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那些事儿》创作感言
31年前我在上中师学习《女大学生宿舍》这篇课文时,我曾经有过一个梦想,既然别人可以把大学生活写成小说,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么精彩、难忘的中师生活写成一本书呢?跌跌撞撞的一路走来,我很长时间似乎都忘了自己当年还曾有过这样的梦想,直到2019年那个暑假,毕业了25年之后,一件偶然的事情,促使我的这个初心梦想突然再次萌发,并且汹涌澎湃,停不下来。我便一鼓作气写下了这些文字,成了大家手里的这一本书——《中师那些事儿》
(一)创作初心
2019年7月,我在网上曾经看到这样一篇短文叫《中师生的芳华》,一下子便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该文这样深情地写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师生;十七八岁的他们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一代中师生,也许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负重前行,与平凡为伍;中师毕业生充实中小学教学队伍,让中国基础教育得以发展,不至于陷落,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幸,而之于个人,用一生的“芳华”,零落于中小学校有限的平台,从个人取得的发展成就来讲,是遗憾。”
我本人于1991年考入安康第二师范学校,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中师生活。那时候母校的学习氛围很好,同学们团结友爱,一个个积极上进,大家在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锻炼能力,追求全面发展;老师们治学严谨,爱岗敬业,既对大家严格要求,又给予了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大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如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能力突出”的小学教师,成为那个时代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期盼。毕业后,这些中师生大多数都回到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用他们的双肩和智慧撑起了乡村教育的大半个天,不少同学成长为名校长,教学骨干,极少数改行从事其它行业的同学,如今也成为所在行业的翘楚。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也常常在观察和反思近些年来师范教育的质量。近些年来,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不再报考师范院校,再加上一些师范院校为进入综合性大学而对师范专业某种分心或不重视,导致近些年来走上教师岗位上年轻人的综合素养出现令人心疼的倒退,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今天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得与失,迫切呼唤师范精神回归,希望师范院校能培养出更多的一专多能的通才教师,从而促进今天基础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于是我产生了要为那个远去的时代写点文字的冲动,试图用笨拙的语言写下一些感动,献给那个火红的年代,献给普天下上过中师的一代中专学生,也献给自己,作为对那一段芳华岁月的温馨回忆。
(二)内容简介
《中师那些事儿》为写实性长篇小说,我采取了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方式,刻画了一群努力向上、全面发展,有思想、有追求的中等师范生形象,回顾和反思了一代优秀中师学生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希望以此唤起一代中师生的集体回忆。我也希望通过热情讴歌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岁月,去引发人们对已经远去了的中师时代的思考,认识师范精神的真正内涵,去反思那个时期培养的中师生为什么会成为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
《中师那些事儿》用十六万多字的篇幅,以主人公赵弘毅的回忆为主线,对90年代中师教育从招生到学校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小说中梁州二师的原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由石泉县城郊搬迁到安康汉江北七里沟的安康地区第二师范学校,这是我的母校,也是现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小说描写的重点则是赵弘毅九十年代初进校后所在的普通师范专业五班的学习生活。《中师那些事儿》其实描写了一些平凡的事儿,一些琐碎的事儿,一些高兴的事儿,一些烦恼的事儿,一些奋斗的事儿,一些难忘的事儿......通过那些事儿,描绘了五彩斑斓的中师生活,展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素质教育,以及中师生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并透过那个时代中师生的成长和培养过程,讴歌了中师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担当,因为从那里走出来的中师生已成为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改行的中师生群体已经成为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蓄水池。
这部小说以时间为轴线逐章叙述赵弘毅进校后三年间从身体变化到每年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以及他所在的五班几个主要成员各自不同的成长变化历程。小说选取了中师生活中的一些难忘的片段: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周末第一次去梁州城的所见所闻,各年级段开设的主要课程及学习体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训练,教育实习收到的良好效果,中师升大学的激烈竞争,热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与辩论比赛,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的爱情萌动与学校不准恋爱禁令的矛盾冲突,胆大妄为者甚至冒险偷尝禁果,保卫科长设计诱捕校外流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帮助关爱与难以避免的误会纠葛……可以说是一幅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年中师生活方方面面的长幅画卷。
《中师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全文含序言、楔子、正文(40章)、后记等几个部分,全书近16万字,全景式展现了一代中师人的中师生活。本书以“赵弘毅”为主线,通过回忆他和同学们的三年中师生活,展现了中师学生“思想活跃、积极上进、学习刻苦、能力突出、素养全面”的时代特征。
小说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赵弘毅三年学习生活中三位气质类型不同的班主任形象:以严格严厉著称,对学生管得过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失之过严的王大顺;推行完全自主式的管理,把中师生看成大学生,失之过宽的李儒华;兼有王大顺和李儒华特点,宽严适度,因而受到各方面满意的汪安建。与此同时,也刻画了其他一些老师和同学的形象,比如讲课生动风趣但有时分寸把握失当的文选老师周本宁,足智多谋的保卫科长李精忠,俏皮可爱的军训熊教官,优点很多、缺点不少的书法老师吴运久,救死扶伤的退休李老师,以及同学张波、孟飞、王振、林泽木、王大宝、陈慧、周丽等也写的各有个性光彩。回过头来我再读小说,我发现由于我本人阅读量还不够,创作视野还不够开阔,思考还缺乏深度,未能把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命运放置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加以展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不够活泼、生动,缺乏深刻、细腻的描写。这种功力需要历练,希望自己今后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三)主题思想
有人曾问我:“赵弘毅是不是你?”我回答说,那不是我,他是无数个优秀中师生的复合体,他的身上有我的影子,他是我心目中一个比较理想的中师生代表人物,他身上有着农家子弟传统的勤奋好学、纯真朴实和美好善良,也有着改革开放时期中专生群体的开拓创新和执着追求。“九一级五班”这个班集体,也曾经是我当年班级的番号,在这部小说里我之所以继续沿用,是难以割舍自己对这个班集体的热爱,这个班级同样是无数个优秀中师生班集体的一个缩影,她代表着“求实、奋进、爱美、创新”师范学校班级精神。这部小说的体裁严格上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但也不是回忆录,也不是报告文学。作为一部校园题材的文学作品,既没有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也没有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刻意编造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它完全是写实性的,也没有十分明显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应该算作是一种纪实性小说,希望通过讲故事的这样一种形式对一代中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路历程实现再现。该作品的主基调是回忆和反思,是真实可信的一段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小说中的每个细节也都是现实中的真实,该作品真实地展示了“现实”这一质素。小说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在本书中我也尝试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读书重要性、知识与能力辩证关系、劳动教育重要性、全面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启发式教学、差生转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儿童为教育中心、关心时事和职业规划等教育问题的思考,引发人们对当前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反思。什么是教育?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教育就是一群热爱读书的老师带领一群热爱读书的学生一起读书!我非常赞同。在本书中我用相当多的篇章刻画了主人公赵弘毅博览群书的形象,读书贯穿文本始终,并且列举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以及读书的感悟,例如《人生》《天龙八部》《苏东坡传》《史记》《穆斯林的葬礼》《少年维特之烦恼》《废都》《平凡的世界》等名著。因为中师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在本书中还用相当篇幅借赵弘毅之口,对一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现实中一些教育问题做了探索和思考,比如对魏书生自主学习教育思想的领悟,对陶行知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探索,引用了周国平对什么是教育真谛的论述,对差生产生原因以及转“差”的思考,对教师职业幸福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思考等。
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谢开云教授,亲自为这部拙作作序,谢院长以“《中师那些事》朴实的文字见证了当年二师范艰辛的创业史;《中师那些事》 深情地叙述了当年二师范丰富的文化教育史;《中师那些事》舒缓情节抒写了主人公的茁壮成长史”三个重要的论断,为本书的写作主题做了高度凝练和概括。老师的作序为我这部小说增色不少,这既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又深感汗颜,深觉自己才疏学浅,辜负了恩师的期望,配不上这么高的评价。在小说的创作中,原安康文联副主席、《汉江文艺》执行主编杨常军先生是我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他的支持、指导和鼓励,才有了这部小说的诞生。安康文学界老前辈、安康文艺评论界泰斗——原安康文艺评论协会主席、安康学院中文系资深教授姚维荣老先生,不因为我无名,不因为我肤浅,仍对我关怀备至,对我的文稿初稿曾进行过详细批改,让我这样一个无名小辈感觉到安康文坛的温度,他老人家为此写下了《一幅值得珍藏的画卷》文学评论,认为该小说题材填补了中师校园生活的空白,“可以说是一幅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年中师生活方方面面的长幅画卷。”他说,谭照楚并非专业作家,他是抱着怀恋青春岁月——中师生活那段重要的人生经历的目的,尝试用文学方式,再现当年生活风貌的。虽然文笔尚显稚嫩,但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气可嘉。还有很多很多的文学前辈,他们在2019年召开的该小说作品研讨会上都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没有他们的关心和关怀,也同样不会有这部小说的正式出版。在此我一并致以深深地感谢。
在小说最后一章,我以小说中班主任汪安建老师的演讲,对三年中师生涯做了总结:“三年中师生活,有太多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回忆。三年来,我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我们学会了分析与思考,学会了丰富与凝练,学会了合作与竞争,学会了继承与创新,学会了不断地超越自我……今天,我们毕业了,所有这些温暖的记忆都将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伴随我们一生,那是我们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
有人说,丰富多彩的中师校园是一个大熔炉,燃烧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年级的纯真年代,走过了二年级的轻歌曼舞,告别了三年级的紧张与忙碌,而后迎来了整个六月的依依惜别。中师三年,我们见证了你们的成长,你们也见证了母校的飞速发展。回望历史,我们都经历了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知识的,也是情感的。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句著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未来展望
在小说后记部分,我这样写到:“曾经,我们天真的以为我们是上天眷顾的骄子,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最后才知道原来只是草。”有人感叹,“中师生是一代有见识,却退出历史舞台的过客。他们看着时代瞬息万变,却因为脚步太重而追赶不上时代。”中师生这个称谓虽然伴随着国家招生制度的改革,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中师生的精神却永远都不会过时,她也为新时代如何重振师范教育指明了方向。回望历史,你,我,他(她),无数的中师生,我们都是一群仰望星空,数星星的人。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中师时代。”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迫切呼唤中师精神回归,希望师范院校能培养出更多的一专多能的通才教师,从而促进今天基础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而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是教育梦,所谓国将兴必重师而贵傅。新时代呼唤更多德才兼备的好教师。追忆中师生活,其实最大的希望,还是师范精神在一代代师范学子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
师范精神的传统内涵,以品、学为核心,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既做“经师”、“业师”,又做“人师”,不仅要做“师之范”而且要做“世之范”,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这些标准一脉相承、系统完整,形成了对广大教师思想、道德、学识、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全方位的要求,赋予了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使命,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行动指南。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师范专业在校学生行为指南和自觉遵循。
回首二师历史,二师人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始终秉持着师范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扎实前行,这就是“专注”的力量。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人人都希望以最短的时间,产生最大的效益。但却有一些人,以“工匠”的精神,专注于细细打磨自己的事业。作家木心有一首著名的小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生漫长,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其实不易。人的一生,能够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专注于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就是成功。无数中师人正是在用一生的时间做好“教书育人”这一件事,他们默默无闻,却堪称伟大。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正是师范的精神。
朋友们,光阴易逝,世事纷纷扰扰,文学依然神圣,我才疏学浅,文学殿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滨区江北小学校长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