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滨区落实“三考、三述、三评”(三考:考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考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考在任期间履职情况;三述:向上级河湖长述职、向上级党委、政府述职、向“两代一委”述职;三评:评出整体和全面、评出特色和亮点、评出先进和后进。)考核机制,激发了河湖长制活力,促进了工作质效提升,实现了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掀起了管水、治水、护水新高潮。
随着“五长+一员”河湖管护新机制的探索实施,汉滨区建立了以河湖长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将河湖的“管、治、保”责任、属地管理、行业监管责任有机结合,在激发制度活力、深挖制度潜力、释放制度红利上下足下实下硬功夫,落实“三考、三述、三评”考核机制,探索出了推动河湖管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不断扮靓河湖生态底色。
铁腕落实禁采,汉江汉滨段采砂点位全部取缔、采(吸)砂船只全部拆解,汉江恢复往昔的静谧;强力落实禁养,瀛湖库区汉滨范围网箱养殖全面取缔,渔民转产上岸,有力地促进了瀛湖及汉江的水质改善;刚性落实禁捕,配齐配强执法队伍、拆解“三无”捕捞船只、选聘护渔员,重点水域实现了“四清四无”;严厉落实禁洗,专项整治中心城区河道洗涤乱象和不文明行为,汉江靓丽的风景线提升了文明城市形象。通过不断努力,汉滨区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接续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贡献汉滨力量。
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河湖长制六大任务,确立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鲜明导向,从不良记录、负向扣分,到正向考核,再到单项考核,不断优化考核体系,结合实际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从严组织实施,确保年度任务完成。以河湖长制体系建设、护河员管理使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河湖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落实为切入点,深入实地暗访巡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协调各方力量合力强化薄弱环节,采取提醒谈话、“三色督办”、跟踪问效等方式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切实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坚决把河湖长制工作成效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序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担任“河湖长”的领导干部审计任期内是否推动了河湖长制落地见效、是否履行了河湖管护责任,强化河湖长对河湖资源资产的保护意识。
率先出台河湖长述职制度,以流域为单元、以市区两级河湖长领责履职的河湖为重点,开展河湖长制工作述职。一方面,组织镇级河湖长向区级河湖长述职,通过揭露工作短板和薄弱环节,曝光河湖管护中的突出问题,让镇级河湖长“红脸、出汗”。另一方面,组织区级河湖长向市级河湖长述职,查摆短板不足,为后期工作赋能蓄势。汉滨区将河湖长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工作狠抓落实,要求镇办党委、政府定期向区委、区政府述职,以此检验镇办深化改革成效。区委、区政府在此基础上,深入检视全区河湖长制落实情况,如实向市委、市政府述职,认真总结成效经验、深入分析工作短板、明确后期工作计划。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河湖长制工作,深入调研为河湖长制“把脉开方”和监督问效。各单位必须认真办理提案、建议,并就工作责任落实与河湖管护成效进行述职,“两代一委”据此认定其工作效能。
汉滨区具有川道、丘陵、山地三大自然地貌,呈现“三山夹两川”的地势轮廓,各地的河湖资源禀赋不同,生态发展区域侧重于河湖原生态保护,重点发展区域侧重于河湖问题整治与日常监管;各镇办基础条件不同、角色定位不同、工作重心不同,河湖长制工作任务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通过“三评”,在这种差异性中调动工作积极性。为促进全区河湖长制工作的协调推进和整体发展,汉滨区确立创优争先的鲜明导向,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有力抓手,对镇办和成员单位的河湖长制工作质效进行全面评价,对在考核中脱颖而出的单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荣誉表彰、经费奖补等措施鼓舞干劲。中心城区镇办通过护河志愿服务活动,引领了群众爱水护水风尚;城乡结合部镇办清理河湖“四乱”态度坚决、措施有力;部分单位和个人工作联动积极、信息报送高效、督办回复及时、宣传氛围浓厚。区河长办对此进行差异化评价,突出重点亮点、兼顾特点优点,将能干事、干实事、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评选出来。为激励先进,汉滨区每年组织对河湖长制先进集体与优秀个人表彰奖励,区委、区政府发文通报表扬,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区财政给予表彰对象一定的奖励资金。与此同时,以惩戒问责鞭策后进,对于工作成效差的单位和个人,区河长办坚决提请考核扣分和执纪问责。
用活考核“指挥棒”,把准工作“风向标”。压紧压实了河湖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责任,倒逼镇办和行业部门在推进河湖管理保护具体实践中,转变思维、深化认识、改进作风,促进河湖长制落实与河湖管护成效提升。
考核机制有效发挥出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河湖管护质效提升,把河流管护的责任人,变成河湖健康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