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亮点】乡村见闻:爱心菜园

时间:2022-05-20 17:05  作者:源自:
  “五一”小长假,家住马坪社区的搬迁户吕天明终于能用自产的蔬菜招待客人啦,他高兴地给在外务工的子女发视频、打电话,称赞这是社区党支部为民办实事带来的红利。

  地处陕南安康北山的汉滨区马坪乡,2003年并入中原镇后,由于集镇平地多、设施好,就将马坪、乌沟、屈家沟、丁家庄、黄金庙、小罐子六个村合并为马坪社区,并于十二五期间借“生态移民”政策将96家分散农户迁入集镇,在十三五期间乘“迁移式扶贫”东风把225家边远户迁入集镇。





  进入集镇、住上楼房的这些“脱贫攻坚”安置户,享受着统一规划建设的漂亮小区、宽畅街道,有了商贸、车站、医院、学校、幼儿园、水电路等公用设施,有了白天可在广场、街边、河堤健身,晚上可在路灯下跳舞的时尚生活。但有一样不太方便,就是天天面临的吃菜问题。

  马坪社区距安康城108公里,集镇没有菜农,外来蔬菜不仅品种少、价格高,而且不太新鲜。年过六旬的村民杨家明说:“我们人老几代住在这秦岭南坡的大山沟里,服了这里的水土,吃惯了本地种的菜。住进社区之后,猛然要买外来菜,不仅吃不惯,而且买不起,搞得人心里不舒服、胃里很难受!”

  杨家明家住田湾,距集镇3里路,他就跑回老宅去,重拾了几块撂荒了一年多的土地,在坡地种粮、平地、种菜。几个月后,喜获劳动成果,他把自产的蔬菜挑回集镇,又分了一些给左邻右舍。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大家纷纷动了心,分别到周边寻找菜地,路近的就抽空跑到老屋场去种地。然而,住在集镇,又回乡下种地,毕竟不太方便。杨家明说:“不仅施肥难、抗旱难、运输难,就连防止野生动物破坏都是一件费工费力、得不偿失的难场事!”



  马坪社区党支部把群众的生活所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去年下半年,在完善了集镇的道路、河堤、卫生、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后,就争取到上级的扶持项目,通过租赁土地和集中规划、统一整地,在集镇新区的上街头,创建了永久性的“爱心菜园”,给老家距离集镇1公里以上的126户社区居民,每户划分了1分菜地。同时,在搬迁户腾退老宅的房屋、土地时,为距离集镇1公里以内的住户保留了适量的菜地。



  今年元月,小菜园分配到户,杨家明如同当年的“土地承包到户”一样兴奋,当天就下地劳动,一连忙碌好几天,深翻了两遍,施入了土肥,率先种上了洋芋。他说:“洋芋下种早、生长期短、产量高、做菜的可变性强,收了之后倒茬快,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他的带动下,六成以上户主都种上了洋芋。



  年过七旬的吕天明,原是乌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儿子、儿媳和大孙女都在外地务工,就他和老伴、小孙女住在集镇上的新社区。家庭日常生活的人口少,用菜量不大,他就精打细算,在1分菜园里种上了葱、蒜、辣椒等调料,又栽上了黄瓜、西红柿等菜苗,计划按照农时节令的变化来种植精细小菜。“五一”假日,搬进城里的亲戚回到马坪团聚,当他端来香喷喷的自产菜,大家因为吃上了家乡的味道,而热情称赞“爱心菜园”这件实事办得好,真心感谢马坪社区的为民服务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