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打好稳岗就业“组合拳”

作者:佚名 来源:汉滨融媒 发布时间:2022-05-24 17:47

汉滨区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今年以来,汉滨区严格落实全省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六条政策措施和稳岗就业十二条政策措施为抓手,以稳企促稳岗、以稳岗促就业,着力打好“稳就业”组合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走进安康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个个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生产现场有条不紊。前来上班的职工已习惯新的入厂流程:配戴口罩、测量体温、洗手消毒、排队进厂,工厂每天对防疫防控的要求并没有因疫情形势变化而松懈。新乐祥企业负责人顾芝红介绍说: “我们工厂严格把控,每天采取多方面措施保证工厂安全生产,并封闭工厂的其它出入口,保留一个出入口正常出行,同时进行体温测量、登记,工作全程佩戴口罩,工厂进行无死角消毒,确保员工健康安心上岗和企业正常生产。”  

今年36岁的朱棉云家住五里镇朝阳村,以前在深圳打工,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她就选择了离家最近社区工厂务工。朱棉云高兴地说:“在社区工厂上班,每个月收入有2500多元,不仅离家很近,也还能照顾孩子和保障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费,一举两得。在工厂上班快一年了,这里既能让我感受到大家的温暖,也能每天回家,很开心。”  

今年以来,该公司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大马力生产,呈现了防疫、生产双管齐下“两手抓”、齐心发力“两手硬”的忙碌场景。目前,投资1亿余元,在汉滨区五里、中原、沈坝等地建成4家新社区工厂,今年,她打算在安康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织袜产业,计划培养50名机修人员,100名管理人员,1000名挡车人员,月均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  

同样,面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爆发的严峻形势,年初以来,汉滨区积极落实“稳就业”工作部署,始终把稳岗就业作为防返贫的根本之策,强化措施,采取一系列举措,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推动各项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见效,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筑牢防返底线。  

一是强化劳务输出稳岗。建立了由区人力资源市场、镇劳务输出平台、村劳务服务站构成的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持续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服务频次,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定期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强力执行脱贫劳动力“543”转移就业一次性交通和生活补助政策(省外、省内和市内转移就业分别补贴500、400和300元),采取点对点包车输送等方式组织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积极开展依法维权,抓实脱贫群众就业后服务保障。一季度,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其中劳务输出5.1万人。  

二是强化社区工厂带动。进一步完善实施“六补一贷一奖励”系列政策(厂房租赁补贴、水电费补贴、培训补贴、一次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新社区工厂贷、税收县级留存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吸引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企业围绕搬迁社区建设新社区工厂。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社区工厂”模式,引导330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3.2亿元资金投资建设社区工厂厂房、车间30处13万平米,吸引11家总部级企业落户汉滨。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185家,其中毛绒玩具文创企业128家、电子线束企业19家、其他类企业38家。实现了入住百户以上易地搬迁社区工厂全覆盖,累计带动就业1.32万人次,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  

三是强化“三区”就近吸纳。围绕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集群目标,全力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五里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192户,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5200余人;依托中心城区优势,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孵化基地建设、金融服务等政策,助力企业纾困,培育链主企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鼓励支持创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年初筹措1.29亿元资金,出台52条产业奖补办法,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248个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联农带农,辐射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8300余人。“三区”共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3.5万余人。  

四是强化公益岗位兜底。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家庭收入”的脱贫未就业劳动力,统筹开发公路养护、饮水管护、生态护林、搬迁社区保洁等一系列公益性岗位,稳定在岗1.23万人,切实解决了弱劳动力增收问题。  

五是强化技能培训助力。摸清脱贫劳动力底数,精准对接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式组织、定岗式培训、定向式就业”的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免费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衔接。在去年的基础上,汉滨区还紧紧围绕重点群体、重点项目、核心工程开展贴近群众需求的各类培训达到5000人次,真正让群众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既能进入企业或工厂务工,也能成为种地养殖好手,拓宽群众就业空间和选择性。与此同时,对自主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取得证书的脱贫劳动力发放培训补贴,激发他们提升技能、增加收入。下一步,汉滨区将继续以十二条举措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就业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稳岗减负,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稳定全区就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