名工人正在对刚采收的烟叶分类编杆,他们根据不同类别的烟叶进行分层装炉。烤房也全天候循环运行,力争做到应烤尽烤,不浪费一片烟叶。
中午时分,徐高军缓缓打开已经烘烤好烟叶的“烤房”门,一串串金黄色的干叶挂满烤房,新鲜出炉的烤烟色泽金黄,纹路清晰,甚是喜人,与他的笑容相互辉映,交汇出烟叶好“丰”景。
“预计今年收入在40万元。这季烤烟请有8到10人参加到烤烟生产各个环节,估计工人工资支出是15万元左右。”徐登银父子共同管理的100亩烤烟田不仅成为他们家经济主要来源,而且辐射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必然凝聚多方力量。吉河镇板庙村协助种植大户协调土地流转,各帮扶单位、吉河镇党委政府都及时助力,解决难题,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帮助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打响特色产品品牌。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党建引领,积极争取对接各方资源,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加大产业帮扶,实现更多的村民增收发展。”安康市财政局派驻汉滨区吉河镇板庙村帮扶干部赵融介绍。
让“绿叶子”变成致富的“黄金叶”,鼓起了烟农和村民的“钱袋子”,也筑牢了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在吉河镇产业发展中,像徐登银父子这样的烟田“父子兵”还有很多。近年来,汉滨区吉河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统筹对接帮扶力量,抓实抓细烤烟各生产环节,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整合资源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让富余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