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争先】张滩镇:为了让乡亲过上好日子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0 17:01
  盛夏时节,热情似火。行走在汉滨区张滩镇奠安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跃入眼帘:果实挂满枝头,庄稼长势喜人,一座座老屋变新房;一条条公路通到家门口,一个个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点级在山川大地上;一张张真诚笑容点燃美好生活,百姓笑逐颜开。


  “没有杨支书,我们村不会发生今天这样大的变化,我们也不会走上富裕路!群众发自内心地称赞。这位群众交口称赞的杨支书究竟是何许人物?有何能耐?经历了哪些考验?为何能够得到群众认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访了这位杨支书。

外出打拼:穷小子变“杨百万”

  这位杨支书叫杨志保,是汉滨区张滩镇奠安村人,1968年3月出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人生活主要靠父母种地为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我们姊妹几个上学的费用更是没有着落。”提起贫穷往事,杨志保依然心有余悸,他说:“为了生活,父母受了苦难折磨,不管天晴下雨、寒冬酷暑,他们总是起早贪黑劳累奔波,拼命拉扯我们长大”。

  1988年,高中毕业后,不忍心父母受苦受累的杨志保选择了外出打工。“我当时跟随建筑队熟人一起外出打工,建筑队的工资相对高一点,能多挣一点钱,补贴家用。”杨志保说那时候年轻,只要能挣钱,建筑队的重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干啥我都想干好,不想落到人后面。”杨志保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进取心的人,他一边干活,一边自学,2000年,他进入安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由于成绩优异,又有建筑行业实践经验,同年,他应聘到安康福兴房地产开发建筑公司。“他聪明能干,从财务管理开始干起,两年后就当上了项目经理,是我们同龄人的骄傲!提起杨志保,当年和他一同打工的工友不停地夸奖。

  2002年,杨志保开始独立建设工程项目。“当时建的是江北朝阳小区,这是我接手建设的第一个工程,压力很大,生怕建不好,杨志保说,当时动力也很大,我想着终于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独当一面建好这个工程,能力就会得到认可,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功夫不负有心人,7000多平方米的朝阳小区建成后,不仅房屋质量得到建设部门和群众认可;而且一次性挣了七、八十万元,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杨志保高兴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他决心把事业越做越大。

  一炮走红后,杨志保的事业顺风顺水,先后涉猎建筑、采矿等行业,每年最少都有几百万元收入。通过十几年辛苦打拼杨志保的财富滚雪球似得积累,从当初一贫如洗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实现了华丽转身。


回村任职:落后乡村变示范村庄

  “2014年,正当我事业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接到张滩镇领导和村民邀请,让我回奠安村任职,带领群众开展脱贫攻坚,”杨志保说,“我当时在思想上也进行了反复斗争,说实在话哪个不想多挣点钱,妻子、孩子和朋友都反对我回来,但是一想到我是奠安村出生的人,乡亲们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我不能一个人富了乡亲们穷着,想到这里,我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奠安村”。

  奠安村位于安康城东黄洋河与汉江交汇处,因奠安塔而得名。过去的奠安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缠访闹访不断,村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工作推动困难,矛盾案件高发;让人谈之色变,成为全区典型的“上访村”“问题村”“后进村”。

  “我认为村上乱的根源在于党组织堡垒作用不强,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支部书记,我非常重视激发村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杨志保首先从“抓班子、带队伍”开始,严格落实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党支部班子做到的杨志保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党支部班子必须首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必须首先做到,以“严、诚、勤、实、精、细、廉”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信赖。

  治病要治根。在和村民谈走访心中,杨志保了解到,村级财务混乱、负债累累是导致群众上访的总根源,必须从村财务这个“硬骨头”下手,杨志保聘请专业审计公司,对村务进行全面理清,对新村开发宅基地应收未收的近16万元资金进行清收,向镇政府申请拨付新村建设项目资金10万元,协调农商行请求减免以个人名义为村集体货款产生的利息并解除其个人的不良信用,对新村开发遗留士地进行清理、明晰产权,与城东新区洽谈以提前预征的方式解决资金债务,2019年村集体最后一笔债务化解完毕。理清了混乱的财务也就解开了群众的心结,弥合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裂痕,化解了群众心中的怨气,村上的发展就有了向心力。

  村民要致富,就业是关键,杨志保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村民就业。二组村民杨光地,由于文化水平低,务工时常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家里还有年迈的父亲需要赡养,家庭窘迫。了解这一情况后,杨志保把他介绍到福兴公司,通过培训和锻炼,逐渐走上工程管理岗位,现在每月收入达到6000元,迅速脱贫致富,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杨志保利用自己曾担任福兴公司项目经理的便利条件;陆续介绍解决了1000余人次务工,实现了稳定就业。村党支部还与陕西兴科集团建立三联共建“帮扶关系”,连续几年来,解决3000余人次就业,仅2021年就为奠安村提供150余人长期就业岗位。

  通过两大公司带动,全村从事建筑、工程劳务产业渐具规模,涌现出杨东群、杨富军等一批从事工程建筑行业的专业人才,带动从业人员达到100余人,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村上发展了,农民脱贫了,杨志保又想办法让村庄旧貌换新颜。他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及其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实施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程。投入99万元完成“7.18”2处地灾点治理;投入51万元用于连村连组道路建设;投入80万元用于排污管网设施建设;投入62万元用于村道亮化绿化、新村街道改造提升以及垃圾回收站建设;投入43万元用于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公益停车场、公厕建设,村域面貌焕然一新,为群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建立党员干部包片责任制,带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拆违建清垃圾,完善基础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每周开展志愿大扫除,绿化美化亮化后的村庄不仅“颜值”有了大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儿”也提了起来。

  “自来水流在锅里头,硬化路铺到家门口,路灯照得如白昼,穿衣吃喝不再愁。”村民们的顺口溜道出了新生活的巨大变化,体现着脱贫群众的幸福感。通过不懈努力,如今的奠安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10138元增长到16788元,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奠安村也从后进村跃升为全省新农村示范村。


振兴乡村:金杯银杯变群众口碑

  从2017年起,奠安村把“新民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抓在手里,持续开展“改陋习、树新风、传家规、做好人活动”,通过评比“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方式,形成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動芳俭朴,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涌现出见义勇为扑救火灾的杨富军、杨富兵;疫情期间捐款捐物的胡小伟、杨凡;孝顺公婆的好儿媳王兴云、方荣菊自强励志的残疾人杨小军。

  把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为提升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引导和规范村民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红白理事会会长杨春杰介绍,“村里推行‘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明确每席标准300元以下,过事场次由过去高峰每年80余场降至10余场,仅此一项每年节约100余万元,同时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

  “现在大家伙的生活好了,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农闲时去村委会农家书屋看看书,到奠安公园锻炼身体;还可以去跳个广场舞。”村民杨春双说。现在13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了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农家书屋图书琳琅满目、种类齐全,文化器材、音响设备一应俱全,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艺队长陈贵芳组建起两支文艺队伍,业余时间妇女们载歌载舞、外出参演,村里打牌赌博的人没了、东家长西家短的闲扯没了,修整庭院、美化环境的人多了,村子风气正了、人心齐了,干群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在杨志保的带领下,奠安村先后获得省级扫黄打非示范村、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区级文明村,连续五年全镇目标考核先进村,20余天完成征收土地650亩,未引发一起信访矛盾,杨志保也连续5年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河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得到上级和群众认可,续写着新时代的传奇。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坚持党支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站前沿、唱主角,着力打造‘奠安塔’文旅名片,规划150亩河滩地建设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旅融合蔬菜种植基地,辐射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等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拓宽村民致富渠道,真正实现党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不断增强群众的满意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