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在线观看了以“师生共写随笔”为主题的2022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直播后,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了学习的紧迫性、教师写作的重要性。
这次研讨会上,四川广元旺苍县教育局殷局长讲述了旺苍县新教育实验区叙事,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教育榜样教师分别做了生命叙事和经验分享,朱永新教授做了精彩的年度主报告。由县区示范到一线典范再到专家评点,真是异彩纷呈,脑洞大开,收获良多。
比如,来自江苏泰州的陈冬梅老师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把美的发现发表出来,用“发表”的力量培养出一批批“小作家”。江苏南通的数学教师茅雅琳老师倡导“趣动数学”,鼓励学生写数学小论文,使数学学科充满了诗意和趣味。
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共读共写,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共同体写作模式的产生。湖北松滋市的黄华斌校长带领学校教师团队一起编写生命叙事、江苏新沂市的任敬华老师总结出了“弘毅读写模式”等。
难能可贵的是,苏州市吴江区经济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管建刚老师,坚持20年阅读、写作、实践而华丽蜕变,20年出版20本书。乍一看这数据,觉得他是那么高不可攀。听了他的故事,才知道他曾经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小学老师,因为新教育,因为朱永新教授的成功保险公司的作用,坚持写了三年,2005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2006年出版第二本书,2007年出版第三本书。当时他只是村小的一位普通老师。管老师不仅分享了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成功经历,同时也解决了我们老师“没时间、能力不够”的困惑。他每天下班后用半个小时记录当天的所作所为,记录当天的思考和困惑。半小时的时间,他从记录五百字到七八百字,再到一千五百字。到了寒暑假,再把这些平时的内容整理形成初稿。就这样,20年出版20本书,这需要对教育的赤诚热爱、持续坚持才能书写出生命的传奇。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特级教师张菊荣老师说:“白天与校长、老师们在一起,在学校汲取实践的营养,安静的夜晚键盘下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这样的一种写作已然把自己与学校的思考维系在了一起。当一个人与一群人连结起来的时候,精神生活会高度丰富。当一个人坚持着他的坚持,就是他的精神标识,就是他的高贵的存在。”张菊荣老师坚持记录生活,梳理思考,带给他精神满足。后来,他居然连续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两篇8000字长文。而在他们的背后,是300000字的原始记录。他在报告中说:“我只是把那么一群致力于研究的人的思考记录下来而已,我享受的是这种精神成长的过程。”他们用的是日不间断的方式,在现实的教学中思考,展望理想,学校36位老师无一例外地参与图书写作行动,每个人都在记录,每个人都在思考。八年间,老师们创作了444本个人图书。这真是一个奇迹!
对于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网络教育学习中心郝晓东院长刚好教给了方法。他在《做新网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中指出,教师写作普遍存在四个困难的事,一是不愿去写,二是不会写,三是没空写,四是难久写。同样的指导还有李镇西老师把教育写作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来就热爱写作,而且有写作天赋的教师。第二类是以前并不喜欢写作,也不觉得自己擅长写作,但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还行。第三类是谈不上有多热爱,但是知道写作有助于教育成长,于是坚持写作。专家的经验,条条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如同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学习中,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曾经的我,也试着每天记录生活,可是,看着自己的文字,总觉得没有意义,最终没有坚持。听了老师们的故事,我惭愧不已。还好,张菊荣老师说:“教育写作是一种高贵的精神,重要的是做起来,是日不间断地做起来。持续性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让思考成为了一种状态。”希望自己能在阅读、写作、反思、实践中不轻言放弃,在素常的日子里过着高贵的精神生活。
行走在培新小学浓厚的教育氛围里,穿梭在数学教学与“师生共写随笔”的多彩实践中,有学校明确的教育规划,有专业的榜样引领,有强大的团队支持。我想,我可以少走多少弯路,可以迅速地成长。
引航筑梦向未来,时光不负有心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当我倾情投入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去,并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淀学识—深度思考—持续写作”的专业生活习惯,终有一天,我会让自己丰富而又生动的教育生活自然而有意义地在笔尖流淌出来,在写作中不断实现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与飞跃,不断走向优秀,遇见更好的自己,和优秀的伙伴们同行,向着明亮处飞翔!(汉滨区培新小学 鄢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