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河镇地处汉江南岸,距城区五公里,是城郊农业镇。近年来,为解决农业园区运行困难、基础薄弱、村级扶贫资产闲置等问题,有效保障扶贫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吉河镇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以现代农业园区和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抓手,通过腾笼换鸟、招商引资等方式,初步探索出了“一园一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盘活村级扶贫资产资源、做活土地文章、发展特色产业、破解园区运行难题,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保障人民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一、盘清家底,分类指导
吉河镇属于城郊农业镇,辖区农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基础薄弱、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尤其近两年来,受经济下行、疫情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加之个别使用村集体经济的园区经营管理不善等,新出现了运行困难的问题,不仅造成大量扶贫资产闲置,还影响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和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去年以来,吉河镇始终将解决园区运行困难的问题作为谋划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头等大事,镇党委书记坚持亲自蹲点调研,多次召开党委会和村级研判会议,带队下沉园区摸清“沉睡”的土地、厂房资源,分析资产闲置原因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找准“病理”,靶向“治疗”,按照“先易后难”“一园一策”的原则制定盘活方案,通过腾笼换鸟、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闲置资产的合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将闲置资产盘活为“致富锦囊”,有效促进乡村发展和群众增收。
二、及时止损,腾笼换鸟
位于福滩村的汉滨区瀛辉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于2017年,总投资400余万元,占地180亩,以核桃种植为主。2021年开始,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亏损,该合作社无法继续运营,造成了土地撂荒,导致不能及时兑付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农户土地流转费等问题。
2022年,在镇党委的指导下,福滩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了及时止损、腾笼换鸟的办法,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终止瀛辉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撂荒的180余亩土地重新流转并进行治理,用于发展种植烤烟。按当前园区发展规模,从流转土地、务工组织两个方面测算,将给福滩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5万元以上的收入,并能逐步解决兑付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及农民土地流转费的问题。
三、盘活资产,招商引资
位于高水社区马背梁的安康清雅清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于2017年,总投资600余万元,占地800亩,该园区以牛羊养殖为主。2020年由于市场经营、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导致效益低下,园区经营陷入停滞,牛羊圈舍、机械设备等资产闲置,村集体分红资金兑付存在困难。
对此,吉河镇采取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强化对外招商引资的办法,力促园区产业发展有新鲜血液。在吉河镇的积极争取和倾心服务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陕西茂林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吉河镇高水社区投资发展农业产业。经镇政府、高水社区、清雅公司、茂林丰宝公司多次协商,清雅公司将该园区租赁给茂林丰宝公司,用于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清雅公司收到的租金收益优先偿还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通过此举,清雅园区原本闲置的厂房、设施、土地等资产得到了有效利用,清雅公司得到了租金收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分红得到保障,还可以由茂林丰宝公司通过产业用工的方式带动高水社区及周围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目前相关合作协议已签订,租金已支付,产业项目正在实施中。同时,该镇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为确保“旧巢”引“新凤”,主动介入,当好“店小二”,提供全程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愿意来这里投资,愿意来这里发展。
四、努力创新,强村富民
福滩村位于吉河镇西部,距离城区不足10公里,交通便利,村民多从事建筑劳务工作,村干部也有管理和实施劳务施工工程的经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历年通过投资到区扶贫开发公司和市场经营主体的分红资金在账上闲置。今年3月,镇党委率先在福滩村进行试点,采取“集体经济+劳务经济”的创新模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把村里有技术的人员组织起来,通过劳务分包和派遣的方式,承接承揽施工工程、提供各种劳务服务,帮助村民们就近就业增收。目前,该公司已承接了2020年吉河镇通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及完善工程项目12.49公里,预计实现收益8万元。该劳务公司运行后,所得收益将全部转为村集体经济收益,成为村集体发展的“源头活水”。目前,已有20余名村民进行登记,有意通过村劳务公司解决用工需求。这样的有益探索真正将村民“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如今,荒废的养殖场里开启了新事业、闲置的土地有了用武之地,闲散的劳动力找到了新出路。吉河镇在“盘活”闲置扶贫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的路上实现了有效探索,下一步,吉河镇将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加强农业园区分类指导,积极盘活村级扶贫资产,持续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使集体经济走出一条“支部引领、资源盘活、产业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提供“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