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外出还是旅行,每到一处,总要余时间去书店看看,选一两本喜欢的书带回去,一是留个纪念,二是给书架上添上一个新朋友。随着时间推移,再加上平时积攒的,屋里的书逐渐多了起来,书架也由一个壮大成了几个。
每每看着书架上那些书,忽然觉得它们好像一群好朋友在安静地等着我。有几十年的老朋友,也有加入不久的新朋友,它们相互依偎在一起好像开秘密会议,那神态也是蛮有趣的,高的低的,胖的瘦的,有大腹便便的凸出来,也有羞涩孤苦地缩进去,它们个个满腹经纶,却如等待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不张扬不显摆。
在我的记忆中,真正开始读书和拥有自己的书籍是从上中师开始的。小时候,父亲经常从学校借来一些连环画,偶尔还有一些报纸,那是我最早接触的课外读物,尤其是那些“小人书”开启我的阅读兴趣,常常让人爱不释手。上初中时,记得一年临近春节,父亲叫我去集镇买年画,说市场西侧路口的书店有卖的。书店里人不多,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我走近才发现,每层书架摆放的是同一类书,以历史名人的著作居多。隔着柜台看了又看,让售货员来回取了好几本书。也有自己喜欢的,但最终一本也没有舍得买,因为衣兜里的钱只够买父亲交代的东西。
上中师学校后,独自一人去图书馆,心里还有点紧张,懵懵懂懂地不知道要干些什么。图书馆一楼是一个大厅。厅的前半部依旧摆放着多个高低适中的木柜子。每个柜子有好多抽屉,抽屉上贴着标签,分不同的学科。不少同学围着柜子在翻阅抽屉里的卡片。一些人不时用笔把卡片上的内容抄在纸上,然后继续翻阅;另有一些人则拿着写有卡片内容的纸张走向大厅的后半部分,那里有一张硕大的柜台。隔着柜台把纸张递给工作人员,柜台后面是穿梭于书库间图书管理员。书库里摆满各种各样的书籍,如同进入书海一般。
我走向卡片柜,拉开其中的一个抽屉,对着满满的一抽屉卡片,有些茫然,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图书馆是蓄满知识溪水的海洋,可我来到海边,却不会游泳,那是多煞风景的事!人要要做风景的观赏者,更要做一个遨游者。
自此,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了我闲暇之余去的最多的地方。书架上有那套《平凡的世界》就是那时买的,当时在日记本上写的读书笔记,至今还保存着。
早些年,街道上一家三味书屋,由于无力支撑不断上涨的房租,无奈搬离了小镇。感叹之余,我写下了一篇文章,对市场大潮冲击下实体书店生存状态表达忧虑。无论物质需求多么旺盛,人还是需要精神作支撑的,否则就会迷失幸福的方向。多元化的社会不能缺少文化这一元素,这是民族生存的根,也是民族的自信的源。
忙碌,亦是一种生活状态;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巨大物质文明使人应接不暇。在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情况下,享受掩盖精神生活的缺失,人越来越变得浮躁。书籍使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不仅在于认知客观世界,也在寻找更好的自己,读书可以静心,净心,也可以塑心养心。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是忙碌的,只有把忙碌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才是真生活,请留点清静给自己,闲暇时莫忘去读书。(汉滨区江北高中东校区 李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