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从教20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在同事的眼里,对待工作踏实认真,一丝都不懈怠,对学生温柔有加;在家长的眼里,耐心十足,爱心满满。所教的学生字写得漂亮,学生懂事,对此我很满足,真有点沾沾自喜。平日里我上好课,完成好教学内容,管好学生的安全,关注好学生的思想动态,身心健康。在这样日子的支配下,我开心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不知怎的,有一天,在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已趋于平庸,墨守成规,似乎自己被时代拉开了一点差距。突然间,我发现,我不就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吗?这样下去我还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吗?作为一个“老教师”的我,这条老路子我还打算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吗?人呵,一旦想着要改变自己,那么每个毛孔里都怂恿着另一种心思。
于是我便思考着如何改变现状。常言道:“学习所用,用其所学”。我们不是进行过信息2.0的培训学习了吗?何尝不让信息科技有效的融合在我的语文教学当中,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回想起我在以前的低段识字教学中,每次我都得把生字板书在黑板上,教学生认读,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巩固环节便是利用生字卡来检查识字。整个环节都是老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干巴巴地说,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们感受乏味,课堂上我总是组织课堂纪律,课后还要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生字,才能将生字记牢。这样单一、枯燥的方法,课堂效果差,老师还觉着很辛苦——课总是上不完,学生也辛苦——作业总是写不完。
接下来,我便尝试利用课件,在学习生字时,运用字理识字,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字主要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所以我提前在网上收集相关素材,简单象形文字的图片,视频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一双双稚嫩的眼神,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在巩固字词的环节,我又在课件中设计了“摘星星”、“摘苹果”等游戏来识字。在巩固词语时,我便设计词图对应的小游戏,通过词图拖拽、连线等学习游戏。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大大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认字的效率,下课后,同学们都围着我说:“老师,今天的课真有趣。”
在初步使用信息科技于课堂之中,让我尝到了“甜头”,我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心想着要让语文教学与信息科技有效地融合。
我发现利用信息科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比如,我在上小学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时,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我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点。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呈现,画面感强,直观生动,将学生引入了情境,激发了兴趣。我还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堂上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并组织学生分角色读,还进行了课本剧表演,这时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我也惊奇地发现利用信息科技能升华情感价值。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缺乏活力,加之小学生生活阅历少,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想象到更没法体会情感了,这是就很有必要运用信息科技手段让学习变得容易起来。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科技,通过播放课件,视频听课文诵读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感情。
当然,我还发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拓宽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我将庐山横看、侧看、远了看、近了看四个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了起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风景也姿态各异,进而明白了看不到庐山的真正原因,使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在一次次的语文课堂实践中,准确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来优化教学,辅助语文教学,让信息科技与语文教学巧妙融合,让学生在趣中学,乐中学,学的快,学的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未来的教学工作还是一个大课堂,我不再做那只“井底之蛙”了。未来,我还将继续学习,立足于教学,致力于课堂效果,让课堂教学绽放光彩。(瀛湖镇瀛湖小学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