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文件

索引号: hbqzfqzfb/2023-0025 公开责任部门: 区政府办
公开日期: 2023-05-31 09:07 发布文号: 汉政发〔2023〕8号
公开目录: 区政府文件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滨区应急管理“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汉政发〔2023〕8号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汉滨区应急管理“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滨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三次常务会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2023年 5 月26日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纪委监委办公室,区人武部,

区法院,区检察院。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26日印发

 

 

 

 

汉滨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五月


第一章  改革与发展基础 1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1

二、“十四五”面临挑战 4

三、“十四五”发展机遇 6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构建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执行落实能力 13

一、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3

二、加强应急管理统筹协调机制 14

三、强化应急管理责任深度落实 15

四、深化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 17

第四章  构建综合立体的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防范防治能力 18

一、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 18

二、提高安全风险辨识能力 19

三、精准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20

四、加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 21

第五章  构建有效的灾害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23

一、加强灾害预警防控能力建设 23

二、强化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24

三、推动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26

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7

第六章  构建多向并重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升全域应急救援能力 29

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29

二、健全优化应急预案体系 30

三、构建立体化应急指挥网络 32

第七章  完善多元协作的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34

一、强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34

二、强化灾害监测力量建设 35

三、强化灾害救助体系建设 35

第八章  构建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应急能力 37

一、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教体系 37

二、加强应急安全宣教平台建设 38

三、营造应急安全文化氛围 39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 40

第九章  重大工程 41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41

二、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工程 43

三、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44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48

五、镇街办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49

六、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51

七、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 53

第十章 保障措施 55

一、加强组织领导 55

二、强化支撑保障 55

三、加强协调衔接 56

四、着力人才培养 57

五、加强监督评估 57

六、加强宣传力度 58

附件:汉滨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十四五”重点项目表 59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自2019年2月汉滨区应急管理局组建并正式承担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以来,区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展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区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持续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五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陕西“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安康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2022年区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有关应急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我区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消防、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等)的总体蓝图行动纲领,是深化改革、制定政策、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改革与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汉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安全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安排部署,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夯实安全基础,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区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安全红线意识、风险防控效能、安全管理能力、安全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汉滨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了经济与安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安全形势平稳可控,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急管理取得新成效。建成全区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摸清并整合应急队伍,建立了权责分明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各项重点工作协调联动、有序高效推进。多举措完善应急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了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切实提高了应急管理科技水平。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建立了应急会商、应急联动、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完善了全区应急处置综合预案。不断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保障性措施,暴雨洪水灾害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整治、风雹、洪涝、干旱地质等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详细部署了《全区工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了本行业领域专项实施方案。聚焦化工、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2016年相比均下降100%。安全生产“一季度、一安排、一督查、一整治、一通报”制度全面推行,“属地监管”职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了农村道路一级劝导站33个、微型消防站社区40个、重点单位169家,有效管控了农村道路交通和消防隐患。安全监管方式持续创新,建立事故隐患治理“一单五制”制度,实现了事故隐患登记、交办、治理、通报、问责的闭环管理和动态管理,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高。针对汉滨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及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属地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健全,深化应急、住建、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合作,灾害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得到完善,各涉灾机构指挥或综合协调作用不断加强。多方位巩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建设,加强灾情信息报送机制保障建设,健全监测预警、数据共享、风险防控等有效机制,确保险情灾情信息及时、快速、准确的收集、处理和传递;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风雹、洪涝等灾害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升,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升。

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统一指挥、分口把关,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夯实了防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责任。以偏远镇建设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为基础,积极推动了全区全面开展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调配逐步整合,累计储备各类应急物资共计70余万元。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安康城区防汛抢险应急演练,提升了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救援技术的智能化、专业化、实战化水平,提高了应对汛期突发险情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在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工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应急救援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应急管理基层基础仍然薄弱,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有待提高,基层应急预案仍然不够完善,基层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应急救援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处置水平仍需增强;三是信息科技支撑力度相对不足,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还不够成熟,先进的应急技术、装备等设施投入不够;四是全民应急意识和防范能力还不够强,全社会关注、参与应急管理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相关鼓励引导配套政策还不完善。

二、“十四五”面临挑战

省市级规划树立新目标。《陕西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及自然灾害防救责任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风险防控、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依法监管、应急救援、支持保障和社会动员能力。《安康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防范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省市应急管理新目标给汉滨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叠加放大,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部分企业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与安全意识薄弱,基层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高,执法装备落后,与点多面广量大、专业性强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环境和安全事故成因将愈加复杂,各产业功能区、高速铁路、道路交通、油气输送管道、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这将成为全区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自然灾害突发多发频发。汉滨区地处秦岭南秦巴山区,汉江与月河之间,属水旱灾害多发区,地形破碎、群山叠嶂、河流密布,山高沟深,气候条件复杂,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的局地性、突发性、高强度降雨时常诱发城市内涝、山洪、暴雨、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会增加,干旱、高温、暴雨、洪涝等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防灾减灾救灾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与此同时,我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防御能力仍存在短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有待提升,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压力较大。

三、“十四五”发展机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带来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强大政策支持。安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多个重要的政策文件,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汉滨区作为安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区委区政府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安全意识增强带来巨大动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安全和健康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部分。常态化疫情防控又使公众危机意识普遍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使得应急管理有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参与社会治理意愿逐渐强烈,这为开展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经济实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连续四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中实现争先进位,综合排名由2015年25个城区的第22位上升到2019年30个城区的第12位,连续三年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7倍、2.1倍、2倍,基本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为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为应急管理预防准备、监测预警等工程性建设项目及科学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运用等的非工程性项目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有利契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是解决应急管理问题、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汉滨区坚持以数字汉滨、电商赋能为引擎,全力推进数字汉滨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赋能为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汉滨区要抢抓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适应国家新一轮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树牢安全意识、抓牢安全工作、守牢安全底线,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力推进汉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构建新时代应急体系、加快推进应急处置能力和队伍建设为目标,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机制,坚决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实现汉滨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共治。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发展优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群防群治机制作用,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心聚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统筹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创效益,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全程管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坚持关口前移,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多个环节全链条管理。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深入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等瓶颈问题,精准实施改革创新,推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管理责任链条有效衔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不断健全,灾害事故防治基础全面夯实,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持续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应急能力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争取建成省级或以上综合减灾示范区(县)。重点指标体系见专栏1。

(二)具体目标

重视目标导向,确保关键目标达标。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比重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控制在不高于1(人)水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时间不超过10小时,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80%以上,应急救援器材保障率达到并稳定在100%,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覆盖率100%,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稳定在100%水平,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

 

 

专栏1 “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高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率

100%

约束性

2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培训覆盖率

100%

约束性

3

重特大事故现场信息与各级应急平台的实时接入率

≥90%

约束性

4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下降15%

预期性

5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30%

约束性

6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人

约束性

7

工矿商贸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预期性

8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比重

<1%

预期性

9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人

预期性

10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100%

约束性

11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12

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预期性

13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配备达标率

≥80%

约束性

14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接到特别重大事故处置指令后2小时到达现场率

≥90%

预期性

15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异地自我保障能力

≥72小时

预期性

16

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覆盖率

100%

约束性

17

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

≥95%

预期性

18

应急救援器材保障率

100%

约束性

19

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

100%

约束性

20

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个

预期性

 


第三章  构建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执行落实能力

一、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部门组织实施、属地镇(街办)管理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厘清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和属地监管职能。推进镇(街办)应急办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配强配精应急办人员,配齐执法装备。明确村(社区)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推动有条件的镇(街办)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

强化集中统一指挥。构建“实体化运行‘党委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应急救援队伍主调主战、其他救援力量协同配合’的联调联战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安委会、区减灾委、安全生产领域专项办公室及自然灾害防治专项指挥部的职能。强化应急管理机构辅助决策指挥职责和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等职能,明晰各部门职责边界,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科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构建新时代具有汉滨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保障完善各类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推进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深入推进应急值守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带班、专人值班、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实现值班工作精准化。建立区级应急管理专家库制度。健全现场指挥官管理制度,规范现场指挥决策。建立健全灾害事故信息搜集报告制度,厘清信息报送流程,规范信息报送时效和质量。严格目标考核,健全完善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机制。严格追责问责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预行政执法、事故查处和灾害调查评估公开通报制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二、加强应急管理统筹协调机制

统筹应急队伍管理。统一救援信息平台,构建统一指挥、流畅有序、联动协同的救援机制,推动建立起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队伍为后援,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的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优化区安委、减灾委、防汛办、防火办、森防指办等议事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区、镇(街办)应急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等作用,推进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各专业安委办切实履职,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完善应急协同机制。严格落实区、镇(街办)两级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应急议事协调会议机制。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单位协同,建立灾情报送、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物资共享、联合处置等联动协同机制。强化区域协同,建立跨区域应急联动、协同指挥、灾害事故信息和应急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建共享的区域应急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军地协同,建立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抢险救灾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和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建立周边地区、军地协同、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的突发事件应对响应机制,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统一指挥、有效研判、企业先救、部门协同、资源到位、专业抢险、控制危险、军队增援、社会参与、保障顺畅、处置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力量联动响应机制,确保各类应急力量应急响应及时到位,应急资源融合到位,应急抢险救援有力有效。

三、强化应急管理责任深度落实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健全领导干部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把安全生产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和向全会报告工作的内容,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工作机制,健全安全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度。

压紧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三个必须”落实机制,进一步厘清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压实压紧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压紧安康市自然资源局汉滨分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区气象局、区住建局(地震办)等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主管责任,压紧区应急管理局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应急救援指挥等职能职责,压紧各镇(街办)及功能区的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确保无缝对接,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责任模糊地带。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推动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严格市场准入,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

四、深化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化全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建汉滨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重点整合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洪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改善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工作条件,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业化水平。

规范监管执法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安全执法力量,推进安全生产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拓展完善区应急管理专家库,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消防救援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数字化执法,加快各部门之间执法信息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实现案件审批网络化、流程规范化、监督全程化,确保监管公平公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示范创建,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效能。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执法监督力度,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执法。


第四章  构建综合立体的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防范防治能力

一、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

完善安全风险源头治理体系。严格安全准入条件,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明确重点高危行业领域、重点控制区域企业安全准入标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科学规划各类功能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严控区域风险等级、风险容量、高危行业领域新建项目等。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淘汰落后的安全技术工艺、设备,依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条件的产能。严格落实陕西省对汉滨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要求,做好建筑、构筑物建设前防震审查要求。

建立风险研判机制。构建多部门“日常定期会商研判、临灾滚动会商研判、灾中即时会商研判”的全时段会商研判机制,每年至少组织2次消防联席会议和2次联合演练。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科学评估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安全风险。加强危险工艺安全风险评估和重点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持续推动安全生产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完善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企业和区域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二、提高安全风险辨识能力

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以风险分级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编制科学合理的检查计划。完善落实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日志制度、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制度、风险隐患动态销号制度,对存在防火、防震、防雷等不达标的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实现各类风险隐患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基于智慧应急一张图,建立“一企一档”基础数据库,拓展延伸“企业端”“园区端”等末梢数字化防控网络,解决安全风险防控最后一公里,实现动态分析、全过程记录和评价。

全力推进重点领域风险普查。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与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健全完善各行业领域风险普查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联合开展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等)、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等风险普查,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加强灾害致灾因子调查与评估,完成重点防灾减灾工程隐患点排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成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完成主要灾害风险、综合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准确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常普常新机制,动态识别更新各类安全风险隐患。

三、精准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完善风险主动辨识、精准分析、及时管控机制。优化本地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行业、领域特点,针对管控对象、管控领域、管控区域等进行风险评估,形成全区“智慧应急一张图”,对风险进行时序化、空间化处理,形成风险分级防控图。建立风险分析会商机制,加强对具有季节性、阶段性特点风险的分析研判。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红色、橙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完善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综合采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许可、科技推广、技术治理等手段,切实将重大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加强风险管控工作的督查考核,推进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

构建精准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聚焦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工矿商贸、旅游新业态等领域,开展安全风险普查,进一步完善风险主动辨识、精准分析、及时管控机制。基于汉滨区“智慧应急一张图”,完善“安全生产五色防控体系智慧管理”机制,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管控指数模型,精准评价各乡镇(街办)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态势和成效,定期发布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类管控指数。

四、加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针对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违法行为,务实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紧盯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全覆盖、无盲区的隐患排查整治,划出防范控制的底线,制定有效的措施,提升全链条监管能力。从消防基础设施、电气安全设施、高危和涉危企业的安全设施、应急通信保障设施等角度强化重大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实施建设,提升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的精细化管理能效。

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打通安全行业监管单位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面实现“云自查、云巡查、云管控、云预警、云考核、云服务、云承诺”的安全“云模式”,为防汛减灾救灾提供专业化、数字化精准技术支撑。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推进高危行业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等机制。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等机制,到2025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达到80%,其中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达标率达到100%。

强化重点区域点位治理。重点加强汉江过境段(“一江两岸”)、新城办、老城办、江北办、建民办、瀛湖生态旅游区、双龙生态度假区、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恒口示范区、五里工业园区等区域点位的综合治理,严控增量风险、减少存量风险,加强安全管理、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救援和社会化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管理,提升集聚区安全风险综合管控能力。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提升、重大危险源改造工程,推进各开发区(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恒口示范区、五里工业园区等)信息化进程,实现对开发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时监控、动态监测、自动预警和可视化管理。打造瀛湖和双龙两处4A级景区旅游安全样板,建立全区玻璃栈道、漂流、高空游乐设施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强化设备设施的日常安全维护和维修检测,落实监管责任,消除监管盲区。


第五章  构建有效的灾害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加强灾害预警防控能力建设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林业、水利和环境等监测站网,构建山洪泥石流、地震、森林火灾、道路交通、公共安全、水质污染防治区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体系。按照“市区一体、共建共享”原则,加大全区森林火险重点区域林火视频监控工程建设,在森林火灾多发、高发的重点部位建设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市区两级视频监控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林火监测体系,提升对重点防范区域的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到2025年,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9‰以下。

提升预警信息精准发布能力。逐步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公开机制,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打通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充分运用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迭代市(区)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基建工作,争取农村应急广播行政村每村、每个社区设有1路户外回传终端。进一步打通应急响应“最后一公里”,提升分区预警信息精细化发布能力,实现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全网靶向发布。到2025年,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100%。

强化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严格落实救助资金,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消防救援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全面推广镇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25年,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二、强化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健全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调拨与协调机制。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偏远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和应急商品数据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衔接,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救灾应急装备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推广,推进救灾物资装备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加强镇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试点镇的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优先为多灾易灾的乡镇配备应急装备设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80%以上,应急救援器材保障率稳定在100%。

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机制建设。强化应急处置和临灾避险,明确转移路线、避灾地点。通过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受灾群众进行紧急转移。健全受灾群众安置、调运发放救灾物资、安排下拨救灾资金、防范次生灾害等机制建设。完善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应急生活救助、因灾毁损住房群众过渡期生活救助等灾害救助各项政策措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时间控制在10小时以内。

加强灾后重建能力建设。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长效工作机制,将减灾安居工程纳入民生工程,整合民政灾后重建补助、农房灾害保险理赔以及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水库和生态移民等资金。建立评估、听证制度,加强监管,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

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纳入总体规划,严格落实安康市避难场所有关实施细则,分期分批新建或改建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拓展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险功能。推进老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提升,实现有灾害隐患点的村(社区)均建有安全、适用、规范、完善的避灾安置场所。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全覆盖保障”的要求,做好新避灾安置场所的规划选址、功能设施配套设置及安全检查。到2025年,重点行政村、社区及学校、医院、开发区等功能区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率100%,实现达标率100%。

三、推动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强化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汉江及重点支流、瀛湖等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强街办、集镇区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工作。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防震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推动开展城镇既有住房抗震加固,提升城市住房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结合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资源统筹和顶层设计,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导向,推进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支撑作用。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灾害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信息获取能力。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与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发展。

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和城乡基层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区(县)和示范社区创建试点工作。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到2025年,新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争取建成省级或以上综合减灾示范区(县)。


第六章  构建多向并重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升全域应急救援能力

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化改革转型,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全灾种综合立体应急救援转变,增配相应物资装备,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强化一小时应急救援圈,制定综合应急队伍建设标准,按标准配置专兼职救援人员和技术装备,不断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有效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到2025年,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接到特别重大事故处置指令后2小时到达现场率达到90%及以上,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异地自我保障能力达到72小时及以上。

推进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完成危险化学品、森林、地质灾害、防汛抗旱等领域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业务能力,扩大全区辐射范围。持续推进偏远乡镇(街办)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实现快速一小时应急救援处置。加强基层和单位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各乡镇(街办)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到2025年,全面构建以区域综合性救援队伍为支撑、专业救援队伍为主力、专兼职救援队伍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制定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行动计划,建立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信息库,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演练,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探索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支持政策,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大力培育青年志愿者队伍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搭建应急志愿者注册管理平台,引导应急志愿者有序参与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到2025年,提升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护能力,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达到95%以上。

二、健全优化应急预案体系

推进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国家和陕西省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推进汉滨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结合全区实际,重点编制和完善各类事故灾难、自然灾害专项预案(特别是防震、防泥石流、防洪等重点领域预案),针对可能发生极为罕见、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推动编制巨灾应对预案,开展应急能力评估。镇(街办、开发区等产业功能区)结合自身实际及时修编属地分类应急预案,村(社区)编制综合性的“多案合一”应急手册。明确各类预案备案权限,将企业备案情况纳入监管执法内容,行业部门预案修订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切实做到预案应备尽备。到2025年全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预案体系,推进各级各类预案有效衔接。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强化预案演练情景设计,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真实性。强化接警到报告、指令到集结、从出发到现场、各组应急行动分工协作等预案响应程序,提升应急指挥、快速决策、有效沟通和协作有序的实战能力。常态化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检查,强化综合性实战演练和无脚本“双盲”演练。加强应急预案与风险隐患排查的关联,及时汇总问题,研究对策,作出更新,实现预案动态化管理。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要求。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宾馆、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半年组织1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并将演练情况报送区应急管理局。区应急管理局对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进行抽查;发现演练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加大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力度,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应急预案文本电子化、流程可视化、决策指挥智能化,构建以电子预案数据库为核心,以应急资源关联配置为支撑,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化应急预案系统,实现应急处置快速生成应对方案,一键启动调用,自动推送应急指令。到2025年,全区基本实现应急预案电子化全覆盖。

三、构建立体化应急指挥网络

构建横纵结合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枢地位,统一负责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全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地方负责,统一调配应急资源,横向形成各关联部门、各级政府指挥职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优化指挥运转模式。积极链接安康市市级应急指挥系统,推进镇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系统和指挥平台建设,形成贯通全区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

打造统一协调的应急调度指挥平台。构建区应急指挥信息资源中心,收集包含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人密场所等多项风险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空间化、时序化等一系列处理为应急指挥提供基础数据;推进应急指挥可视化工作,建立应急视频汇聚系统,全面接入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文旅、住建、水利、林业等相关视频监控资源,结合无人机、单兵、布控球等移动监控手段,确保第一时间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可视化。按照“分级响应、联动处置”的总体框架,构建起涵盖全区三级联动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到2025年,实现省市区(县)镇四级应急指挥平台全面贯通。


第七章  完善多元协作的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一、强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做好自然灾害调查论证评估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和要求,以乡镇(街道、经开区)为单位开展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暴雨等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形成灾害风险“一张图”。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区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全区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到2025年,区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建成并融入市数据库。

健全完善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制定风险清单和隐患清单。加强森林火灾风险治理,构建点线面网格综合布局、全域防火分区施策、周边区域综合统筹机制,突出森林“引水灭火”、防火应急道路、生物阻隔带等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督促安委办各有关成员单位切实履行三防职责,明确三防责任人,坚持汛期常态化开展三防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工作,督促瀛湖4A景区、双龙4A景区等主要景区管理委员会做好汛期灾害风险防控和日常三防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

二、强化灾害监测力量建设

加强灾害监测人员配置。织密镇(街办)应急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区、镇(街办)、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设立灾害信息员岗,通过专兼职相结合,确保灾害信息员队伍齐备,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定期组织培训、委托专业机构培训、邀请专家讲课、组织模拟报灾演练,开展灾害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灾害应急处置、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核定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灾害信息员素质。

强化应急值班值守管理。强化值班人员日常管理,明确工作要求,保障值班值守人员衔接协调,形成人员到位、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加强工作纪律,落实24小时值班和“三定”制度,及时掌握辖区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情况,确保上下信息畅通,保障重特大灾害及时、主动、准确的报告与稳妥应急处置。

三、强化灾害救助体系建设

强化本区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应急避灾安置场所,建设统一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加快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在自然灾害多发乡镇(街道、经开区),加快建设综合性避难场所。健全抢险救灾工作制度,强化灾害调查评估,健全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全力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强化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做到可视化接入100%全覆盖。到2025年,全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应急物资标准配备率达100%。

搭建毗邻地区救灾和物资保障互助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汉滨区居汉江上游安康市腹地,东接旬阳县,西连紫阳县、汉阴县,北靠商洛市镇安县、安康市宁陕县,南与平利县岚皋县接壤的地理区位优势,推动与周边县自然灾害救助事业协同发展,构筑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联合建立救灾物资协同保障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议事协商等常态化开展的组织运行机制。推进汉滨区应急、粮储部门和毗邻地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衔接,同时,设立毗邻地区应急响应制度,分级明确应急响应措施。到2025年,完成与搭建毗邻地区搭建救灾和物资保障互助合作平台,合作机制、办法、举措全面建立。


第八章  构建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应急能力

一、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教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分级分批组织安全监管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轮训,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持续强化岗位安全技能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生产终身职业培训机制,继续推进安全生产培训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建立高危行业农民工岗前强制性安全培训;企业持续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保证从业人员的熟悉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大力推进应急文化及意识形态建设。立足“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理念,加强应急公众知识的科教普及,提高公众的预防、自救和互救能力。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在有关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专刊,介绍普及应急知识。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的力度。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在各类公共场所和媒体资源开设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专栏,协调各类移动通信企业、公安等部门多渠道发布事故灾害防范信息,持续深化事故灾害防范主题活动。形成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文化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安全文化典型阵地。

二、加强应急安全宣教平台建设

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学校、科技馆、避灾安置场所等,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应急文化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等,以点带面,切实提升基层应急安全教育的软硬件水平。着眼新兴主流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快捷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加速全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沟通型”“互动型”“贴近型”的科普宣教新平台,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搭建防灾减灾救灾区域交流合作平台。与周边县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合作,重点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风险调查评估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务实合作。积极承担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为本区及周边县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培训、装备设备配置、政策技术咨询、发展规划编制等方面支持。


三、营造应急安全文化氛围

完善新闻宣传及舆情应对机制建设。加强与各新闻媒体合作,在安康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开设专栏、专版、专刊等,播发安全生产重要决策部署,宣扬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经验,曝光非法违法行为。同时,发挥网络、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作用,办好应急管理局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向外发布有关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和工作动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舆情应对处置业务培训,提升舆论引导、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和舆情,坚持“一个窗口”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发布应急响应、调度指挥、抢险救援和救灾救助等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网络教育平台等建设。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和“安全生产月”等节点,弘扬防灾减灾文化,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到2025年,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并稳定在100%水平,其他居民科普宣传教育知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

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服务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公众安全教育为导向,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基层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专业机构等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制度,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政府购买、行业互助、企业自助、“保险+服务+科技”等形式,推广专家工作站、企业互助平台、安全生产体检站等参与基层社会共治管理新模式。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第三方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重大工程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强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围绕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等应用需求,融合汇聚全区重点企业、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领域和重点水域、地质、森林等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监测感知数据,通过获取灾害事故监测点的监控视频、现场位移、卫星遥感等信息,实现对灾害源全面、动态的监测和预警分析,有效降低事故率,实现科技兴安强应急。

专栏2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1.建设安全生产体验馆:采用数字多媒体、VR等高科技技术,通过展板展示、实景模拟、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融合声、像、光、电等效果,展示消防、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分别设置自然灾害体验馆、公共安全体验馆、交通安全体验馆、消防安全体验馆等分场馆9个,建成面向全社会企事业职工和普通市民的“综合性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

2.建设城市安全感知网络:以“市区一体、共建共享”为原则,依托智慧安康城市建设,配合实施好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建设任务,推动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针对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城市交通、消防重点单位和重大活动保障,建设感知网络,汇聚城市安全感知数据。通过专线/政务网等方式接入汇集相关横向部门已有系统的城市安全感知数据,为城市安全隐患的深入发掘、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处置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灾后情况的全面评估提供精确、及时和有效的感知数据。

3.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针对全区主要自然灾害重点风险隐患区域,建设集自动观测站、遥感、卫星、雷达、航空、视频等多种感知手段的单灾种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重点水域、地质、气象、森林火灾、地震等灾种的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

4.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平台:通过建设平台提高全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招收录用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研究。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灾害信息获取、模拟仿真、分析预测、应急评估等能力,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数据汇总、信息收集、灾害趋势分析预测、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效益效率评价等服务,为政府和部门防灾救灾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依据

5.建设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危险化学品储运、非煤矿山、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辨识分析、综合监测、智能评估、精准预警。扩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动态安全监控范围,推动建设覆盖区、乡镇(开发区)、村(社区)三级的一体化安全生产动态监管体系,实现非煤矿山、危化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控全覆盖。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实现区、乡镇(街道、开发区)、企业三级联网的风险预警

6.建设应急广播平台: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资源,深化拓展应急广播服务效能。推进应急广播运行维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体系,推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着力提升基层应急广播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基层应急广播覆盖面和适用性,确保应急广播信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

二、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工程

围绕全方位、立体化应急救援保障需求,新建应急保障中心。完善全区应急保障设施,弥补全区应急保障系统短板,按照“市区一体、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面对突发灾害、灾难事件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保障、从传统经验向现代高科技的转变。同时积极整合应急处置力量、提高应急准备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栏3  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按照“市区一体、共建共享”原则,依托旧有建筑改造或择址新建,须满足作为汉滨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特殊要求,完善城市管理新模式,整合公安、交通、城市监督、政府网络及应急应变指挥等电子信息资源。做到平战结合,建成高效、快捷、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1.收集处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指挥辅助分析发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大投影系统。形成信息报告、工作调度、迅速决策,并从网上信息收集、处理、信息反馈等功能。与原有的公安、消防急救、交通、城管等应急响应系统相连接,成为紧急状况发生时政令上传下达的快速通道。

2.与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可视电话系统、手机短线、DDA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通信系统相连接。

3.可能随时将大屏幕电视切换到公安、防汛、城市三维规划、交通等专用系统的现场图像,完成特定功能。

4.满足办公智能化需求。

5.建设办公室、档案室、设备保管室及中型会议室等,配合做好应急事件处置工作;应急指挥核心区,包括应急指挥大厅、决策会商室、中心机房等,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监控系统实时观察现场情况、及时作出应急事件处置指令等;应急值班室(含夜间值班),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处置各类应急信息。

6.建设物资储备仓库:包含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等,主要用于存放防汛救灾、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物资,做好应急处突时物资运输与供应保障工作。

7.信息系统工程:指挥应急系统一套,与各主要成员单位应急系统联通,整合全区应急保障处置力量;安防监控系统一套,用于确保园区安全,尤其是物资储备仓库的安全,确保战时可用、平时安全;指挥办公系统一套,用于提高办公效率,加强各办公区的信息沟通。

8.建设其他附属建设。

三、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紧盯危化品储运、危险废物、消防、道路运输、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功能场所、旅游区、学校等,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加快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标本兼治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办法、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推进安全生产能力现代化。

专栏4  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1.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危险化学品全链条监管的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预警体系、应急体系和联动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坚决取缔打击危险化学品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排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存在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加强生产、储存环节风险数字化精准管控,实现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风险100%线上精准智控;加强运输环节风险管控,实现对全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装运卸全流程动态监管;加强使用环节监管,完成储存、使用环节规范化建设;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加强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应急救援物资,满足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需要。持续开展烟花爆竹应急救援演练活动,严格划定烟花爆竹禁销禁放区域。

2.成品油:强化加油站规划管理,严格按商业规划布局建设加油站。持续开展成品油市场“自流黑”、工地厂内非法储罐、加油站油罐区“批小建大”专项整治。

3. 甲醇汽油、醇基燃料固化、粗制黄樟油:从严从紧控制发展甲醇汽油的经营和醇基燃料固化、粗制黄樟油的生产储运销,规范相关企业的选址布点,避开医院、学校、商场、市场、影剧歌剧院、居民住宅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场所、人口稠密的地区,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口,严格安全监管,定期组织开展对相关企业的专项检查,确保相关企业安全间距满足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技术规范等要求。

4.消防: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三合一”场所、学校、医院、车站等重点场所,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

5.道路运输: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推进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依法加强对老旧客车和卧铺客车的重点监管,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全面推行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重点整治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依法严厉打击上道路行驶拖拉机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和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彻底整治“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

6.城市建设: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将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强化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道路桥梁、燃气管线、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等重要设施的安全监管和监测监控。完善燃气管线、管廊等重要设施安全设施设计,推动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项目建设、试运行、试运营各阶段安全检测、评价,加强正式投入运营前安全风险防控。推动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等专项治理,健全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7.工业园区等功能区:推动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地方和部门监管责任。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建立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限期整改提升,有序推进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封闭化管理。完善工业园区消防站点建设,加快五里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园区消防站点建设。

8.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鉴定率达到100%,重点整治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建立部门联动、区城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加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

9.农林水: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机械、农药、畜禽屠宰、饲料行业安全监管,强化养殖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开展林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涉林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森林防火水平。开展水利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危险化学品、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水利科研与检验安全专项整治。

10.文化旅游安全:落实文旅广体单位(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文旅广体单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行文旅广体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文旅广体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落实行业标准化管理。强化旅游包车管理,与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包车隐患排查整治,依法查处旅游包车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文旅广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文旅广体行业安全监管能力和培训力度。

11.学校: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体系。指导学校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类推进实施,基本建成信息通畅、全员参与、规范有效和可考核、可智控、可追溯的预防体系。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将安全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并切实开展,加强安全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实施安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加强校车和学生交通安全管理。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作用,全面整合水上救援、工程机械救援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以及社会救援力量,打造部门专业防、企业主体防、基层属地防和社会广泛防四个方阵的常备救援力量体系。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指挥协同、救援合作等机制,强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救援训练。

专栏5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织密镇街办应急管理网络:建立镇街办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村(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组织,争取城东新区消防站2023年前主体完工,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实现城乡综合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共治,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消防工作。

2.构建更加完备的应急救援能力体系:完善消防救援队伍力量格局,建立一支适应多灾种应急需要的应急救援机动队伍,承担森林火灾、洪涝、地质灾害等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任务。全面落实各种形式消防队伍的联勤联训联动机制,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危险化学品、水域救援、重型工程机械、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地质灾害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建设企业专职队、单位微型消防站,积极发展志愿消防队、民间救援队。强化调度指挥、建强训练基地,健全训练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常兼备的专业化应急救援人才队伍。探索与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培养卫勤人才,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灾害事故应急医疗保障基地。

3.建设应急救援装备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实施标准化装备配备,按标准补齐救援装备,配强特种攻坚装备。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建设升级,深化装备升级换代,提高装备科技化、实战化水平。开展应急装备现代化研究,制定应急装备配备规划和装备配备标准,实施应急装备现代化计划,重点加强航空救援设备设施、大型无人监测飞机、快速搜救、大型油气储罐灭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径钻孔、救援机器人、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应用研究和配备,加强更新、改造、维护,大力提高应急装备配备水平。

4.建设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体系:配齐战勤保障人员和装备,实现重特大灾害全要素自我保障。根据“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任务,完成应急装备物资分级分类的储备。

五、镇街办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全面开展以有领导班子、有应急管理机制、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物资及装备、有应急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镇街办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全面绘制社区(村居)灾害风险图。加快建设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库、预警设施等减灾基础设施,着力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安居工程”等重点单位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在典型自然灾害多发地的镇街办支持建设具备应急指挥、救援功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

专栏6  镇街办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领导班子建设:设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的应急救援指挥部,结合实际制定各指挥部工作规则,明确指挥部成员单位及组成人员。明确党、政副职具体分管安全生产工作,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统筹规划,配备与辖区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

2.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围绕事前预防、应急准备、事发响应、应急救援、事后评估、恢复重建,分别建立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机制、会商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调查评估机制。按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计划执法,建立各类风险隐患台账和执法台账。

3.应急预案建设:编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一对一”单项应急预案,做好各类专项应急预案衔接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4.应急队伍建设: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指导或协助组建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伍推动瀛湖真、五里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2个。明确队伍响应程序、培训演练要求、后勤保障措施、评估考核办法,实施规范管理。统筹各行业领域、各村(社区)、各村民小组、各屋场的各类信息员,组建综合或专门的应急信息员队伍。

5.应急培训演练:组织辖区内重点单位、重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以及水库下游河流低洼地带受威胁的群众开展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组织乡镇街办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培训,组织实施和督促应急管理人员、村(社区)应急管理员和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培训。

6.应急指挥救援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公园广场等市政设施和人防工程,建设若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乡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国家要求,建设覆盖一定范围的具备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救援功能的应急救援中心。制定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和管理职责。推动新城街道、老城街道、江北街道、建民街道成立消防所4个,其他镇采取“联合建、依托建”的模式逐步建立消防所。

六、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自然灾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防控双重机制,大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移民搬迁工程,实施秦岭生态和火灾应急支援保障基地建设工程,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全面推进区(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交通运输和防汛抗旱等专业物资储备库建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争取建成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示范区(县)。

专栏7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建立自然灾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防控双重机制。对全区江河、水库(水电站、淤地坝、拦河闸坝)、城镇、沿江傍河重要工矿企业、受洪水威胁区等重点工程和区域进行防汛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编制洪水风险图;按照应急管理部门防灾减灾等相关职能,拟建设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网络信息系统;建立林火安全清单和数据库、制定林火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建立林火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建立林火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重大林火隐患治理实施方案、建立林火风险与隐患排查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发布平台,加强与“智慧广电”、新媒体平台等有机融合,推动各类信息接收终端广泛接入。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健全灾后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水平。

2.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移民搬迁工程。以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能力建设五方面工作为重点,按照“查隐患、保底线、减存量、控增量、提能力”的工作总思路,对重大风险区、重要时段予以重点防范,认真做好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加大宣传培训和防灾演练力度,提高受威胁群众的临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持续做好地质灾害常态化排查和群测群防工作,对新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开展工程治理,同时做好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工作。

3.实施秦岭生态和火灾应急支援保障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应急宣传、事故预防、应急响应”为一体的火灾支援保障基地,增强森林消防人员高效精准执行森林灭火能力,增强抗御火灾能力,补齐在森林火灾和城市火灾应急保障能力欠缺的短板,建立覆盖秦岭沿线的森林火灾应急救援基地。

4.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稳步推进区、镇(街办、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村(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应急物资智能化统一储备、统一调度、统一支配。

5.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全覆盖保障”要求,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避灾安置场所的辨识度及管理能力,强化避灾安置场所的服务保障能力和转移安置舒适度。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100%。

6.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应急避难的建设要求,改建既有体育场馆、广场、公园等,实现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预留防灾避难空间和中长期安置重建空间,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水平。同时,确保各级别灾害应急响应中居民基本的供水、供电等满足生活所需,完善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在尚无应急避难场所镇(街办)、村(社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逐年分步进行建设,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示范区(县)建设。开展防灾减灾能力示范区(县)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应急指挥调度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灾情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的信息化建设和应急抢险救援能力的提升建设;预留防灾避难空间和中长期安置重建空间,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水平;建立突发事件现场图像信息、应急移动指挥和应急资源数据库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建设预警信息“一键式”工作平台。

8.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行动,力争每年新建2个及以上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四五”期间新建2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七、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

实施基层应急管理创新行动,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机制,加快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基层应急救援设施和配齐基层应急救援装备,全力夯实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基层基础。

专栏8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

1.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加强应急管理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规范镇(街办、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应急监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复训工作,确保执法人员培训率和持证上岗率达100%。强化年度执法计划导向,科学编制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2.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加快镇(街办、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村(社区)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风险隐患巡查以及避险转移、抗灾自救等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网格员职责。

3.应急装备标准化配备。各镇(街办、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按规定配齐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保障车辆。加强对已配备的生活物资、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并组织设备、设施的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进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并按标准落实用房、装备和人员配置。强化基层应急队伍救援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每年组织开展网格员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健全机构设置、人员保障、工作职责以及运行规则,加快建设以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提高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效果。做好部门发展专项规划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进一步调整优化以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核心、各类协调机构协同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发挥其对重要决策、重点工作的统筹职能,加强对成员单位履职情况的督促检查,到2025年实现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全面统筹。

二、强化支撑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其有效落实到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和依法实施力度,实现依法防灾、依法监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执行办法,强化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主体责任,将工作统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财政、发改部门要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加强政策、资金及立项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金融、保险、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形成政府、企业及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三、加强协调衔接

优化统筹协调机制,根据“多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健全议事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实施扁平化管理,健全研判会商机制,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围绕“大综合一体化”总体目标,加快形成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格局,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切实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加强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政府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编制各相关部门、各镇(街办)规划实施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会商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着力人才培养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职人员培训学时,持证上岗,实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采取培训、交流、考察、锻炼等各种方式,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储备机制建设,整合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建立应急管理人才储备的综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专业人才库。大力加强应急救援总指挥中心及各专项指挥部专家顾问组建设,建立专家顾问参与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决策咨询作用。加强危化品、工贸、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力量,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制定专门培养计划。

五、加强监督评估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以强有力的监督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围绕重点项目实施、重大工程落地和重点任务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区应急管理局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末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六、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制度建设,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管理新闻宣传队伍,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不断把应急管理新闻宣传事业推向前进,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自觉融入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加强舆情监控和应对,重视社会和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反馈的相关问题,主动吸收民智民慧,群策群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附件:汉滨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十四五”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性质

建设年限

投资总额

(万元)

建设

地点

备注

1

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宣传)项目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体验馆,分别设置自然灾害体验馆、公共安全体验馆、交通安全体验馆、消防安全体验馆、应急救援体验馆、青少年儿童安全体验馆等分场馆9个,建成面向全社会企事业职工和普通市民的“综合性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

新建

2022—2025

3200.00

城区

部门计划项目

2

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救援系统项目

按照“市区一体、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区、镇两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系统和平台建设,整合公安、交通、城市监督、政府网络及应急应变指挥等电子信息资源。做到平战结合,建成高效、快捷、现代化的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系统

新建

2022—2025

2600.00

旧有建筑改造或择址新建

部门计划项目

3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云,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数据库,融入全国安全生产应急“一张网”和“一张图”,建成重点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指挥决策平台,实现现场安全应急联动和跨区域多方异地协同安全应急。提高灾害信息获取、模拟仿真、分析预测、应急评估等能力,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数据汇总、信息收集、灾害趋势分析预测、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效益效率评价等、决策咨询服务

新建

2022—2025

430.00

局内

部门计划项目

4

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力提升项目

在建设微型消防站的基础上,在各镇办建立完善消防队伍,基本形成“两车库+必要用房+常规装备”的标准化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站

扩建

2022—2025

1500.00

各乡镇

部门计划项目

5

五里工业集中区消防站建设项目

在五里工业集中区建设一级普通消防站,建设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服务工业集中区及周边区域,消防车位数6个,配备人员、作业厂房、住宿区、消防设备等

新建

2023—2025

800.00

五里工业集中区

部门计划项目

6

汉滨区物资储备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规模适中、设备先进、物资齐全、管理科学、存储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房3000平方米。积极改善应急物资储备条件,加强专项救灾物资的分类管理、更换和存放。支持多易灾镇办新建和改扩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科学划定区、镇办两级救灾物资储备瓶中和规模

新建+改建

2022—2025

2600.00

城区+多易灾镇办

部门计划项目

7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项目

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创建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新建

2022—2025

400.00

/

部门计划项目

8

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根据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公园广场等市政设施和人防工程,建设若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乡应急避难场所

新建

2022—2025

2000.00

城区+各镇办

部门计划项目

9

国家综合减灾防灾能力示范工程项目

组建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队伍及装配、非煤矿山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应急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抗震能力建设、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应急救援救灾物资装备储备及供应调拨库建设等

新建

2022—2025

28000.00

相关

镇办

已纳入区“十四五”项目库

10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示范区(县)创建项目

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建设预警信息“一键式”工作平台

新建

2022—2025

400.00

/

部门计划项目

11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项目

地质灾害专项排查监测点建设、镇办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区级装备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

新建

2022—2025

5000.00

相关

镇办

已纳入区“十四五”项目库

12

汉滨区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平台工程项目

建设网络安全应急大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网络安全建设平台

新建

2022—2025

2000.00

局内

已纳入区“十四五”项目库

13

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项目

开展全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全区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

提升

2022—2025

50.00

各镇办

落实市要求项目

14

应急装备现代化提升项目

重点加强航空救援设备设施、大型无人监测飞机、快速搜救、大型油气储罐灭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径钻孔、救援机器人、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应用和配备,加强更新、改造、维护,大力提高应急装备配备水平

提升

2022—2025

2000.00

全区

落实市要求项目

15

应急广播平台建设项目

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着力提升基层应急广播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基层应急广播覆盖面和适用性

改建

2022—2025

400.00

/

部门计划项目

16

镇街办应急管理网络化推进项目

建立镇街办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村(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组织

新建

2022—2025

400.00

/

部门计划项目

总计

 

 

 

35430.00

 

 

 


政策解读:《汉滨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