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汉滨区直机关工委“双报到”工作常态化,找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点,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报到党员走进社区,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协商议事、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凛冬时节,走进新城街道育才社区的城关镇家属院,院内菊花、月季、四季青等十余种花卉开得正艳,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着打扫花园,修剪枝条。如今的汉滨区大街小巷志愿服务蔚然成风……这一切,离不开全区在职党员的辛勤付出。
社区报到 吹响志愿服务集结号
“市委编办党员前来报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共建力度,齐心搞好文明创建工作。”
“我家住在育才社区,前来居住地党组织报到,下班后可以参加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我是学医的,可以在休息日为老百姓提供爱心义诊服务……”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汉滨区育才社区的一幕。市委编办10余名在职党员纷纷奔赴居住地社区报到,认领家电维修、维权援助、心理疏导、文明引导、义诊等服务事项。
“我们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育才社区开展‘双报到’,常态化开展创文创卫活动,根据党员干部特长认领群众微心愿帮助群众实现小愿望,做到人到事到服务到。”市委编办督查科科长周磊说。
在职党员进社区领岗活动的开展,为党员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把机关在政策、党建、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直接辐射到社区,真正做到了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有党员的岗位。
入户问需 把准服务方向盘
“党员‘双报到’工作开展以来,我也是第一时间向我的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在社区的组织安排下先后参加了交通文明劝导、社区综合卫生大整治、党员点亮微心愿等活动。”双堤社区居住地党员豆艳霞介绍。
为让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报到党员找到“用武之地”,汉滨区按照“居民点单、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菜单服务模式,定期收集居民需求,每月制定活动计划,发布志愿招募令,报到党员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特长等实际状况和社区建设需要,自主认领岗位,重点与社区生活困难群众、空巢老人、残疾人士、留守儿童、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交朋友、结对子”,提供志愿服务。同时,为了使领岗党员“无岗”变“有岗”、“无责”变“有责”、“无为”变“有为”,从区直机关党组织中选聘52名领导干部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推动大事共议、实事共做、难事共解。
据统计,自“双报到”工作开展以来,机关党员累计走访居民群众万余人次,收集整理居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1000多条,结对联系困难社区居民500余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个,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整顿、环境建设美化等群众性、公益性活动3000余人次。
主动靠前 做好群众贴心人
有了“社情民意大走访”台账,汉滨区把上门入户收集到的“需求清单”与“双报到”党员“资源清单”相匹配,发动党员主动下沉,努力做到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检验党员“双报到”的试金石。
“我报名!”开展志愿服务的消息在新城街道双堤社区党员“双报到”群刚发出,马上就有多名党员参与接龙。
为切实发挥区直机关在职党员在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区直机关工委将“双报到”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三亮三评三运用”、党员积分制相挂钩,要求各单位党组织把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领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本单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总体布局,做好组织报到、指导择岗、督促履责、日常跟踪等管理工作,不断促进机关党员干部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角色转换。
“区直机关全力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拓宽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渠道,发挥在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架起了党和群众间的连心桥。”汉滨区直机关工委书记钟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