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理论调研> 正文内容

弦歌不辍奏华章——“红卫精神”赋能汉滨区初级中学高质量发展观察

时间:2023-06-08 09:11  作者:汪金波源自:

从一栋教学楼12间教室,到如今一校三区占地面积225余亩、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落,一个现代化的教育集团成为汉水之滨一江两岸的一道亮丽风景。

从10个班456名学生,到如今220个班11700余名学生,在千名教师接续奋斗下,建设高水平义务教育学校由理想变为现实。

从当初划片生源质量差异大、迎难奋进追赶,到如今成为安康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省市两级示范初中,成为学生向往、家长信任、社会认可,誉冠省内,有极高影响力的初中教育名校。

这,就是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一路耕耘,汉滨初级中学已走过44载辉煌路。44年能保持持续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汉滨初中,一起寻找答案。

铭记初心 艰苦奋斗“砌烛台”

如果说,一所学校从诞生到奇迹般的快速崛起是一部攻坚克难的长诗。那么,汉滨初中创造的奇迹就是这篇长诗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人乐章。

走进汉滨初中校本部,一股浓郁的和谐育人之风扑面而来。校园内景色如新,环境幽雅,宽敞明亮,桃李芬芳。驻足凝视,整个校园环境整洁干净,花坛里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特别是学校现代化的教育氛围、一流的教育设施与校园美景浑然一体,自然天成,构成了校中有园、园中有景、景中育人的美丽图画。

“改革开放,催生了汉滨初中。汉滨初中的发展史,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奋斗史。在这个进程中汉滨初中人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甘落后’的红卫精神。”

“红卫精神是我们的魂,实事求是是我们的宝,质量立校是我们的根。”

这是现任汉滨初中党委书记徐平同志的两段话。质朴无华,发自肺腑,我们却不难从中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实干精神和坚执的理性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已潜移默化到了汉滨初中的肌体之中,积淀为学校科学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能力。

然而,这种力量的形成、凝聚、升华,却是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这个过程艰难曲折甚至是痛苦的。

1980年,汉滨初中的前身——红卫中学开始筹建,目的是解决安康中学、永红中学(现汉滨高中)、兴安中学(现汉滨高中西校区)、解放路中学(安康市初级中学)录取之后剩余学生的入学难题。

“建校初期,学校一无校舍、二无师资,新城办事处红卫大队的一块杂乱空地就是学校的唯一财产。第一年开学时,一半是学校、一半是工地。”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今年已经86岁的首任校长李长福依然感慨万分。

红卫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第一代汉滨初中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李长福校长亲历所见学校最为艰苦的日子,他介绍说,建校之初,校园中间是一个大坑,需五千多立方土才能填起,师生们每天到校,人人从校外带一小袋土或石炭渣回填。学校师生的行为感动了对面的解放军驻安某部,他们爱心帮助学校,买土填坑,经过大家半年之久的精卫填海式劳动,才填平了操场。当时的自习课老师们全都抢着进教室辅导,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却无怨无悔。

新建学校的实验室和教学仪器空白,老师们就白手起家自己干。老化学教师、后来的学校工会主席周毅说:“1980年红卫中学首届学生入学后,没有一点实验条件,学校让我协助关炳武同志建理化实验室,学校当时经费很少,我们精打细算,甚至用土办法想方设法组建起了理化实验室。”多年管理实验室的退休教师宗树源说:“我每年自己动手修理仪器不少于三四十件,有些仪器无法购置,就自己动手制作,有些仪器或装置,实验时不够理想,我们就改装或设计制作,实验室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退休物理老师孙现文回忆道:“学校缺乏物理实验仪器,我们就带领任课老师和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因陋就简自制实验器具,用于物理实验教学,先后自制了惯性演示器、量热器、照明电路板、潜望镜等初中物理的力、热、光、电各个领域的几十种、数百件教具和学具。”

那时候,虽然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需要从头开始的汉滨初中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我们今天也不难想象。

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学校从教的徐平算是第一代年轻的红卫人,他回忆说:“学校刚开始很困难,用东西比家里都节俭,谁的笤帚坏了上交旧的才能领新的。没房子,几个年轻人就挤在大办公室里办公,墨水共用一瓶,教学用纸按张领取。学校开学买课本,年轻人就是搬运工,一起到新华书店去拉书,拉回来还要分书,没有任何补助,节假日总务处安排年轻人门房值班,谁也没怨言。”

“尽管我们的生源质量很差,但我们一定不能轻言放弃,三年后的中考要一炮打响,帮助孩子们考上高中。”徐平清楚地记得,老校长李长福语重心长、言辞诚恳的一番话,似乎给众人心中注入了无穷动力,大家心中憋足了一股劲儿:“哪怕条件再艰苦、困难再多,也要把学校办好!”

从那时起,汉滨初中人就知道,想要干一番事业,就要有一股干劲、有一种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山。

学校建校之初虽然一穷二白,但汉滨初中人就是靠着这种精神,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979年5月动工,1980年9月招生上课;1983年首届毕业生中考成绩仅次于安中、永红(现在的汉滨高中)两所重点学校;2001年,学校上划汉滨区直属管理,校名由“红卫中学”更名为现在的“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2008年,学校整合了中心城区最薄弱的初中学校——原城关镇第二初中。2015年3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原安康师范旧址);2017年创办汉滨初中高新校区,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创办全市一流初中的目标。2020年整合滨江学校,更名为汉滨初中滨江校区,在两年时间内,通过提升校容校貌,更新管理理念、方法,快速提升教育质量,学校的社会认可程度大幅度提升。这一个个台阶的跨越,一项项成就的取得,正是汉滨初中人踏实进取、用精神干事业的最好写照。

红卫精神薪火相传,汉滨初中人始终牢记育人初心,躬耕教育。迈入新时代,学校一班人深挖办学历史精神谱系,淬炼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甘落后”的红卫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卫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培根铸魂孕育时代新人。在“红卫精神”的指引下,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成立之初的8个班24名教师456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220个班821名教师11716名学生;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恪守初心 无私奉献“塑烛身”

如果说,各种硬件设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智力平台,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则为师生的道德培养提供了沃土。在汉滨初中,老师上班从来不签到签退、不按指纹、识脸谱,这里的老师只知道提前到校才是天职,按时到就是迟到。

不久前,汉滨区纪委对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作风纪律大抽查,他们事先不给任何人打招呼,在汉滨初中门口悄悄蹲守,走进学校教室、老师办公室等处查看,不仅没有发现一人脱岗、空岗、聊天、玩游戏、干杂活等,而且了解的情况是——有的老师拄着拐在讲课;有的女老师怀孕生产前还主动在课堂坚守;有的老师从医院病房“偷”跑回学校上课……

汉滨初中的老师为啥这样拼命?汉滨初中治校莫非有什么魔法?这里的老师都中了什么邪?

汉滨初中的老师也是人,也有父母、有妻(夫)儿,家人也会有生老病死、旦夕祸福……要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有着几百名教师的学校都不会有人迟到、早退,这简直是太难太难了。就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求证,校长李鹏说:“纪委、纪检部门对学校明察暗访毕竟是不定时的,他们所看到的情况不能说不真实。我们学校虽不考勤,不在大门口签到、签退,可我们也定期不定期地随时抽查。本学期我们进行了6次抽勤,迟到一两次的老师仅有14人,没有发现早退的老师。我们又查清这些老师迟到的原因,大多是本人或家人突然患病、住院等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突发情况所致。”

汉滨初中老师视教如命,把三尺讲台看得如此神圣,不可耽误、不能耽误、不敢耽误,是不是学校不允许?我们采访后同样惊讶得不得了:汉滨初中对老师请假不但没有限制,而且明确规定老师个人和家庭有事可以请假,带病工作的老师必须请病假,即使是父母妻儿有病需要照顾或有了紧急事情需要处理均可事后补假。学校对老师们的关爱,越是处处讲究人性化、亲情化,大家越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职。

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张金斗说:“为了教好英语,不拖其他学科后腿,我每天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用个老式录音机,从发音、单词、句子再到语法,反复跟着听、读,不懂就向其他老师讨教,更多是和录音机一起学习,笨鸟先飞,这也促进我的自身和专业成长。从学校建校以来,老师们都攒着劲拼命地干。比如当时的自习课,老师们都不图报酬、争先恐后地抢着上,都是自愿的。当时的老师们无论水平高低,都把工作当回事情,有用不完的热情。我当时带的班80多人,除了一人因受伤缺考外,其余学生的英语全部及格。老师们工作时都没想着工资待遇问题,全部都是想着把事情做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这种氛围也带动着老师们勤奋敬业,不甘落后地去努力工作。”

退休语文老师刘侠曾担任过三十多年班主任,几十年来她一直是学生的知心姐姐、贴心妈妈。她把工作看得特别重,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2008年4月初的一天,她需要做一个手术,当天早上8点徐平校长到医院帮她联系麻醉师,又和她的家人一起把她推进手术室,随后匆匆赶回学校开了个重要的会议,12点又来到医院,看手术情况。刘侠及全家对徐校长关心教师的举动心存感激!她打心底发誓出院后要兢兢业业地教学,踏踏实实地带好班级。那年她带的是初三年级,出院时医生让休息一个月再上班,但她出院的第二天就走进了课堂,因为学生还有两个月就中考了,又是学校的尖子班,她就坐在教室里面给孩子们带病上课,没有因为住院而影响学生的学习。2006年6月14日,刘侠的公公去世,按当时政策,她可以休7天徦,但恰逢初三年级临近毕业,她带的班正是冲刺中考的紧要时刻。于是,劳累和重孝在身的刘侠老师只休了一天假,安葬完公公后立即回到课堂,没有耽误学生分秒冲刺时间,那年中考,她班上孩子考的成绩很好。2010年,她快要退休了,校长找她谈话商量,能不能再接一个毕业班?她想:“既然校长找我,说明学校还需要我,为了学校的工作,我再当一年班主任。”于是,2010届16班在她班主任生涯中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刘侠老师就是这样的,对学生无私关爱,对学校无私奉献,对工作无比敬业。

马迎鹏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从未间断过,在班主任工作这个岗位上,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对待学生毫无保留地倾情注爱,有的学生家庭贫困,冬天衣裳单薄时,他就把自己孩子的毛衣送给学生穿;有的学生病了,他就像父亲一样带着孩子去看医生;有的学生没钱买早餐,他常给他们买面包蛋糕,孩子们称之为“爱心早餐”。马老师的无私行动,常常感动和温暖着学生和家长的心。

青年教师梁黎黎马上就要到预产期了,还挺着个大肚子慢慢爬楼梯到五楼去给学生上课。学校领导看到了关心她,提醒她慢点儿,让她请假回家好好休息。她却说:“徐校长,这两个班学生马上就要中考了,现在换老师学生估计还没适应就要进中考考场了,为了不耽误他们,我再坚持坚持。”这样一直坚持到学生中考。今年开学,梁黎黎产假还没有满,就主动提出返校上班代课。由于主校区英语老师暂时不缺,滨江校区急缺一名英语老师。考虑到梁黎黎孩子小,还在哺乳期,来回不方便。主管教学的领导征求了一下梁黎黎老师的意见,没想到梁黎黎老师满口答应,克服自身困难,支持了学校工作。这说明红卫精神在传承、在发展,在新一代青年教师身上生了根,发了芽,更开出了最绚丽的花。

省级教学能手邓良力老师上示范课

老师们的行动让我们找到了答案。在汉滨初中,没有谁安排谁、谁指挥谁干什么事,去怎么工作,而是每个老师先看其他老师是咋干的,再自我反思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汉滨初中教师一代又一代根深蒂固传承的文化基因。

有人说,汉滨初中虽没有铁规矩、严章法,可校领导处处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却非常厉害。进了汉滨初中,你不想成为一块好钢都不由你。

在汉滨初中,要问每天上班最早的人是谁,老师都会异口同声回答:校党委书记徐平和校长李鹏。

汉滨初中规定的作息时间早上7点30分、下午2点30分到校,可是许多老师却每天早上7点、下午2点就守在了教室里。他们说:有的学生到校早,这中间有个空档期,为防止来早的学生没事打闹、不安全,我们先到班上可以组织学生读书,既能让他们学知识,又能预防他们养成坏习惯。而这些老师到校时,徐平和李鹏已经在校园内外、楼上楼下转了几圈,看了几遍。下午放学后,等学生和老师们都回家了,还是几位校领导班子成员最后离开学校,且是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他们早上班、晚下班都在干什么?校长李鹏说:“这就是坚守与陪伴。老师们以校为家,舍小家顾大家,时常该请假的不请,该休息的不休,顾不上父母妻(夫)儿,全身心投入教学上。作为校长,我就要和他们同甘共苦,陪着老师们执勤,伴着老师们工作。老师们在教学一线冲锋陷阵,领导班子能在学校坚守,能在他们身边陪伴,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做支撑。”

科普实验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而对于汉滨初中的全体教师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感受:幸福,就是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

赓续初心,是教育者的情怀;办好教育,是教育者的理想。汉滨初中校领导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教书育人是良心活,不能只靠死制度管人卡人。学校要发展,不是光靠物质奖励,重要的是得到信任、尊重和认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使老师们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找到家的感觉。汉滨初中从不认物质刺激,坚持的是思想引领和精神传承,信奉工作干得好就是快乐的源泉。正是在这种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下,汉滨初中的教师们天一亮就到校,带领学生晨跑、上课、备课研讨、批改作业,和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直到夜幕降临,才领着自己的孩子回家;老师为学生的一点进步而欢心喜悦,为准备一节课、多改一点作业而废寝忘食,为不耽误学生课程而带病工作。像这样的场景,在汉滨初中不胜枚举,他们感动了师生,也铸就了辉煌,创造出了幸福的事业,成了幸福满满、收获满满的群体。

永葆初心 不甘落后“亮烛光”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声誉的好坏取决于其教育教学质量。汉滨初中缘何能够建校44年连续不断荣获“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走进汉滨初中荣誉室,我们找到了答案。

奖牌王国!锦旗世界!盛誉荟萃!四壁都挂满了,一排排、一层层柜架摆满了,管理人员实在没办法,只好让那些老奖牌、老锦旗拍照后隐退。我们发现:汉滨初中从建校之初,就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变中求破、破中求生”,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第一要务。44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扬优势补短板。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坚持“图新、图变、图强”发展总基调,秉持“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办学活力”总原则,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出发点,整体推进集团办学、集约发展。以“红卫精神”为引领,守正创新,探索集团发展新路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学校“长架子”“长肌肉”“长模样”提供全面保障。按照“名校+新校”模式,以“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100余项,确保“干有所依、干得实在、干出成效”;集团化办学理念让汉滨初中成为安康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力军。

学校领导和学生一起参加校园体育科技艺术节

学校党委书记徐平回忆,汉滨初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除办学条件差外,生源和地位也谈不上,城区第一梯队的老牌初中远远盖住了红卫这所新建学校,社会认可度很低,学生都是别的学校录取剩下来的,生源底子薄、基础差,如何教出优秀的学生?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先从德育工作抓起,以德促学、学以养德,互相促进。

为此,学校“以德促智、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以“育学生成人、教学生成才”为培养方向,校领导一班人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研讨,达成了共识:紧紧围绕“品学兼优”这一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作为突破口,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专注学业提高,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仁爱之心、志向远大、勇于担责的人,成为社会最美的希望。

几十年过去了,学校以德育人,教师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代代相继。近年来,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力促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学校每月都举行“假日我为父母做道菜”“我为父母做家务”“我为父母洗洗脚”的活动。在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感恩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同时组织夏令营、带学生到农村进行劳动社会实践,采茶、野炊、亲水、开篝火晚会、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流,丰富学习生活,锻炼了能力,磨炼了意志精神,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当年近六旬的党委书记徐平跳入水中和学生一起快乐地打水仗,学生亲切地称呼他“平哥”时,德育就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悄然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成绩没有下滑,反而个个都暗下决心拼着学。

如今,置身于汉滨初中校园,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课堂上书声琅琅、教学楼上题写的标语、宣传栏里的文字、广播里的音乐乃至楼梯道上的励志口号,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在这所初级中学所释放出来的蓬勃力量和勃勃生机。

“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除了教师做足功课和加强德育工作外,还需要摸索出适合学生学习阶段的教学模式。”校长李鹏指出,学习不能只靠老师一味地灌输,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学会感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学生自己懂得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教师大胆创新,锐意进取,重视课堂教学,把课堂40分钟由“授课型”向“训练型”转变,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向时间要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话剧社排练演出《你是我的花朵》

行路难,上下同欲者胜。在“双减”大背景下,汉滨初中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加快课堂、作业、课后服务等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减负提质。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把工夫花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中,力争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学校科学制定作业管理规范,从类型、作业、时间节点、作业量、批改管理、讲评反馈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规范化操作。践行“老师下题海学生泛轻舟”,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育人功能,确保学生作业练习优中选优,减负减量不减质。探索分层作业模式,根据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基础知识、易错再现、拓展提高三个层次,全批全改,及时评价反馈,推进“备教学评”一体化,打破传统“刷题”模式。积极探索课后服务,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系统安排习题讲解、学科测试、自主答疑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建校44年来,全体教职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在探索中求生存,在开拓中求发展,学校从零起步,稳步前行,办学有特色,管理有成效,高效的课堂打响了“低进优出”的办学品牌,赢得了家长、学生、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了社会认同、家长信任、学生向往的名副其实的示范初中。多年来,学校初三毕业生中考普通高中上线率均达86%以上,是重点高中的重要生源基地。2022年中考,徐子淇同学以中考总分809分,独占安康市中考成绩鳌头,前800名学生中考平均成绩达725.22分,前1000名学生中考平均成绩达712.93分,多名学生获得考区单科前三名。同时学校也打造了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其中全东、魏煜彬等老师荣获国家级表彰,杨彬、邱西云、徐甜甜、郝长森、张静、谢婷婷、李飞、付春、李海娟、王丁彤、魏少平、刘平等很多老师获得省级表彰。

红烛谱写希望诗,春蚕编织锦绣篇。对于永恒的教育事业而言,走过44周年的汉滨初中还只是青春的开始。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成就让汉滨初中人踌躇满志,昂扬奋发。我们坚信: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甘落后”的红卫精神引领下,汉滨初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