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争先】周青锋:从“北漂”到“养蚕状元”

时间:2022-05-20 17:21  作者:源自:
  “要新鲜的嫩叶,桑树叶不得有露水,要保持干燥。一次给叶不能过多,过多吃不完,叶子会枯萎,浪费叶子,不利于蚕宝宝的生长,喂得过少,蚕宝宝不够吃,影响生长发育,睡眠起眠上簇时间不一,影响蚕茧的品质”周青锋一边给身边的工人交代养蚕注意事项,一边亲自动手操作,捡起蚕簸里面的枯叶。



  立夏刚过,走进汉滨区石梯镇双联村,绿油油的一片桑园,格外喜人,周青锋正在桑园里忙着摘桑叶、装袋、装车。

  周青锋是远近闻名的孝顺男,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1993年成为“北漂”一员,一直从事建筑装修行业,由于爱钻爱学,逐渐成了公司的管理人员。2001年,学到了技术,有了积蓄,从公司出来,自己注册了公司,相继在北京成家,有了孩子。在北京的事业一天天壮大,也结识了很多人脉资源。



  “由于常年在外很少照顾父母。现在父母年龄大了,体弱多病,前几年我是北京安康两地跑,一年两地来回跑十几趟,既耽误北京那边的生意,又不能尽全力的尽孝道。”说到这里周青锋掩饰不住对父母的愧疚。于是就和妻子商量选择回老家发展农业产业。

  通过与一位北京的丝绸专家朋友聊天中得知陕西安康的蚕丝品质不错。2017年“鎏金铜蚕”惊艳了世界,成为“网红”。安康这边种桑养蚕又盛行了,现在根据国家丝绸价格的上涨,这才使周青锋下定决心在老家发展蚕桑。



  说干就干,2017年7月份,周青锋就回到老家办理了合作社前期的营业执照等手续,就开始挨家挨户沟通流转土地。由于双联村的土地贫瘠,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杂草丛生。周青锋找挖掘机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平整土地,规划园区布局。到处请教专家,学习技术,考察市场。联系省、市、区蚕桑专家考察土壤、土质。在得到专家的实地考察和分析后,建议改良部分土壤土质,达到植桑条件。2017年底开始栽植桑苗,2018年三月桑树全部栽植完毕,经过专家指导,桑苗全部成活。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桑园也逐步形成了规模,流转土地、建蚕室、搭蚕台、购蚕具、买机械加上人工工资,周青锋先后投资了300多万元,打造联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吸引各界人士前来游玩观赏体验。



  “我们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也没人要。我们是常年在合作社务工,剪枝、施肥、除草、采桑叶、喂蚕,四季都有活干,一年收入也有两万多元,不比外出打工挣的少呢。”双联村村民高文梅和冯满兰说。

  说起村里的变化,大伙儿都对周青锋竖起大拇指夸赞。

  周青锋说:“常年在我这合作社务工的有20多户,30余人,年轻人都在外打工,这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村民没有经济来源。光我致富了不行啊,我要带领这部分村民增收致富。工人在我园区务工的同时,抽时间还能照顾家人,照料自家的庄稼,实现了打工挣钱、照顾家人两不误!”



  现在周青锋从一个门外汉,从书本上学,网络上学,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边学边干,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成了当地有名气的蚕桑“土专家”,现在说起栽桑养蚕他说得头头是道,他不仅养蚕技术过硬,还耐心指导村民养蚕技术。2022年还被评为安康市第六届“养蚕状元”。



  2021年周青锋养了四批次种蚕,产值40万多元。“今年我们计划养殖6批,争取突破100多张。目前桑园总面积500多亩,其中果桑区有30多亩,正处于成熟采摘期。五一期间前来采摘的游客累计有三千余人,桑葚的产值达到两万余元。”周青锋说:“下一步,借助国家的好政策,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再扩大养殖规模,打造农旅融合一体的新型农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