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的安康市汉滨区石梯镇叶沟村群峰竞秀、古树参天,田埂间村民传来阵阵笑声和坡地上一个站立在一棵手臂粗的枳壳树旁,看看叶子,又瞅瞅树枝,再用手环过树干,脸上渐渐露出笑意的中年汉子构造了一幅自然淳美的田园画卷。

中年汉子叫张兴涛,国字脸,一身朴素的衣裳,透过白发和略微有些黑黄的牙齿,活脱脱一个地道的陕南农民形象。
张兴涛今年50岁,是石梯镇原人大主席,虽然在今年六月份退居二线,但依然深入一线,负责包联叶沟村。谈起张兴涛的工作和为人,石梯镇党委书记刘正保称他为“老黄牛”。刘正保说:“我到石梯镇来工作,有张主席这样的同事支持,是我的幸运,镇上只要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张主席总是第一个承担,没有任何怨言。”
正如刘正保所说,张兴涛被派往包联叶沟村,其实是挑了镇上的重担。他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吃苦耐劳,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成绩,这就是“老黄牛”精神。

石梯镇叶沟村,国土面积11.37平方公里,有18个村民小组,农村常住人口552户2023人。
“因为镇村综合改革,叶沟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加之又离城近,村民接受新鲜事物较多……”叶沟村党支部书记许洪明一句话没有说完,但是村情的复杂程度已经溢于言表了。
住在安康城边上,有几个组还不通水泥路!说起之前没有水泥路的经历,叶沟村十一组村民万益成有道不尽的苦水。指着眼前三间两层的砖房,万益成说:“当初修这个房子,车进不来,每一块砖、每一袋水泥,都是凭人工肩挑背扛来的,已经记不清摔了多少跤……”

叶沟村,山不高,但面积广,绵延了六道梁。张兴涛到村五年来,已记不清在村里的六道梁上来回翻越了多少趟。
“谷子长到一尺多深的时候,最热!我们从早晨走到晚上,身上的衣服只有小腿一块地方是干的。天寒地冻,我们走着走着,脊背上的汗把秋衣浸透……”谈到和张兴涛这几年在村开展工作,叶沟村党支部书记许洪明说。
通过走访,张兴涛发现叶沟村只有一条“张青”公路穿村而过,还有很多组都没有覆盖到位,老百姓出行依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要想富,先修路,路无疑是叶沟村贫穷的症结。

为了村里修建村级路,张兴涛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到户走访、跑办项目、踏勘线形,他总是冲在最前沿。当时,汉滨区交通局的村级公路建设项目是25万元一公里,可根据村里实际情况,还存在很大缺口。
石梯镇党委、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随即向区四大班子相关领导进行了汇报,最终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到134万元的苏陕项目资金,涉及6个村民小组的8.77公里农村公路和一处慈安便民桥等项目顺利实施。
当问起修路付出的艰辛,张兴涛连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镇村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给上级汇报的工作总结中,张兴涛这样写到:叶沟村水泥路通至1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硬化通村道路15.27公里,2018、2019年6个组8.77公里通组道路,2018年完成2条6.5公里“油返砂”项目路……

村里的路修通了,村民致富的路也要打通。经过调研,张兴涛发现村里没有响亮的产业。结合村里实际,张兴涛了解群众发展意愿,带领干部群众代表赴市内外取经学习,回村后合理布局产业规划,确定了逐步发展的思路。2017年,村里成立东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300亩花椒园区;2018年,村里成立联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250亩枳壳园区,同步发展养蜂产业;2019年,村里成立勇鑫悦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400余亩拐枣园区。村里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4000余元,上升到2019年8000余元。
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平时工作中,张兴涛对每一位村民不抛弃、不放弃,在小康路上不让每一位村民掉队,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

“村里十三组有一户,如果不是张主席的话,他早都不在人世了。”叶沟村党支部书记许洪明说。
陈启照说的这一户,户主叫彭晓琪,今年45岁,身患重病的他和76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彭晓琪治病,张兴涛想尽了办法,联系安康、西安、北京等医院让彭晓琪就医,平时生活中,张兴涛隔三差五就到彭晓琪家中走访,衣、食、住、行都考虑的细致入微。
立足群众需求,聚焦民生关切,叶沟村的农网改造也是张兴涛最关心的事。2019年群众多次反映水田片区用电质量不高,电压不稳定,遇到农忙和过红白喜事得要用发电机发电,张兴涛得之后立即调研打报告,多方联系张滩电管站,解决了水田片区老旧电杆破损、导线线径细、配变容量不足的问题,满足了村民用电需求,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农网改造后,我们家家户户可以放心用电,再不用发愁电压不够。”水田的村民赵永平说。
“我感冒给他打电话,他叫我自己解决,可是对他的贫困户,他比我还亲。”说起张兴涛的事,妻子王玉侠笑着说。
张兴涛家住在关庙镇,石梯镇与家相隔只有10来分钟的车程,而张兴涛大多数时间却在村上,已经连续两年都没有休过假期。

纵观张兴涛的工作简历,一个“老黄牛”形象浮上脑海。1989年安康农校毕业后,张兴涛辗转紫荆、关庙、早阳、石梯等镇工作,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他已经成为了镇党委、政府推进工作时“攻营拔寨”的主力,在脱贫攻坚、移民搬迁、信访矛盾、农业、林业等这些重点工作上,张兴涛总是勇挑重担,在领导安排之后,时刻都是那一句:“那行,交给我。”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张兴涛在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主动担当不避让,敢打头阵不退缩,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向常规工作要实效、向创新工作要成效、向亮点工作要长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精耕细作,塑造灿烂人生。

中年汉子叫张兴涛,国字脸,一身朴素的衣裳,透过白发和略微有些黑黄的牙齿,活脱脱一个地道的陕南农民形象。
张兴涛今年50岁,是石梯镇原人大主席,虽然在今年六月份退居二线,但依然深入一线,负责包联叶沟村。谈起张兴涛的工作和为人,石梯镇党委书记刘正保称他为“老黄牛”。刘正保说:“我到石梯镇来工作,有张主席这样的同事支持,是我的幸运,镇上只要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张主席总是第一个承担,没有任何怨言。”
正如刘正保所说,张兴涛被派往包联叶沟村,其实是挑了镇上的重担。他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吃苦耐劳,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成绩,这就是“老黄牛”精神。

石梯镇叶沟村,国土面积11.37平方公里,有18个村民小组,农村常住人口552户2023人。
“因为镇村综合改革,叶沟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加之又离城近,村民接受新鲜事物较多……”叶沟村党支部书记许洪明一句话没有说完,但是村情的复杂程度已经溢于言表了。
住在安康城边上,有几个组还不通水泥路!说起之前没有水泥路的经历,叶沟村十一组村民万益成有道不尽的苦水。指着眼前三间两层的砖房,万益成说:“当初修这个房子,车进不来,每一块砖、每一袋水泥,都是凭人工肩挑背扛来的,已经记不清摔了多少跤……”

叶沟村,山不高,但面积广,绵延了六道梁。张兴涛到村五年来,已记不清在村里的六道梁上来回翻越了多少趟。
“谷子长到一尺多深的时候,最热!我们从早晨走到晚上,身上的衣服只有小腿一块地方是干的。天寒地冻,我们走着走着,脊背上的汗把秋衣浸透……”谈到和张兴涛这几年在村开展工作,叶沟村党支部书记许洪明说。
通过走访,张兴涛发现叶沟村只有一条“张青”公路穿村而过,还有很多组都没有覆盖到位,老百姓出行依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要想富,先修路,路无疑是叶沟村贫穷的症结。

为了村里修建村级路,张兴涛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到户走访、跑办项目、踏勘线形,他总是冲在最前沿。当时,汉滨区交通局的村级公路建设项目是25万元一公里,可根据村里实际情况,还存在很大缺口。
石梯镇党委、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随即向区四大班子相关领导进行了汇报,最终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到134万元的苏陕项目资金,涉及6个村民小组的8.77公里农村公路和一处慈安便民桥等项目顺利实施。
当问起修路付出的艰辛,张兴涛连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镇村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给上级汇报的工作总结中,张兴涛这样写到:叶沟村水泥路通至1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硬化通村道路15.27公里,2018、2019年6个组8.77公里通组道路,2018年完成2条6.5公里“油返砂”项目路……

村里的路修通了,村民致富的路也要打通。经过调研,张兴涛发现村里没有响亮的产业。结合村里实际,张兴涛了解群众发展意愿,带领干部群众代表赴市内外取经学习,回村后合理布局产业规划,确定了逐步发展的思路。2017年,村里成立东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300亩花椒园区;2018年,村里成立联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250亩枳壳园区,同步发展养蜂产业;2019年,村里成立勇鑫悦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400余亩拐枣园区。村里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4000余元,上升到2019年8000余元。
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平时工作中,张兴涛对每一位村民不抛弃、不放弃,在小康路上不让每一位村民掉队,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

“村里十三组有一户,如果不是张主席的话,他早都不在人世了。”叶沟村党支部书记许洪明说。
陈启照说的这一户,户主叫彭晓琪,今年45岁,身患重病的他和76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彭晓琪治病,张兴涛想尽了办法,联系安康、西安、北京等医院让彭晓琪就医,平时生活中,张兴涛隔三差五就到彭晓琪家中走访,衣、食、住、行都考虑的细致入微。
立足群众需求,聚焦民生关切,叶沟村的农网改造也是张兴涛最关心的事。2019年群众多次反映水田片区用电质量不高,电压不稳定,遇到农忙和过红白喜事得要用发电机发电,张兴涛得之后立即调研打报告,多方联系张滩电管站,解决了水田片区老旧电杆破损、导线线径细、配变容量不足的问题,满足了村民用电需求,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农网改造后,我们家家户户可以放心用电,再不用发愁电压不够。”水田的村民赵永平说。
“我感冒给他打电话,他叫我自己解决,可是对他的贫困户,他比我还亲。”说起张兴涛的事,妻子王玉侠笑着说。
张兴涛家住在关庙镇,石梯镇与家相隔只有10来分钟的车程,而张兴涛大多数时间却在村上,已经连续两年都没有休过假期。

纵观张兴涛的工作简历,一个“老黄牛”形象浮上脑海。1989年安康农校毕业后,张兴涛辗转紫荆、关庙、早阳、石梯等镇工作,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他已经成为了镇党委、政府推进工作时“攻营拔寨”的主力,在脱贫攻坚、移民搬迁、信访矛盾、农业、林业等这些重点工作上,张兴涛总是勇挑重担,在领导安排之后,时刻都是那一句:“那行,交给我。”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张兴涛在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主动担当不避让,敢打头阵不退缩,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向常规工作要实效、向创新工作要成效、向亮点工作要长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精耕细作,塑造灿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