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亮点】25座!这个银行在秦巴山区架“金桥”

时间:2022-04-20 15:46  作者:源自:
  清明刚过,洞桥村的群众就开始推土、清淤、整田、灌水,忙开了他们盼望已久的稻田养鱼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彭测勋说:“多亏中国建设银行雪中送炭,给村上架起了发展农副产业的‘致富桥’。”

  洞桥村位于安康瀛湖西侧,是汉滨区瀛湖镇的人口大村,过去由于缺乏支柱产业,穷了村民贫了土地,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土地大面积撂荒。2020年,村上针对河湾里河床宽、水土好、地势平缓的实际,申报开发千亩撂荒地的土地整理项目,在汉滨区政府的支持下,及时完成了河道截弯取直、河堤治理、农田护岸和防汛工程。同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吸引能人回村,在河湾中心地带启动了连片面积达532亩的稻田养鱼项目。


瀛湖镇洞桥村Ⅰ号“慈安便民桥”

  然而,由于没有修桥铺路资金,修田养鱼项目无法实施。2021年夏,汉滨区慈善协会现场调研后,立即向中国建设银行派驻该区协助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做了汇报,当场得到支持,确定了兴修两座“慈安便民桥”的扶持措施。有了“救急项目”,村民们干劲倍增,不到一个月,就修好了两座人车共用的跨河砼平板桥。随即,他们雇来铲车,迅速修通两桥之间连线、通往山里的延伸线和连通安岚公路的引线等通车便道3.6公里,方便了稻田养鱼项目的运料、改土和修田,便利了片区内4个村民小组、523人的出行,并使公路辐射带动群众542户2188人,产生了巨大的惠民效益。


瀛湖镇洞桥村Ⅱ号“慈安便民桥”

  “有了‘富民桥’,就能发展致富产业。”彭测勋介绍,仅这两座桥沟道的小片区,今年除了稻田养鱼、火龙果种植这两个新项目外,还发展有260亩杨梅、80亩枇杷、310亩黄豆,养殖500头生猪。汉滨区委书记范传斌、区长吴大林对该村产业发展寄予厚望:“‘富民桥’助力,开辟‘金光大道’,把洞桥村打造成秦巴山区的乡村振兴样板。”

  地处陕西南端、秦巴山区的汉滨区,一条绿色汉江穿境而过,江北为秦岭腹地,江南为巴山地区,是国家“秦巴连片贫困带”的核心区。由于山大人稀、沟壑纵横,群众出行极为不便。1997年,陕西省慈善协会为解决隔河堵水群众出行难,在汉滨区谭坝镇修建首座便民桥,自此启动了在陕南秦巴山区的小河、小沟修建小桥,上替政府补短板、下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慈安便民桥”项目,由此坚持20多年,修桥5700多座,成为惠及陕南三市、享誉全国的慈善品牌。


茨沟镇王莽村“慈安便民桥”

  进入脱贫攻坚后期,迁移式扶贫让山地群众进城入镇到社区,边远地区小沟小河上架的石桥、木桥、铁索桥、钢架桥之类的人行桥需求减少了,而川道、丘陵、浅山及人口密集的河道地带大量需要能过车的“产业桥”。这样的小型砼桥,最低也得3.5米宽,主体加引桥一般都在6至10米长,省市慈善协会“慈安便民桥”项目的每座5万元扶持标准,实在难以支撑这种工程。

  中国建设银行派驻汉滨区的挂职副区长苏静、乡村振兴局挂职副局长蒋帅,在听取区慈善协会汇报后,深入现场调研解民忧,实事求是办实事,赢得总行支持,为每座桥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2021年帮助汉滨区修建了25座“慈安便民桥”。

茨沟镇铁尺村“慈安便民桥”

  在秦岭南坡的茨沟镇瓦铺村看到,李家院子和夏家院子之间的这座“慈安便民桥”,不仅将两座大院变成了民宿集群,而且兴办了蔬菜、水稻、魔芋、核桃、板粟、养猪六大基地。更为可喜的是,新发展甜秆1200亩,可产清酒20吨、增加收入672万元。

  来到该镇铁尺村,在狮子沟口见到一座长12米、宽5米、高5.5米的新桥。老党支部书记赵照珍激动地说:“过去我们这里的狮子沟、黑牛沟里共有3个小村,靠木棒桥和搭列石的土办法通行,一遇山洪暴发就会冲人。现在有了‘救命桥’和‘致富桥’,我们振兴乡村信心百倍,去年以来已发展核桃1400亩、板栗800亩、养鸡1000只,还有天麻、木耳、魔芋、烤烟、五味子、中药材等产业,大家正开足马力发展产业。”


沟镇瓦铺村“慈安便民桥”

  上到王莽山,就到了与旬阳市、镇安县交界的“三县堡”,是汉滨区的边远地区。这里的二郎沟长达20公里,因坡度缓、土地好,一沟两岸住满农户。第五村民小组的11户人家住在公路对面的沟道拐弯,虽有好田好地,却无通行条件。“慈安便民桥”于去年12月份修起后,住在最东头的村民张大为,立即投资2万元,修通了500米长的到户路。今年春节,张大为在外工作的儿女把车开到了家门口,也为周边两户带来了通车之便。住在西边的张大金、蔡从安心热了,立即联合其他几户,自己划线、调地、打路基,把路修到每户家门口。茨沟镇民政所所长王祖烈介绍:“王莽村的决心是誓把青山变‘金山’,致力打造全镇林特产业第一村。”


残疾村民刘本富坐轮椅过便民桥到七堰社区工厂上班

  来到大竹园镇七堰社区,便见两座“慈安便民桥”分别连通两条400多米长的街道,当一桥两岸的居民跨过桥梁,走向社区工厂,便让人看到了“新社区生活,家门口就业”的繁荣景象。他们的毛绒玩具厂就业270人,年产值3000多万元;服装厂就业30人,年产值600多万元;茶场及茶叶加工厂用工210个,年产值800多万元。仅这3个加工企业,不仅满足了本地村民就地转化为工人,而且吸纳了紫阳、岚皋等周边县区的上百人,真正体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村民刘本富是个残疾人,无法下地干活,现在有了社区工厂,他每天坐着轮骑和妻子一块儿走过“致富桥”去上班,心里乐得一路莺歌小唱。

  汉滨区慈善协会分管项目工作的副会长李成旭,过去长期在交通局和乡镇工作,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建设银行帮扶修成的25座‘慈安便民桥’,惠及群众12600多人,分别带动了农林牧副渔和工商建运服等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振兴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了秦巴山区人民心目中的‘致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