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书的方法,古今中外,无论是知识渊博大儒还是普通读者,都有自己的一本读书的方法,什么“一目十行”“精读法”“开卷有益”“循序渐进”“观其大略”等,都是颇有道理,但是读者基本都是就书论书,对于成本的著作阅读,很少有人把读书与读“你”、读“我”、读“他”读“生活”这样的大书联系起来,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就姑且谈谈自己在教学与读书中的点滴心得,与君共享。
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旺盛,好奇心很强,也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读老师规定的图书。兴趣与工作结合,职业就产生了倦怠,兴趣与考试结合,读书就成了压力,如果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下名人或作家个人的生平,循着他的人生轨迹,读读他的趣味故事,从而激发的探索兴趣,不用催促,孩子们自己就会主动读书了!这种不是为了考试去读书,而是为了去了解一个人物,探索一个事件,解决一个疑惑去书中寻找答案,此类读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阅读吧。
再说到“字如其人”时,我说写字,其实就是写自己,遒劲有力,自己也会觉得很有精神。如若要了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链接他“兰亭序”的书法特点,介绍当时的书写背景,练字刻苦,达到忘我的境界,以致于馒头蘸墨吃的满嘴乌黑,竟全然不知。再结合学生书法教材,让学生细心观察,然后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书圣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书法笔意、体式、结构、行款与章法错综变化,有以形写神的表达功能。于是,一些同学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独立品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运用媒体搜集他的故事,还潜心读曾巩的《墨池记》,说是要好好的研究一下王羲之先生。刚说的好像是练字的事,其实,与阅读最为相似,初中学生除了教材推荐的名著阅读外,语文教师也应选择孩子感兴趣图书,让他们自己阅读,主动去探究吧!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安康博物馆开展研读活动,了解古今历史;让他们在电视戏曲频道中听曲看戏读故事;去汉江大剧院欣赏音乐剧、歌剧、舞剧,感受舞台艺术;去牛蹄岭烈士纪念馆去感受红色革命洗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感受生活中的哲理,品读自己的人生。然后带着兴趣、带着情感、带着思考、带着目标去读书,在读书中寻找答案,如此一来,孩子们肯定感受会更深,理解加深透彻,收获更加丰富,这是不是比硬下什么任务,必须读什么书目,效果要好得多。
就自己的阅读习惯,不管是读小说集、散文集还是诗歌集,都是先读书的“序”,“序”大凡都是名家、前辈、或好友所写,介绍一本书的缘起、书和作者其人。中国人讲究“知行合一”,知其人方能读其文,透过序言这扇窗户,就把握一本书的灵魂;再读“跋”,而“跋”是作者自己写的,感谢那些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人,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是真文字、真心得,也是了解一本书的关键所在。细心读过“序”和“跋”之后,再确定是否读那本书的正文。
生活就是百科全书,不唯目的论,不唯考试论,让孩子为了美好的生活,为了诗和远方。自己去择书而读。这样,功利性会少一些,关怀亦会多一些,读书就会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的营养品,真正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滋润了他们的心灵。
读书有方法,而无捷径,有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有人遇好书爱不释手,在读中深悟,与作者进行深层精神对话……当然,爱生活,爱读书,读得舒心,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汉滨区江北高中东校区 李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