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二)探索“互联网+健康”扶贫新模式


(三)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优化

(四)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支出
(五)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六)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七)创新机制
三大综合监管平台服务功能,保障全区远程医疗服务有效、良性、高效发展。

(一)建立医共体“互联网+医疗健康”考核机制。
(二)区级医疗机构院内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建设。
(四)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保障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陕西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全省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实施意见》,当前,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践行网上群众路线,认真落实省委要求,主动作为、大胆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为民办事,涌现出一批网上群众路线工作典型案例。省委网信办通过前期征集、评选,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出19个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表率作用,引领带动全省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特摘编这些案例进行展示推介。

一、背景情况
安康市汉滨区地处陕西省东南部,汉江上游,辖24个镇、4个办事处,400个行政村、100个社区、人口110万,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陕西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阻碍脱贫攻坚的重要因素。为了让汉滨辖区百姓,尤其是贫困人口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尽力防止和减少老百姓因病致贫返贫,汉滨区委、区政府把“健康汉滨”作为全区重大民生,立足于全市“舞龙头,走前列”的发展目标,经过一年时间的前期调研和策划,结合全国及陕西省内远程医疗建设经验,同时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县域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指导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规范要求,2019年5月,由汉滨区卫健局主导,汉滨区第一医院牵头组织实施,区属各级医疗机构全部参与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该平台以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统领,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手段,以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为前提,以“紧密型区域医共体”为抓手,以远程医疗为工具,以夯实区域基础医疗健康设施和能力为依托,最终形成汉滨区卫健局,三家区属二级医院,3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0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互联互通,集医疗数据监管监测、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远程医疗区域全覆盖,使优质医疗资源和能力高效下沉至基层,贴身服务于基层百姓和贫困家庭,实现区镇村三级医共体资源共享、业务联动发展,同时促进医疗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效率最大化,打造和建设“汉滨模式”的健康民生工程,从而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最终减少辖区居民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通过搭建汉滨区域内全覆盖的远程医疗系统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远程设备,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

远程会诊
(二)探索“互联网+健康”扶贫新模式
通过“1+1+1汉滨模式”的项目建设,探索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医疗资源和医生智力资源突破时空限制配置到贫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改变资源不均衡情况,建立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可持续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

远程心电诊断中心

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工作场景
(三)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优化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依托汉滨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与远程医疗系统有效结合,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可实现网上签约服务,同时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远程门诊、预约转诊、健康咨询、延伸处方等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转变,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

家庭医生签约现场
(四)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支出
通过“1+1+1汉滨模式”的项目建设,实现区域内医疗数据的互联共享,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的有机融合,区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高效协同,有效减少重复医疗和过度医疗现象;通过基层医疗和家庭医生信息化的服务及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使居民少生病、晚生病、减少病情恶化、避免并发症,从各个方面有效地降低医保费用支出。
通过“1+1+1汉滨模式”的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的共享,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实现区域内数据互联互通。
(六)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通过“1+1+1汉滨模式”的项目建设,为各级医疗机构配置基于远程医疗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装备保障能力。
(七)创新机制
三大综合监管平台服务功能,保障全区远程医疗服务有效、良性、高效发展。
1.“汉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指挥中心”,时刻监控远程业务开展的最新进展和各种业务的开展最新数量,以便更好地调度医共体的资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高效运转。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实现资源横纵紧密结合,形成了从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到村卫生室的“医疗健康服务一张网”,可以有效减少重复医疗和过度医疗现象,合理控制医保资金,实现分级诊疗为核心的服务可及性,最终提高人民群众就医满意度和健康为目标。
2.“汉滨区健康扶贫指挥中心”基于汉滨区健康扶贫、精准扶贫的特点,在利用现有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为健康扶贫的各项数据,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健康扶贫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监测,从而实现健康扶贫的目标及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精准性和创新性。通过对贫困人口的医疗诊断和健康扶贫监测、决策、考核等,对区域内医疗健康数据进行监控、统计分析,为快速响应和精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同时通过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对基本公卫服务予以动态管理,让辖区居民切实感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医疗获得感,为签约居民搭起坚固的“一座健康桥”。

指挥中心监管界面
3.“汉滨区区域医疗数据监管系统”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统一业务监管指标,打通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切实全面监管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真正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平台对医疗服务和健康卫生工作的全面支撑和创新服务作用。
三、经验总结
尽管平台目前已基本实现“强基层”“信息化互联互通”“远程医疗”等建设目标,但各级医疗机构在应用和协同方面还不能充分发挥平台远程医疗功能服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尚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需求,未能真正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平台对医疗服务和健康卫生工作的全面支撑和创新服务作用。通过在建设及应用中发现,制约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有:
互联网+医疗健康涉及业务范围较广、覆盖机构较多的原因,无论上级主管部门或医共体单位之间还需做好统一部署、协同管理,根据平台功能制定对应的考核及管理制度,只有在做好统筹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信息化技术对基层卫生工作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健康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二)区级医疗机构院内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区直二级医疗机构在平台业务应用和协同方面作为中心端,因而院内各业务信息系统如HIS(临床医疗)、LIS(检验)、PACS(影像)、EMR(电子病历)等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及与平台间的数据互通至关重要,这是支撑临床决策的必要支柱。
建设以县区统一的基层lis、pacs系统,并与基层HIS、基本公卫系统实现对接是省、市基本公卫考核指标之一。我区镇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有区域统一的EMR(电子病历)、LIS(检验)系统,这不但影响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上下级医院之间的数据互通和数据共享,还关系到个人电子档案开放查询。
(四)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保障性。
互联网+医疗健康作为医疗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新兴载体,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起到了很好地支撑作用,在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方面为抗疫作出巨大贡献。通过临床的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满足临床应用和服务需求,因此落实信息化工作长期运维机制所需的资金保障,是提升和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服务的基本保障,要对平台后续升级优化所需的资金、物资、人员保障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和良性发展。
下一步,通过对汉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的升级优化,建设以县区统一的基层EMR、lis、pacs系统,并与基层HIS、基本公卫系统实现对接,同时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中。在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优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同时,实现医疗数据的真实性和精准性,通过统一建设、统一应用,打破“信息孤岛”,在完成镇、村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民营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通过收集分析患者在我区区域内就诊的数据,能更加准确地开展全区疾病分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用药情况等健康大数据监测管理,为各医疗机构防病治病及公共卫生提供数据支撑,反馈指导医疗机构工作开展,提升服务水平。实行医疗卫生执法监管自动预警,如非执业注册地点行医、超范围行医等非法行医问题平台预警,建立医疗机构信用积分制等预警、监督机制,让医疗卫生监管“自动化”,形成全区“医疗监管一张网”,为实现全区医疗数据中心(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必要支撑,最终建成一个让“政府管理放心、医生服务用心、百姓感觉安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民生工程。