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与我国古代农事和劳动紧密相关,跟随节气时序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中树立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涵养劳动品格。近年来,汉滨区果园小学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涵,打造“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育新篇章。
打造劳动实践基地 传承地方农耕文化
根植陕南农耕文化,积极破解校情难题,学校在楼顶建设“红领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种植陕南地方常见的瓜果蔬菜和农作物,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秉承劳动教育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原则,将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分学段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耕作劳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学生们在劳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粒种子的领养开始,经历播种、发芽、成长、收获的整个周期,认识常见农作物及生长规律,进行简单的田间耕作与管理,在劳动中了解生命的延续和轮回,感悟中华农事文化,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实施学科课程融合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该校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涵,收集表达节气风物变化的农谚俗语、诗词民俗,从节气的由来、三候、农事、习俗、饮食、谚语、诗词等内容分章节研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跟随节气时序变化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教育学生顺应大自然四季更替的客观规律开展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播种)、“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秋分割稻)……让低年级学生诵读农谚俗语、认识常见农作物、进行采摘等简单田间劳作,让中高年级学生积累节气诗词文赋、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使用农具进行基本田间管理。学生在农事生产中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学会生存、学会生产、学会生活,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指导课外劳动实践 实现家校社合作育人
果园小学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学生家庭、社区,拓展劳动教育实践领域。在周末和节假日布置家庭劳动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我是父母小帮手”“争当小厨神”等家庭劳动实践,下发劳动作业单,跟踪学生完成情况。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劳动实践,拉近亲子关系,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节气,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立蛋、画蛋,走进大自然,采摘野菜春笋,制作品尝春卷,学习春分节气知识,体验亲近自然的快乐,开拓劳动视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小长假,倡议开展“小手拉大手,种下一棵树”实践活动,家长利用双休日,陪同孩子购买树种,种下一棵树,认养一棵绿植,种下一片绿色,体验劳动乐趣,感受美好春光,享受亲子陪伴的温馨。
学校发挥党建带队建作用,加强家校、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利用传统节日节气开展“重阳敬老”“传承雷锋精神 保护母亲河”等社会劳动实践。学生们走进社区敬老助老,走上街头清扫保洁,走近汉江河岸捡拾垃圾。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良好态势。
落实社团课后服务 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结合“双减”政策落地,挖掘发挥学校和师资优势,开设刺绣、石头画、黏土等劳育社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社团辅导教师根据节气时序安排授课内容,如捏黏土粽子、月饼,绣四季花卉团扇,做香囊、编五彩绳,绘节气石画等。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内化劳动意识,外显劳动习惯,体认劳动价值,迁移劳动技能,传承传统文化,涵养健全人格。
未来,汉滨区果园小学将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丰富“礼乐”文化课程体系,弘扬劳动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粹,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发展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讯员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