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让阅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翅膀

时间:2022-09-07 15:42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阅读王娅莉老师的《教师笔记》一书可以带你了解一线教师的阅读简史和成长轨迹,帮你解码一线教师的成长密码,这本书告诉读者一条真理:阅读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翅膀。

认识王娅莉老师后,我们有幸在一个读书团队经常共读一本书,一起分享读书体会,一起做公益,我们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王老师由一个农校毕业生成长为一名语文教学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一位优秀作家,她的成长轨迹非常励志,堪称成才教科书。我以为王老师的成长与她的广泛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王老师的新书《教师笔记》后你会找到她成长的密码。

《教师笔记》包括“写给家长”“写给老师”“写给学生”三部分,主要是王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公益活动、日常生活和读书积累的大量散文随笔,书中既有一位专家给家长的育儿方法建议、一位老师的谆谆告诫,又有一位良师益友的读书心得、生活见闻,读其书如闻其言,亲切平和而不乏真知灼见。

《教师笔记》的上卷是可以作为家教工具读本推荐给家长和班主任的。王老师跟家长推心置腹,谈亲子沟通艺术,教家长们如何做智慧型父母——如何避免语言暴力,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读物、戒掉网瘾,如何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如何帮助孩子排解烦恼等,无不是一个热爱孩子的好老师好母亲、一位心理咨询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满满的干货,读这些文章我常常感慨自己读书太少,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涉猎太晚。

从书中能读到哲学的睿智、美学的唯美和散文的天马行空。她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文美,其情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其中给读者印象深刻的有二十余篇谈阅读和评介好书的美文。

作家在《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文中说:好书往往有着严峻的外表,柔软的内壳,就像一个珠贝,里面装着作者在痛苦中磨砺而成的珍珠。我赞成西汉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她认为,读书要得法。古文须诵读,方能体会到古人炼字的功夫、音义结合的特点;哲学须默读,方能与作者一同沉潜到思想的密境;散文须朗读,才能发现情感汩汩流淌的回音;诗歌须想象,才能还原文字符号的丰富本意。读书须做笔记,不做笔记,读过的书就像草丛中的萤火虫,只能闪亮一个夏夜。好文章宜背诵,宜对比,才能像钙一样留在骨髓里。

王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阅读,她身体力行;推广阅读,她不遗余力。为了推广阅读,她建立了阅读群并且坚持在阅读群里分享自己的朗读音频和读书心得,多年来她坚持不懈,已经完成了两千多个音频,录音最多的是古文。她坚持朗读和背诵古文,经典篇章更是倒背如流。王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她有内涵也有口才,善于讲故事,出口成章;她擅长写作,笔耕不辍,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散文随笔,这是送给家长和同行的宝贵礼物。

在《教师阅读与个人成长》一文中,王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了阅读成长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她指出,在长期的阅读之后你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强化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一旦你能够独立解读文本,讲课就会有趣很多。思考变成一种乐趣,每一节课都成了一种向精神高地攀登的契机。她特别喜欢茨威格在《三大师》当中对巴尔扎克写作情境的描写,说他这时就是拿破仑,驱遣着一切词汇,讲课也是这样,当你悟到了课堂的奥秘,你就是一个快乐的牧羊人,是一个沉浸在乐曲当中享受合奏的指挥家。

阅读让教师的格局变大,视野开阔,智慧通达;阅读可以让教师和不同的专家对话,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阅读使一批批专家型、学者型的名师脱颖而出。古有孔子读书留下“韦编三绝”的佳话,北宋的杨时程门立雪,今有钱钟书、杨绛、叶嘉莹、于漪等大师广泛涉猎、满腹经纶。王老师也力求向这些大家看齐,她饱读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主张师生共读,和学生找到共同的语言密码,通过经典阅读打开思维密码。她现身说法,指出教师修炼思维品质,善读会写能说的重要性。同时强调,阅读可以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感,提升职业幸福指数。

我也曾经是一个深陷于繁重工作而疲惫不堪的老师,直到遇到了王娅莉老师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共读共写,深入的阅读和思维的碰撞让我们逐渐从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找到了教书的乐趣。

通过文史哲等经典的阅读,王娅莉老师的文学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她的文艺评论渐入佳境。她善于思考和提炼,书中的影评和文学评论见解独到,评论到位。她对司马迁、侯外庐、李春平、李春芝、李焕龙、黄志顺、王庭德等作家作品的评论常常高屋建瓴,具有导读的精炼和评论的中肯,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她引导读者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解读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常常让你如醍醐灌顶,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学者型教师成长的指南。

《教师笔记》一书中颇见功底的还有第三卷中的散文随笔,《壶口记游》的大气磅礴,《清明怀想》的沉思厚重,《一条清溪叫桃花》的清新隽永,《伤痕》的自省意识……这只是王老师众多散文作品中的一部分,却也能反映出王老师深厚的学养和精炼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文章都是可以作为下水作文的范本的。

她的散文语言充满张力,令人回味。《壶口记游》一文调动了多种感官进行描写,她写水:“这水仿佛从每一个地窍里喷涌出来,就好像一壶煮沸了的陕北黄米酒,每朵浪花都在翻滚,每朵浪花都带着酒香, 每夺浪花上都站一头怒吼的雄狮, 它们前赴后继,毛发披散,在峡谷中一跃而起,腾起黄色烟雾,它们左奔右突, 寻找出路。每一个地窍都发出宏大的和鸣,整个黄河流域都在应和着壶口的怒吼。”她笔下的壶口瀑布既有壮观的外形美,又有了坚不可摧的精神美,足以撼动人心。她写人:“牵着毛驴的老汉,唱着陕北歌谣,酸枣一样的歌声,将钢铁意志化为万般柔情。陕北婆姨的红色棉袄,像开在黄土地上的大红牡丹,又像热辣辣的一碗烈酒。壶口以它的阳刚之气,冲刷掉了人的俗气和小家子气。”

《清明怀想》一文写祭祖的文字同样扣人心弦。“他穿着褪色的蓝衣服,拿起了鼓槌,叉开双腿站在牛皮大鼓前,用鼓槌先在大鼓边沿轻轻敲击了两下,然后,炸裂般的声音就从鼓面倾泻出去。我仿佛站在了黄河的壶口瀑布边,看着金黄色的河水掀起滔天浪花,震天撼地的鼓声击出了民族的阳刚与奋进,王氏家族是这股洪流中一朵浪花,也向天地发出雷鸣般的吼声。这个衰老的、普通的老人变得年轻了,像一头豹子,奔跑在最前面。”“这鼓声,击碎了父亲的衰老,击碎了年轻人的犹疑,生活中的那些困顿、萎靡,此时都微不足道了。父亲对我讲的做人要诚信正直的道理,要求我的沉稳踏实,都在这鼓声中迸出来。而唱起山歌的老人,我不知道称呼他什么,但他柔美忧伤的唱腔让我几乎落泪。这苍凉、幽美、壮烈都是我们的精神底色啊!”文章中洋溢着对家族和本土文化传承的自豪感、使命感,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读完全书,读者不禁会对这位我们身边的这位作家老师油然而生敬意。她把琐碎的日常变成趣味十足的诗情画意,跟随作家体验平凡日子的诗情画意,收获内心深处的桃花源。王老师是个特立独行的学者型教师,她的散文独树一帜。

《教师笔记》是一本可复制的教师之书,王老师的某些做法也是可以复制的。阅读为王娅莉老师的专业成长插上了翱翔的翅膀,阅读王老师的书也可以给那些渴望成长的读者插上翅膀,帮助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青年教师同行早日成才。感谢爱读书爱思考的王老师带给我们的隽永美文,期待在我们身边能涌现出更多的王娅莉这样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为安康教育添砖加瓦。(汉滨初中 陈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