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子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1969年1月,伴随一声汽笛长鸣,一辆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绿皮车”从北京出发了,在富有节奏的轰轰隆隆声中,历时一天一夜,终于抵达了陕北铜川站。火车门打开了,呼啦啦下来了一群青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青葱的脸,尽管他们个个风尘仆仆。
打开《梁家河》这本书,眼前就展开了这样一幅画卷。
1969年,一千多名北京娃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搭乘着知青专列从北京来到陕北。接着,他们换乘汽车穿越层层黄沙,辗转至各个市、县。其中,15名青年被分配到了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小村落,这个籍籍无名,偏远又落后的村子就被唤作“梁家河”。
梁家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清朝有位官员说过, “天下之民莫穷于延”,一提到延安,我们就想到了窑洞、土炕、沟壑纵横,我们还会联想到水土流失、广种薄收、面朝黄土背朝天。过去的梁家河村就是这种景象的如实写照,它地处偏僻,位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老百姓几个月吃不到一口肉,可谓是“穷乡僻壤”,穷中之穷。
这十几名知识青年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就是这位15岁的少年,从插队知青成长为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呆就是7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这七年间,他在与梁家河的对话中一点一点地刻画出自己对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信念。他在这里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他在梁家河沟口打水坠坝、造良田,让玉米从亩产400斤增加到了亩产800斤。他在梁家河盖了一间铁打的“小车间”,成立了铁业社,促进了生产,换取了更多的劳动力。他还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坊、菜园,带领社员打了梁家河村的第一口甜水井,他办扫盲班,组织乡亲们识字、学习……梁家河的种种建设和成就,在求真务实中勾勒出了其鲜为人知的精神角落。在梁家河奉献的青春、燃烧的芳华、重建起的信心和勇气,都让他和梁家河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连结,这位青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之若渴。”在梁家河的那些岁月里,无论是上山放羊还是到田头锄地,只要一有休息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会开始看书。当年被分配到梁家河时,他只带了两个装满书的箱子,某种程度上,书成为了他对抗宿命的武器。“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夜深人静,当所有的人都进入梦乡,只有习近平总书记的窑洞还亮着一盏微弱的煤油灯,在这盏小小的煤油灯下,于无声处听惊雷,给了他许多梦醒时分的沉淀与洞察,让他在最美好的年龄里有了诗和远方。《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陕北高原的农村实践活动以及读过的书,铸就了他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让他的想象力和知识超越了当时身处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里的梁家河,凝聚起了人生沉潜的力量。可以说,在后来“为人民做实事”的执政理念里,藏着的就是他在梁家河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本书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给了我难言的感动。初到农村的北京娃,迷茫、彷徨,农村生活的孤独感和异乡异客的疏离感让小小的少年和梁家河产生了某种距离。离开梁家河的村里娃,流泪、不舍,这些年他把自己变成了黄土地的儿子,将自己飞扬的青春留在了梁家河。“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这些信条熠熠生辉,让当时的梁家河人握指成拳,它们也隔着时空来回激荡,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的领导人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梁家河。40多年弹指一挥,当初那个羊肠小路滚滚黄尘,瘦小又干瘪的小村落,如今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空气中涌动着清新的绿潮,弥漫着醉人的果香,“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都说时间匆匆,可时间哪有脚,奔跑的都是人。在梁家河良田里玉米拔节的声响中,习近平总书记内在坚韧的心性,对人生抱持的信念以及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品格正焕发生机,灼灼生长。
微风拂过,村口旁的麻花沟里,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同伴一起栽下的“伟丈夫”白杨树苗,早已挺拔伟岸,郁郁葱葱。白杨树特有的气味,在阳光的照耀下穿过层层山峦,随着温暖的春风在蜿蜒向前的河面上流荡。假如你此时沿着坝地“s”形的小路散步,看到黄土地上荡漾起的层层绿浪,树叶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一定会发自内心地感慨一声:好一个光影灿烂的梁家河!(汉滨区大河镇大河小学 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