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争先】刘瑞普:把地种出“花样”来

时间:2022-03-18 15:57  作者:源自:
  “皱皮甘蓝凉拌起来好吃,甜丝丝的。”站在天瑞塬智慧农业云管理系统旁的技术员刘瑞普,手拿一把浑身褶皱的叶子,几多回味,几多兴奋。

  陕南春独早,月河花枝俏。在汉滨区建民街道忠诚村现代农业园区,酷似牡丹的羽衣甘蓝,红绿映衬,竞相绽放,裹挟暖洋洋的微风,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说起羽衣甘蓝,刘瑞普喋喋不休。十几年前,忠诚村依托汉江月河川道的优势发展蔬菜产业,传统种植满足不了城里饭桌上的需求,产不对销,劳不对酬,辛辛苦苦种出的萝卜白菜,卖不了几个钱,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好劳力跑出村去了,颇为肥沃的土地,几乎白白撂荒。

  刘瑞普就是“弃农者”之一,种菜养活不了一家四口,他常年在外打零工。

  后来,村里建立起现代农业园区,全村留守人员依旧种菜,相继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刘瑞普看在眼里,在路面硬化、电通了的2009年,他回村了。

  刘瑞普干了半辈子农活,闭着眼睛就知道种菜的翻地、点种、施肥、浇水、除虫“五部曲”。他在村里的蔬菜大棚瞧见了不一样的景象:琉璃瓦代替了地膜,翻土机代替了锄头,喷洒头代替了泼舀……尤其好奇“花白菜”也被誉为羽衣、皱皮、紫叶甘蓝,一连串的迷惑,让他萌生了种“洋白菜”的想法。

  红心脆皮、姿态万千的甘蓝,栽种到刘瑞普的自留地里,似乎不服水土,长着长着就蔫了,叶败花残,惨不忍睹。别说卖钱,就是送人,也被婉言谢绝。

  种菜亏了,刘瑞普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呆。“我们卖的菜是绿色,施的肥是有机的,我们是新型职业农民。”村民种菜方式变了,观念也变了。村里实行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改变了过去各种各菜、各卖各价的“小农经济”面貌。

  刘瑞普被派到山东、江苏等地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和实践,他掌握了甘蓝耐寒、耐热、耐盐碱却不耐涝的习性,夏天不浇水、冬天不保墒,就算是把“花心”摘了,几毛钱的“白菜”经过一番捯饬,也能变成几块钱的抢手“花菜”,效益翻了几番。

  尝到了甜头,刘瑞普抓住“互联网+”风口,开始专注智慧农业。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遥控,让传统农业长了一个“聪明大脑”,啥时候干啥、怎么干,包括消费市场的分类和终端等问题,数据平台一清二楚。村里400亩蔬菜的养护,38家直销店的配送,232名建档立卡户的帮扶,日积月累,他摇身变成了一名令人刮目相看的乡土人才。


 春意盎然,甘蓝如花。刘瑞普暗暗算了一笔账,全家的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凑到一起,每年差不多进账4至5万元。


  建园区、兴产业、共致富,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每天有120元的报酬,活紧了可达150至180元。刘瑞普欣喜万分地说,羽衣甘蓝其“脆”是产业对路,其“甜”是村民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