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现代社会,人们总是在手机、微信、微博、朋友圈、短视频、抖音中移动目光,手指不停地拨动,滑过的信息充斥着眼球,在惊叹和欢笑在脸庞中动荡,这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的常态。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天南海北,信息源源不断,在点赞或回复浪费了光阴,却不知道一部部书中藏着作者闪光的灵魂。
我们对书的选择,是来自灵魂的吸引,对书的阅读,其实就是在光芒的朗照下,挖掘和发现灵魂过程,让书中的灵魂与读者对话,产生共鸣。
一位作家,我们在他的笔下丰满的人物形象能找到寄托的灵魂。喜欢读书的人,对当下生活有质疑,有期许,并在书中光芒的照耀下,让心灵得到更纯洁的净化与升华。在情感的驱动下,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动,向着理想的生活奋斗。人总是在日积月累中缓慢成长,读书对其具有助推作用。
回想我们小时候好几个人围看着一本小人书,共享阅读的美好时光;上初中时向别人借阅总怕逾期的困惑;上师校时在图书室凝神品读错过晚餐的尴尬;为人师后通宵达旦读写的成长经历,便会发现阅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灵的愉悦与坦荡。
在尘世喧嚣的生活中,潜心阅读能让人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方可寻得一丝安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捧一本书,陶醉于书中的情节,读得如痴如醉的经历,那一刻,我们不止是沉醉在文字本身,而是通过书中的人物话语或跌宕起伏的情节,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锻造自己的心灵。阅读亦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在作者建构的世界中遨游,产生思想的共鸣,暂时远离喧嚣与浮躁困扰。
今天的我们面对海量资讯,想要了解一种生活,拿起手机翻阅即可。但是,手机里所见万般生活从什么地方而来?将向什么地方去?这些碎片,堆叠的信息无法给出完整的回答。针对一个疑问,某种现象,只有一本书的厚度,才能将缘起、成因、过程、结果,娓娓道来,多元生活的面貌,只有在书中完整的展现。
阅读更能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疆域。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一本书能了解其叙述的情节,反映的哲思,而钟爱某一类部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义理就会和我们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融,内化在我们的性格之中。
在这个信息爆炸,崇尚共享的新时代,在这个行色匆匆,奔波劳碌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填充。可是,净化灵魂的命题依然在生活的间隙叩问,而答案就蕴藏在无尽的阅读之中。“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对我们而言,奋斗的过程也是不断明理、不断感悟、不断总结、不断升华的过程。
走进书籍阅读还应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其实,也为每个人开了一剂剔除繁琐、放下负担,拒绝浮躁的良方,让人保持思想活跃、精神抖擞和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还可以净化灵魂、开阔心胸之境。让我们放下手机,去读书吧!(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东校区 李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