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河镇坚持运用“1234”工作法,动真格、出硬招、求实效,多措并举打出人居环境提升“组合拳”,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坚持“一个引领”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贯穿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及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实行“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支部书记”的“层级责任制”,70余名镇干部全部下沉一线,形成镇党委政府负总责、工作队长抓指导、包村干部带头干、各村具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不仅对自家庭院内外、房前屋后以及室内卫生等进行彻底整治,还带头在公共地段、文化广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卫生清洁工作。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着力解决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力争做到村村整洁、户户干净。
强化“两个带动”
强化宣传带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从治理环境脏、乱、差入手,通过宣传车转起来、村村通响起来、户外广告树起来、视频拍起来、倡议书发起来、志愿者马甲穿起来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和绿色低碳出行,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促进群众从“站着看”变成“努力干”,自觉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强化示范带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用好积分制、道德评议、村规民约等,积极开展最美志愿者、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各类评选活动,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将文明风尚、家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掀起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新热潮。
用好“三支队伍”
公益岗位队伍。积极发挥公益性岗位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作用,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责任区域划分、分段管护,做到时时有人整治、有人保持。同时,强化日常培训和考勤管理,确保履职尽责到位。
志愿服务队伍。充分调动镇村干部、驻村“四支队伍”、网格员等志愿力量,利用党员活动日、学雷锋日等时间节点,对整治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攻坚。此外,志愿者还带头入户发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关宣传资料,耐心地向群众讲解,鼓励群众共同努力,打造“人人参与改善人居环境,全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联合执法队伍。由镇分管领导牵头,联合综合执法大队、市场监管所、派出所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队,对街道上各类违规占道经营行为进行上门劝导,督促主干道两侧店面做好“门前四包”,特别是墙壁上的广告“牛皮癣”和门口堆放的杂物必须及时处理,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集镇环境。
健全“四项机制”
实行“二五”工作法。将每周二、周五作为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日,发动全镇公益性岗位人员全员上岗,重点对辖区内垃圾死角、枯枝腐叶、水渠淤泥,房前屋后“四堆六乱”,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等彻底清理,确保整治一处、清洁一片。
实行严督实考制度。严格落实镇级监督检查工作法,对15个村(社区)实行月督导检查通报机制,明确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实行限时销号整改。定期开展各村(社区)之间的交叉检查,通过横向对标找差距、纵向对比补短板,促使人居环境整治再提升。同时,镇党委还积极争取到10万元,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年终对工作实绩突出的村(社区)予以通报表扬和资金奖补,用于各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日常开支。
实行“红黄旗”奖惩制度。根据每月督导检查排名情况,对成绩优秀的村(社区)悬挂“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红旗,排名靠后的悬挂黄旗,倒逼各村(社区)认真履职,对连续三个月悬挂黄旗的,由镇纪委约谈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并全镇通报批评,本年度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实行晾晒评比制度。常态化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活动,选出优秀典型,亮出落后户,通过一晒一亮,激发农民主体作用,改变村民行为习惯,以整治家庭“小环境”助推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实现人居环境与村民素质同步提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一步,我镇将继续创新思路、抓好重点、打造亮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